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葱葱,荷花俏,悠悠淀边游人笑。
8月24日,“相约看沧州”第三站一行10余人,来到了美丽的任丘白洋淀。
天气晴好,驱车弯弯绕绕,来到旅游码头东七里村。道路平坦,屋舍俨然,来往行人神情悠然。在一处不起眼的小院前,一行人下了车。入院,绿油油的葫芦秧子在头顶盘绕,间歇垂下几只小葫芦。这里就是任丘有名的芦苇画大师刘国对家了。
刘国对生于白洋淀畔,自幼酷爱绘画,高中毕业后,经推荐就业于工艺美术厂,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广泛涉猎,学会了羽毛画、玻璃画、瓷砖壁画等多种工艺制作。
白洋淀芦苇工艺画,是用芦苇制作的工艺画,充满浓郁的白洋淀风情。进屋,刘国对的工作间,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满满都是芦苇画。人物画栩栩如生,花鸟画淳朴逼真,各种作品工艺考究,制作精良,令人爱不释手。还有毛笔字画点缀其间,屋子不大,因艺生辉。
芦苇画虽源于民间,但美而不俗,大气十足,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近年来,被媒体多次采访报道,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时而裁剪,时而勾画,不一会儿,毫无生气的芦苇,在刘国对手中,变成了充满白洋淀特色的元素,荷花、芦苇、鱼,一幅“莲年有鱼”新鲜出炉。“去年朋友曾赠我一幅芦苇画,当时就感觉很惊艳。今儿见到老师作画,真是大开眼界!”沧州市民刘为民说。
赞叹声四起,这一波还未平静,下一波又接踵而来。
11时许,一行人到达了李广新村的综合码头。威风凛凛的李广将军像,就矗立在码头一旁的广场上。46岁的任丘蓝天爱心社社长梁长秋,看着淀边农村的变化,感慨良多。“两年不见,都快不认识了。”梁长秋说,以前淀边村庄有些破旧,现在不仅修葺一新,还有了文化底蕴。看着一望无际的水面,他又想起30多年前,骑行十几公里,和小伙伴在干涸的白洋淀里野炊,“特别有意思。”
初秋的白洋淀仍一片葱茏。登上快艇,在芦苇间的水道中穿梭,微风拂过,荡起排排波浪,芦苇随风起伏,似在招手迎客。开快艇的师傅,会时不时玩玩“漂移”,在阵阵惊呼中,只见快艇左歪右斜,紧张而刺激。
穿过芦苇荡,一片荷园在眼前绽放。走下快艇,登上小木船,摆渡师傅李大国荡起双桨,一行人优哉游哉地驶进了“十里荷花”。“谁说只有‘江南可采莲’,这里也是‘莲叶何田田’。”一位沧州市民说。这句话点燃了人们“对诗”的热情,人们纷纷吟出赞美荷花的古诗词,其乐融融。
李大国边划桨边说:“你们来得有点儿晚了,6月中旬是荷花最艳的时候。”一位沧州市民听后,赶紧掏出小本本,边记边念叨:“明年还来,太美了!”
穿芦苇、赏荷园,和淀边人聊天,累了、饿了,不怕,淀边特色美食,让你吃个够。炸荷花、凉拌藕片、半米多长的红烧鱼……美味又健康。
这里,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水波,有摇曳着的芦苇,有欢呼雀跃的鱼儿,有淳朴善良的渔民,还有听不完的故事。午后,“相约看沧州”第三站,任丘白洋淀行,在热闹中落幕。
沧州日报记者 尹超
通讯员 王磊
王少华 三十年拍摄深情不减
光圈,焦距,快门。对于王少华而言,风景是他的心头好,家乡的风景,更是难以割舍。白洋淀,王少华拍了30年,它的干涸,它的丰盛,它的美景,它的一丝一毫,王少华都不曾错过。对白洋淀,他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
王少华的家乡是任丘,因着这份关系,他对白洋淀有着莫名的情愫。每次回任丘,白洋淀必去。他的获奖摄影作品,有不少是出自这里。
白洋淀曾经干涸5年,直到1988年水才来。听到消息后,时为《沧州日报》摄影记者的王少华,马上从沧州市赶到任丘。那天,下着暴雨,可淀边已围满了人,人们激动地看着河水慢慢上涨。“那种感觉,无法描述。”王少华说。第二天,他带上相机,又来到白洋淀。“下河!”他招呼着。几个人乘着小船,在水中央。看着河道里荡漾的清水,他把外套一脱,一个猛子扎进了河里……
拍白洋月夜,晚上眼睁睁盯着,啥时候月亮出来了,抄起家伙,划着船就去,水中逐月,太美!
王少华说,等芦苇变成金灿灿的一片,夕阳西下,阳光照在芦苇上,就是有名的“日落金沙”,美得让人震撼!
航拍、干涸的时候拍、来水的时候拍、哪个季节也没落下过,这么多年过去,白洋淀的美,已经深深刻在王少华的心里。他说,来水之后,这里旅游业蓬勃发展,好多地方都大变样,白洋淀越来越美了!
