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东海水晶大集的由来你知道吗?

2023-10-10    971 浏览

都说东海水晶大集热闹,但是你知道这么大的市场是怎么形成的吗?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或许我们东海年轻的一代人不知道,只有老一辈的东海人见证了水晶大集从无到有的辛酸历程。

o4r398bcka8csxxg10p3.jpg

解放思想 规模扩大

东海水晶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水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的。

20世纪 80年代以前, 水晶被国家列为稀少特种非金属矿产品,由国家统购统管,禁止个人开采和买卖,农民在生产时挖出的水晶只能卖给供销社的代购点和“105”矿。一方面,因为土地归集体所有,个人采挖水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个人买卖水晶被视为投机倒把行为,要受到严厉制裁的。东海水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限于国防和其他工业用途,在思想上禁锢了水晶的开发。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责任田里开采水晶有了一定的自由,加之随着合成水晶技术的日趋成熟,天然水晶在国防和其它工业中的作用逐渐被合成水晶所替代,国家对水晶的管制逐步放宽,水晶这个大自然赋予东海人的瑰宝才逐步走向民间,人们开始利用水晶寻求致富门路。

7i2f49bca2s39nqr1c97.jpg

1988年在县城牛山南路至火车站天桥旅社附近,周明、刘佃芝、冯子福、季厚甲等人设立了以销售眼镜为主的门市部。有的加工户就提着加工好的水晶项链在县城东海南路和钢铁东路的交汇处摆地摊出售。 开始时人还不算多,过了一段时间,买卖水晶原料和水晶项链的人就越聚越多,为了能够占到一席之地,往往需要在清晨三四点钟就来到这里占位置。 霍小山是较早在地摊市场上打拼的人。那时他家住在原来东海县肉联厂的路南山后巷,有个水晶加工车间,起初是自家人加工项链,三四个人加工一个月也能赚上2000元。后来,他找来了亲戚和朋友一起干,十几人一天能加工30条项链,销售产品就成了问题。他每天都要起早摸黑到天桥旅社附近的马路旁摆摊,如果遇到工商人员来管理,就得提着项链满街转着卖。后来,由于摆地摊的人越聚越多,工商人员也没有办法管了,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那里摆摊销售了。当1988年夏季来临之际,在牛山镇钢铁东路马路旁那各式各样的遮阳伞已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弯弯曲曲二三百米,宛如天边的彩虹,一条松散型的水晶街就自发形成了。

集会日期确定 沿袭至今

东海地摊集市贸易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历史产物,它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补充和衍生。

om2itiu1dq6fx58849w1.jpg

1957年,东海县城迁至牛山。牛山周围的几个乡镇都有集市贸易,每五天逢一个大集。 有的逢农历三、八,有的逢一、六,有的逢五、十。农历四、九周围乡镇没有逢集。于是,牛山附近的村民就会在农历四、九这天将自家种的蔬菜或多余的粮食到东海路摆摊销售。 后来就形成了四、九大集的惯例。

文化大革命时期,县政府取消了四、九大集,全县统一改为五、十逢集。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传统集市贸易。

1989年,水晶加工业发展较快,在东海南路与钢铁东路的交汇处形成了松散型的马路市场水晶一条街。每逢农历四、九大集这一天,就会有很多水晶加工户提着加工好的产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1992年,东海水晶市场建成后,东海县工商局与东海县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取缔了平时的马路水晶市场,仍保留了农历四、九大集给水晶加工户摆地摊销售产品。 1998年,东海水晶市场三期工程建成后,为了方便市场内商户补充货源,在水晶城东门外开辟了一块地方,仍在农历四、九大集这一天,允许加工户摆地摊销售。 起初设定地摊 800多个,两年后就发展到 2000多个,后来,由于东海水晶城扩建,原有的地摊无法设立,只好将地摊设在水晶城西,东海南路两侧的狭小地段上。目前地摊已发展到5000多个,每逢大集,人满为患,上万人在此交易,拥挤不堪。2008年,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建成后,为了使市场尽快地繁荣起来,珠宝城设立了农历三、八在广场上逢水晶大集。通过宣传和引导,集市贸易现已初具规模。

6238441mhn6o6r9fn845.jpg

集市贸易是东海水晶市场的有益补充,在此摆摊设点的大多是农民,他们利用农闲时间三到五天赶一个集,将自己开采、加工的产品拿到集市上交易,由于价格低廉,时常还能买到精品、绝品,因而倍受淘晶人的喜爱。如果你喜爱水晶,就到东海水晶大集逛一逛,或许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摘自《中国东海水晶博览》

东海县微平台版权所有

自媒体请勿转载

更多与东海水晶大集的由来你知道吗?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