今日说的是甘肃的美景。
在甘肃西和县南六十公里处,群峰耸立,此起彼伏;一座挨一座的大山莽莽苍苍,向远方延伸而去。在层峦叠嶂之中,有一座突兀陡峭的奇峰,拔地而起,直刺蓝天,独冠群山。山的西南,西汉水擦山脚流过,水石相撞,浪若奔雷;东北面,羊马河银光闪闪,缠绕山脚。这座巍然挺立、孤高入云的高峰,就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仇池山。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对仇池山作过这样的描述:“仇池绝壁,峭峙孤险;登高远之,形若履壶;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
仇池山处在甘、川、陕三省交界,秦岭和大巴山相错的地方,控陇蜀通道,易守难攻,历来被兵家视为要塞。仇池山又名百顷山、仇维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时期,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氏族就居住在这里,称为白马氏。据《后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氏族“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陡绝,数为边寇,郡县讨之,则依固自守。”到了东汉末年,氏族部落大帅杨驹,在仇池建仇池国。兴衰续断,先后传十八代,三十三主,传衍近三百八十多年。管辖甘、陕、川三省边境的六郡十八县。
仇池山地势险绝,山顶风景秀美,胜迹很多。“石勺奇潭”、“小有天”、“滚龙珠”、“神鱼”、“伏羲仙崖”等仇池八景,至今在西和民间传为佳话。一首民谣中曾这样唱道:伏羲仙崖第一景,轩辕神修滚龙珠。东石无根西石勺,中洞潜藏小有天。四大菩萨云霄殿,八仙上寿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顷田,麻姑仙洞几千年。
“石勺奇潭”在仇池西面的一处陡崖下。一眼消澈甘美的泉水,顺着一个小石孔淌出来,正落在一汪木勺大小的石潭中,奇就奇在这木勺大的一汪清水,常年不息,取之不竭,多少年来,附近的老乡就在此潭中取水,舀走一勺,眨眼间小潭又聚满了。“小有天”据说是一眼流着清泉的石洞,“因夜见星,名小有天。”当人们扶着洞壁向下望时,就可以看到泉中倒映的一角天空,洁白的云,碧蓝的天。
仇池山中,最令人向往的是“神鱼”了。在仇池山下,西汉水边,青石崖脚,有个山洞。洞中涌出一眼碗口粗的山泉。泉水注入洞口乱石� ��,汇作深潭,清澈见底。每当清明前后,有银鱼尾尾,随水跃出,闻人声语,又倏而游回洞中。这就是著名的“仇池神鱼”。净洞,也名仇池洞,“有锹,遇旱取湫后必流洪水,顷即涟漪,名曰净洞。”六月炎暑天,洞中亦寒气通人,遍布乳石、石笋,千形百象,蔚为奇观。“伏羲仙崖”为全山极顶,相传为伏羲出生处,巉岩怒耸,挺立云表,登高望去,西和、礼县、成县、康县、武都诸县境内高峰,尽收眼底。
正是由于仇池山上绿野平旷,阡陌纵横,桑竹葱翠,如世外桃源,许多山经地志都把仇池写作山重水复的洞天福地;许多有名诗人都写诗歌咏仇池山的险峻陡绝,抒发向往仇池的真挚情感。唐代大诗人杜甫,避难陇南时,曾在《秦州杂诗》里吟诵仇池山:“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把仇池看作理想的境地,甚至作梦都向往仇池。他在《双石》诗中写道:“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他曾把自己收藏的一块石头命名为“仇池石”,把他的读书笔记命名为《仇池笔记》。当代著名诗人赵朴初在他的诗中,也写过“巧思蛛网当门日,险忆仇池压顶时”的佳句。
更多与中国旅游景点:甘肃,仇池山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