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浯溪碑林:中国现存最大的露天碑林

2023-10-11    1508 浏览

浯溪碑林,处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滨江岩石峭削,湘江擦壁而过,岸边石灰岩呈三峰崛起,怪石嶙峋,树木蔽日,花草茂盛,不仅是一处游览胜地,更是一处诗文摩崖石刻的宝库。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元结,于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年)罢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历二年(767年)二月从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经祁阳,泊舟登岸暂寓。因爱其胜异,后又弃官不做,来这里隐居,并自创“浯、峿、痦”三字,命溪曰“浯溪”,山曰“峿台”,亭曰“痦亭”,合称“三吾”。自此,浯溪始为人重,文人雅士汇聚,诗文碑刻盛行。此处碑林面积约5万6千平方米,碑500余方,尚可辨认的373方,乃我国现存最大的露天碑林。

4st34ypjwltj1i85173z.jpg

aej1v8538lxp5957y05z.jpg

kws280o8w16117878226.jpg

一、浯溪碑林的现状与历史文化蕴涵

浯溪苍崖石壁,濒临湘江,巍然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拨地30余米,为摩崖文字最佳之天然镌刻处。自唐以来,众多政要及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或写景咏物,或议论抒怀,述朝野事件,话民生民本,诉喜怒哀乐,描自然风光,发乎心,溢于言,书乎笔,刻于石,造就了此处风水胜景和人文宝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唐时以元结刻溪铭诸碑发其轫,但刻碑不多,“唐碑三十本,独兔野苔封”(南宋徐照诗句),现只存17方;宋代鼎盛,凡200碑,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漫漶过甚,再除去失碑及未能刻上石的,现存较好的约160方;元代碑刻仅存5方,极为稀少,就是将未上石诗文13首统计在内,也不足20首;现存明代碑刻78方,未上石诗文31首;清代碑刻88方(包括安南即现在的越南,使臣诗5方),书写浯溪诗文还有100余首未刻于石,佳作不少,遗憾的是原作已失,无可补救;民国时期仅9方。

g3inl10rym945s8to5p2.jpg

浯溪碑刻中,历代名家作品比比皆是:唐代元结、刘长卿等,宋代黄庭坚、杨万里、秦观、李清照、范成大、米芾等,元代杨维祯、宋渤等,明代顾炎武、王夫之、董其昌、杨廉等,以及清代王士祯、何绍基、袁牧、潘耒、张九钺等,共有250多名文人学士到此游览,题诗作赋,铭刻石上;而作品传世影响较大且有史可查的,居然近70位!作为露天碑林,以如此规模、如此规格、如此艺术水准存世的,实属罕见。

0fj7e0dm47t87o46w762.jpg

古往今来,欲扬名流芳者众多,说实在话也很正常,但真正能够名副其实者、留名千古者,少之又少。为何?一则,不是想成名想流芳就能成名就能流芳的,本事才是真家伙。二则,时间就是手术刀,祛病除垢,刀刀见血,毫不留情;时间就是过滤器,淘汰泥沙,留下真金,作品才是硬道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浯溪碑刻,再一次证明了这个命题。

5og0b2lw08qvwxlrtgyj.jpg

1300多年来,无论是唐花宋草、元风明雨,还是清时流水民国浮云,都已远人们而去,不可追及。然而,只要置身浯溪,人们仿佛就能穿越历史的时空,聆听诸位圣贤推杯把盏的高谈阔论,沉醉湘江水波与笔锋墨意的惬意交融,感受暖阳抚摸碑石的温馨,就能触摸到历史的神经,感知到岁月的体温,身心如月光般皎洁,灵魂若星夜花蕊般暗香浮动。面对如此博大精深、底蕴丰厚的浯溪摩崖,观赏者只有向圣贤表示深深的追怀和感恩,对文化、文字、书法和雕刻艺术心存敬畏。

