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养牛山地披绿装 吃牛全国闻其香 德江县“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故事见闻

2023-09-04    1984 浏览

贵州德江,作为武陵山集中连片开发的扶贫重点县,2017年来把肉牛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先后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累计投入2.86亿元发展肉牛产业,通过建立肉牛养殖产业园区推广“合作社+牧草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肉牛特色产业,现存栏达肉13.6万头,带动2.1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居民共发牛财。

养牛,山地披绿装

一大早,德江县平原镇上堰村枫香组的牟永兵把能繁母牛放上山头,回到地里割草侍候圈里6头黄牛,劳动艰辛脸上却充满喜悦。

因为,在县里肉牛养殖政策的扶持下,他家通过养殖肉牛去年实现脱贫。他说:“卖了一头牛就收入1万多,我计划要养到10头左右。”

作为农村人,牟永兵家的圈舍从来没有空过,以前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传统的观念让牟永兵一家4口始终过着贫困的生活。

2014年进入贫困系统后,如何脱贫一直让他自己和村脱贫攻坚队纠心。2017年,县里出台了肉牛养殖扶持政策,镇上的坳田村就是全县的肉牛养殖示范村,他通过实地学习索性买了两头母黄牛来喂,通过繁殖现存栏有7头了。

“去年一头牛下了个双胞胎,按政策规定每头牛仔补1200元,马上就要到账了。”说起养牛的事,他家喜事连连,他决心在种4亩草的基础上再种几亩青玉米,做大自家脱贫产业。

在坳田村,给牟长兵打气养牛的是52岁的村主任董勇,董勇从事肉牛养殖已有15年的历史了,他家养殖的是西门塔尔牛,现存栏35头,按行情价在70万元以上。

去年出栏两批共计收入40余万元,他说:“养牛比以前种庄稼轻松得多,每天干3个小时就够了,喂两次牛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割草。”

董勇种植的饲草有100亩之多,去年卖饲草给肉牛产业园区就收了12万元。“以前牛要出栏了还四处拉着去卖,现在外面广东、浙江一带公司定期到村里采购,只要有牛根本不愁卖。”董勇一边打草一边说。

在坳田村,早已形成了全村344户户户养殖肉牛的格局,72岁老头董仕荣失去老伴后,一个人在家也养了3头,一年下来收入在3万元左右。

如今,坳田村“集中规划、分户养殖、统一销售”的肉牛种草养殖模式在全县推广开了。全县肉牛产业重点乡镇10个肉牛养殖合作社251个,共同引领着肉牛产业的一路高歌猛进。

泉口镇先洋村发建文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在山坡上种植饲草300多亩,阳光下绿色山装散发阵阵青草味的香。

吃牛,全国闻其香

干锅牛肉、豆花牛肉、窖水牛肉、汤皮黄牛肉、天麻炖牛肉,走在德江县城的大街小巷,邂逅最多的要数形形色色的牛肉招牌餐饮店。

“这几年,随着肉牛产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德江人的饮食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在德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一位干部这样说:“以牛肉为主材的特色餐饮越来成为我们德江城乡饮食行业的主流。”

贵州土 牛,位于德江北京中路的时代上层,是一家以牛肉为特色的餐饮部,经营有干锅牛肉、豆花牛肉、青菜牛肉、窖天麻炖牛肉等,其豆花牛肉这道菜于2017年在深圳美食大赛中获奖,是餐馆的压轴主打道菜。

据经理安琴介绍,牛肉都是德江土生土长黄牛,从选购肉牛开始都一直是餐饮部自己人亲自负责,以确保有正宗鲜品牛肉作为一手源料。

活杀全牛,将带有黄牛皮毛的牛腿倒挂在门口,则是德江一些牛肉餐馆招引顾客的“杀手锏”。据一位“德江通”说,县城大大小小的牛肉馆有80家之多。

具有特色的肉牛馆在德江19个乡镇都有分布,在枫香溪镇,只有一墙之隔就有三家“黄家牛肉馆”,生意没有因为相隔太近而冷落一家。在长堡镇,两个张家牛肉粉馆各把一头,城乡数以百计的牛肉馆正演绎着德江新时期的饮食文化。

而最具影响力的要数德江煎茶的赵氏牛肉了,创办人赵军还成立了德江县康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牛肉干进一步做长德江肉牛产业链。

赵军的赵氏牛肉除了煎茶高速匝道线上总部外,还在思南、沿河、江口、务川等开了10多家分店,同时以收学徒交保证金交管理费的形式在县外开设30多家加盟店。

如今,已建立了自己本地黄牛采购团队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德江土黄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产业链,他的赵氏牛肉干畅销省内外,成为多个旅游景区推出土特产品。

去年,通过中国五矿的消费扶贫和中西部协作扶贫,赵氏牛肉干已销往全国各地。在江苏吴中区的扶贫专柜里,德江的赵氏牛肉干成为最畅销特色风味食品。

目前,他正在德江煎茶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申报占地30亩的贵州黄牛特色品牌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让德江黄牛品牌产品香飘全国。

采访中,笔者获悉,德江把肉牛养殖经验作为帮扶邻县沿河决胜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从平原镇坳田村派出德江第一养牛人袁国强实地“教学”,决心让德江“牛模式”在沿河也“牛起来。”

德江县融媒体中心  冯胜彦

编辑:杨志维

编审:舒   曼

更多与养牛山地披绿装 吃牛全国闻其香 德江县“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故事见闻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