蔡 楠 这里是滋养文学的沃土
戴着眼镜,斯文内敛,说起文学,谈起淀边,又滔滔不绝。1965年,他出生在任丘,自此,和白洋淀结下不解之缘。
在蔡楠心中,白洋淀是滋养文学的沃土。
有著名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蔡楠是“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都与白洋淀相关。
白洋淀,又是许多人心中的圣地。
一些人,因经历过烽火连天的岁月,而对这里印象深刻;一些人,从影视剧中,看到气势恢宏的芦苇荡,而心生向往。
蔡楠说,如今的白洋淀,不仅是一片旅游圣地,更是文学爱好者的采风首选之地。
他说,作为文字工作者,除了创作,也有责任和义务发掘、思考、宣传白洋淀。
多年前,白洋淀缺水时,他思考环保,痛心干涸的淀边,写出了《行走在岸上的鱼》,借一条红鲤被逼上岸,变异生存的经历来写环保。
最近,他的一篇作品——《老家》。讲述一位淀边诗人,白洋淀干涸时,去了外地做生意。雄安新区一建,又把事业搬回淀边。作品从一个人物的变化,展现出雄安新区的建设,带给任丘和白洋淀的发展与机遇。
蔡楠说,文学来源于生活。白洋淀声名远播,文学助推不可忽视;如今,白洋淀生机勃勃,又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与风景,可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马合义 传承悠悠岁月情
马合义出生在淀边。他最近在整理《白洋淀历史文化汇编》,对白洋淀的历史,做个整体回顾。在他看来,白洋淀,承载着一段岁月,也讲述着一段历史。不管是古时的风光旖旎,还是战时的烽火连天,都是白洋淀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合义姥爷家在李广村,世代捕鱼。白洋淀有着太多他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的他,常和姥爷捕鱼。何时撒鱼食,何时放卡子,何时收网,记忆犹新。那时候,屋子里是土地,常年都是水泡芦苇的味道。后来,白洋淀干了,再到后来,家里都是水泥地,再也没闻到过这个味道了。
马合义曾在任丘市图书馆工作,那时候就喜欢历史。后来到了任丘市文保所,更是一头扎进了当地史料中。
白洋淀景色为世人瞩目,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有对白洋淀景色的描写流传:“……见诸水环绕,杨柳夹植;莲香舷韵,藻绿荇青……”
马合义说,那时的一些人,已经把白洋淀景色,与南方的太湖、西湖相提并论了。以后,历代地方志书都把记载白洋淀风景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乾隆本《任丘县志》载有任丘六景,其中四景为白洋淀风光。即“长堤烟柳”“枣林晚渡”“白洋月夜”“十里荷香”。
初秋,与你相遇
曹 杰
出发的时候,沧州有雾,高速公路关闭。只好走下道,然而四处堵车,兜兜转转。
终于等到高速公路开放。一路畅通中,到达任丘,天空放晴,艳阳高照,心情大好。
在码头乘上游船,驶入白洋淀,清凉扑面而来。风是凉的,水是凉的。游船时快时慢,掀起朵朵浪花,两边芦苇,一路向后。风吹乱了头发,顾不上理一理,只想就这样陶醉着。深呼吸,这湿润的空气,甚至忍不住想大喊一声。
水面渐宽,眼前开阔起来。一股沁香缓缓飘来。万亩荷园到了。
下船上岛再上船。又是一番别样风景。
已不是看荷的最好时节,但这一池荷仍开得绚烂。目光所及,接天连叶。微风吹来,花枝轻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词不觉在脑中浮现。虽不是夜晚,虽不见鸥鹭,却也担心扰了荷花,惊了莲藕。
回程途中,开船的小哥,玩儿起了船技。或倾斜或速度,为这短短的旅途平添了许多刺激与欣喜。于是,不禁遥想,当年雁翎队,在这芦苇丛蔽中,神出鬼没,歼敌无数,该是怎样一种豪气与壮烈?
当年豪情虽不再,如今美景更醉人。不管是长堤烟柳、白洋月夜、十里荷香,还是枣林晚渡、水月桃桦、日落金沙,白洋淀的美总具风情。就如生于淀边长于淀边的民间艺术家刘国对,芦苇在他手中似有了生命。将它化身鸟儿,婉转歌唱;将它化身花朵,绽放美丽……一双巧手,将小小芦苇千变万化。有风光,有底蕴,如此的相辅相成也别有一悉情趣。
初秋时节,感受你的美。好的心境,好的风景,好的相遇,一切都刚刚好。
约 吗?
《沧州日报》推出的“相约看沧州”活动,正式启动啦!
来吧,带着你的愿望,带上你的故事,我们一起相约,去看沧州美丽的风景!
行程不远,就在沧州境内;时间不久,一天就能来回。
与你相约,看民俗风情,观人文科技,赏如画美景,听悦耳之音……于是,一个创新驱动经济强市、和谐宜居美丽沧州跃然眼前!
一切的美好,都因有故事的你、有故事的城。
与某个地方有什么样的情结,有怎样的故事,或者特别想去哪里……请关注我们、联系我们,梦想,或许就能成真。
等你,赴一场美丽的约会!
策划 赵夫铧
执行 李颖 曹杰
摄影 夫铧 少华
本期特邀嘉宾
蔡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马合义:任丘市文保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