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距离桂林市区57公里,湘桂走廊的南端,是湘江、漓江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悠久的历史,让城镇多了一层厚重感,也多了一分寻常小镇所没有的悠然气息。
灵渠全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开始开拓岭南,50万大军兵分五路,其中一路就从湘桂边境的兴安突破。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那就是灵渠。
千年古城,千年流水
秦始皇统一百越后,灵渠并没有被荒废。相反,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为重要,功能也从军事迅速转化为商业,成为中原与岭南的水上交通枢纽,并沿用了两千年。
两千年中,因为时代的需要,灵渠经过了大小数十次的修葺,其中,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对灵渠进行了三次重大的升级。直到近代,随着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内的航运逐渐停止,如今灵渠的功能仅以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
铧嘴
不再用作货运的灵渠清静下来了,海洋河的水从山上流淌而下,清澈见底,平静地在铧嘴一分为二,一部分进入湘江古道,另一部分则进入运河,辗转三十多公里,流入漓江。两岸上再没有行船的吆喝声,也再没有陡门繁忙的起落,这些声音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进了历史。
铧嘴
没有了喧嚣的贸易,灵渠两岸的树木也繁茂了起来。我们走进灵渠,杨柳、榕树等各种树木参天,遮住了水面,与水中的水草一起,把灵渠化作一条绿色通道,行走中间,忘记了春夏秋冬,也忘记了人间百态。
忘记了时间的钟
虽然使用价值逐渐减少,但灵渠两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科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却在近年来显现出来,“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响亮称号,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到来,特别是夏季,南来北往的人都喜欢聚集在这,尝试南方水乡特有的清凉。
灵渠风光
乘坐乌篷船参观灵渠,就会发现历史底蕴为何如此的强大。几乎路过每座桥,每块石头,都有着他们的历史——即使是座下的乌篷船,也与别处不同。
相对来说,灵渠乌篷船的大小已经快赶得上海里的渔船了,宽敞得足够摆下一张古筝,船边立着木头,支起乌篷,足有一人多高——这是灵渠特有的船只,在古时候,这样的船是客、货两用的,为了能搭载更多的东西,便造得又高又宽。
水街
船工吱吱呀呀地用篙撑着船向前走,每经过一个地方,导游对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看到那座水上石桥了吗?那可是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征战至此,要过这里原来的老桥,无奈坐骑扬啼嘶喊,不肯过桥。将军下马一看,发现原来桥已经崩塌,于是将自己的爱马送到集市卖掉,建起了这座桥……
岸边的那座劣政碑,是中国仅有的两块之一,是为民国年间一个叫吕德慎的知事所立。他到了兴安当官后,贪得无厌,弄得民不聊生,结果他前脚刚调走,本地人就在这立了这块碑,写上“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恶心他……
前面的那座状元门,建于北宋治平年间,以前兴安只要有学子考取到了功名,都要从这走过的……
灵渠状元桥
听着这样的故事,乌篷船穿过绿树参天的灵渠,导游姑娘在闲暇之余弹奏起了古筝。琴声如空山梵音,虚无缥缈,将我们带进了历史的深处,身心空灵,仿若坐禅,似乎是一个忘了时间的钟,停止了转动和思想,只觉身在此山,心在彼岸。
休闲之都,偷得浮生半日闲
船在绿树和水之间穿梭,出了灵渠景区,来到了水街。
关于水街,我最深的印象是是一幅图片。在那张以水街为背景的相片中,典型的江南小街巷,青砖汉瓦,因河成街,竹子和垂柳沿河岸而立,岸边偶然冒出几朵鲜艳的花朵,与绿树丛映衬。清澈的河水上,是一位妇人用传统的方法洗着衣服,而她的身边,则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光着屁股,在水中快乐地嬉戏着……
水街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笔下古朴、明洁、幽静的江南小镇,立刻呈现在一幅画中,让人心驰神往。
水街本是灵渠的商贸区。在灵渠承担着南北水上交通枢纽的时候,南来北往的货物在经过灵渠,然后来到这里交易。因而,岸上码头林立,房屋也显示着它曾经有的光彩。
如今,水街已经变成县城的休闲中心,两岸的房屋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但贸易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两岸大多数房屋都开始为游客服务,开起了咖啡屋、米粉店、客栈等。
水街
事实上,兴安当地人闲暇之时,最喜欢的去处就是老城区。清晨,老头老太太们走进灵渠景区,在千年古建筑前,悠然地耍起了太极拳或者剑法;午后日头毒辣之时,一家老小会聚集到这,坐在万里桥之上,或者灵渠之岸,享受流水带来的清凉;夜幕降临,他们则在饭后到此散步,欣赏水街漂亮的夜景。
我们的船在水中央穿过,岸上不时地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大人们坐在石凳上,旁若无人地聊天,显得是如此的亲切、安详,好像全世界的纷扰都与他们无关。导游告诉我们,兴安已经有许多外地人移居于此养老,只因为这里的水,这里的空气。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是如此的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