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
提到邻近江苏的安徽,我们头脑里先后蹦出的是黄山,是九华山,一个是世界名山,一个是佛教圣地,名声都响。我们此行应该有三座大山,除了这俩,还有天柱山。后者的名气与前两者比起来要小得多。然而,给我留下极美好印象的就是天柱山,我为它俊朗的风格、宁静的气质沉醉。
清晨,车子在朦胧中一路向西。天色渐明,微风细雨透寒意,心情水洗般清亮欢快,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旅程,是对一年来劳累的慰问,是身体的全面休整,是心灵的彻底放飞。好像只是眯了一会儿,就进安徽境内,第一站目的地安庆市所辖潜山县,这里的一切看起来平淡无奇,与我们那儿的农村一模一样,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奇异风景值得我们欣赏,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惊喜就在失望透顶时来临,道道山脊如连绵玉屏,追逐着奔入我们视野,重峦叠嶂,莽莽苍苍,经雨更新。导游说:“龙行风,虎行雨,贵客来潜山,先给你们洗尘。”客套话里有不能拒绝的亲近。这绮丽山川是大别山东段,此前闻所未闻的潜山小县城,历史悠久得很。春秋时期这里就是皖国封地,地理位置重要,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何为潜山?真正的天柱山主峰藏于重重叠叠高峰峻岭之中,故名潜山。地因山名。境内潜河流转。摄影家的镜头下,山高峻近天,水幽长缠绵,山水相依,有一种安宁大气得让人不能呼吸的美。潜山行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山谷流泉别有洞天,一条峡谷自北向南透迤,一股清泉依势奔流,摩崖石刻随处可见,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的名字、诗作在此寻常得很。不少石刻内容类似于今天的到此一游,但隔着久远的年代,风雨侵蚀,自有厚重的沧桑。尤其是一幅祖孙辈的石刻更令人称奇:当年爷爷乘兴而来,多年后孙子再游山谷,见祖父手迹,欣然提笔。崖壁上的诗文题字,大如斗,小如盅,峭壁之上,隧洞之中,哪里都有,不仅是研究书法石刻的珍贵史料,更是研究人文社会的重要实物。
山谷两壁,植被茂盛,春天应该是花红树绿,此时已然秋末冬初,树叶红黄斑驳,细雨清洗,更见斑斓。一头巨大的石牛卧在山谷中,流泉飞瀑或远或近。黄庭坚游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这地方林泉优美,自称山谷道人,有诗为证:“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如此幽静雅致的地方适宜和诗论文、畅叙友情、参悟人生。
导游是潜山人。人漂亮,嘴厉害,脑子也够用。她接上我们,看细雨不歇,当即决定更改行程,雨中游山谷流泉,晴天登天柱山峰。如果按约定行程,我们的旅途一定很糟糕:雨中登山,除了雾气什么都看不见;晴天游山谷流泉,瀑布流量必受雨水影响。导游生怕外地游人对天柱山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一改就改出了另一番气象,第二天大早,阳光灿烂,这样的天气最适宜登山,我们的心情为之一振。
大别山自西北蜿蜒而来,进潜山境,突起一峰如擎天巨柱,四周群峰拱卫,此山即名天柱山。在海拔1488.4米的尖顶上,“苍天一柱、孤立擎天”两行八字清晰可见。石柱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被道教尊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
虽是世界地质公园,刚晋升的5A级风景区,却不见游人摩肩接踵。空旷的山中,除了我们,少见三三两两散客。再有就是挑沙上山的挑山工。索道尽头险峻处需要游客独立行走和攀登。石头巨而圆,洞穴幽而险,人蜷缩爬行,险要出侧身挤出,气喘吁吁之际,问歇担的挑山工,挑沙子上山作何用?修路。一担多少收入?一斤5毛,沙子浸水沉,一担至多120斤,一趟挣60元。空手登山气喘如牛,这差一个台阶挣不到手的60元,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付出与收获的课,心境立马宽阔、平和。
因为有天柱山,因为有石牛古洞,潜山才吸引了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手迹和故事。不论是在石牛古洞穿行欣赏摩崖石刻,还是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亲近蓝天白云,禁不住慷叹:潜山是个好地方。
更多与无限风光在潜山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