二、浯溪碑刻的书体及其艺术特色

湘南永州有一定规模的摩崖石刻不少,玉琯岩、月岩、阳华岩、朝阳岩、九龙岩等处各具特色,皆有珍品。但与浯溪碑林相比,均显得捉襟见肘,小家子气。惟浯溪碑林雍容大度,瑰丽夺目,是无以估价的艺术宝库,可谓诗文凝练,寓意深远;书艺精湛,类别丰富;摩崖刻划,美轮美奂。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客,来此揽胜觅奇者摩肩接踵,许多书家及爱好者更是五次三番前来欣赏、揣摩,修习书艺,陶冶性情,不舍离开。就不同书体而言,浯溪碑林自唐至民国均有杰出的代表人物,造诣非凡。在可辨认的373碑中,篆书23碑:分别以唐元结《浯溪三铭》、宋汪藻《太学题名•跋》、清吴大澂为著,篆有玉箸篆、钟鼎篆、悬针篆诸类;隶书12碑:以明黄焯“雩风沂浴”四个大字为著;楷书236碑:最具特色和艺术价值者,首推颜体碑《大唐中兴颂》、黄体碑《崇宁三年三月风雨中来泊浯溪》、米体碑行楷《熙宁八年十月望经浯溪》等诸碑;行书87碑:最负盛名的是明杨芳《董太史自衡阳写浯溪读碑图诗见寄赋答》碑、清何绍基《同治壬戌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碑、清朱琦《舟过浯溪》碑、清吕恩湛《题名诗》碑以及清吴大澂《雨中游浯溪》碑等;草书7碑:存碑最少,以宋李日新《无题》碑为代表。浯溪碑林分9个碑区,上述碑刻多集中在摩崖碑区。

8n5cbdvygr0rag1d6475.jpg

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碑,堪为颜体之杰作。序文45字,刻文4字一句,3句一韵,计45句180字。碑高3米、宽3.2米,字大约15厘米。大历六年(771年),再次出任道州刺史的元结隐居浯溪,徜徉于浯溪山水之间,面对这天造地设的石壁,不免勾起了当年“刻之金石”的宿愿,山水、文思躁动于心,情难自禁,便翻出10年前率兵镇守九江抗击史思明叛军时所写的得意之作《大唐中兴颂》,将此旧稿斟酌修改定稿,派专人赴临川,请其好友颜真卿书写,后请工匠摩刻于峿台崖壁。颜真卿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刚正雄伟,气度恢宏,精神内蕴,字里行间充满刚毅之气、浩然之气,笔法融篆隶入行楷,字体结构大气匀称浑厚。后人誉此为“宇宙杰作”,致晚学后辈“百拜不能休”。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从年代之古,碑面之大,文章之奇,书艺之妙以及现状之完整诸方面综合比较,堪称全国现存“三绝碑”之冠。浯溪摩崖三绝《大唐中兴颂》,举世罕见,是浯溪摩崖的核心和精髓。明代曹来旬评赞:“元颂云烟霭,颜书金玉辉,山川无秀丽,天下看来稀。”清代杨翰刻在中兴颂碑前的石柱楹联称:“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清钱邦芑诗:“丰碑读一过,百拜不能休。”

a7jie0jbq13ub1pmu302.jpg

《崇宁三年三月风雨中来泊浯溪》,乃浯溪碑林之又一珍品。这是宋代黄庭坚诗文并撰书。黄庭坚诗、书皆为大家,享誉甚广,可惜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崇宁三年终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过浯溪所为。黄从小文崇次山(元结),书学鲁公,这就注定了其与浯溪的缘分。假如他不被贬,想必也会特意慕名前来。时年24岁的黄庭坚肃立《大唐中兴颂》碑下,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裴回三日不肯去”,遂在浯溪题刻三碑。《崇宁三年三月风雨中来泊浯溪》尤佳,碑高2.3米、宽1.8米,字大6—9厘米不等,楷书。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划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善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受欧阳询《黄庭经》之影响比较明显。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以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舒展大度。黄庭坚的浯溪三碑论肃宗灵武即位是非,却挑起了后世800年的争端,真是无心插柳,意料之外。

103i5x973jmg5436093o.jpg

何绍基,乃道州人士,晚清诗人、书法家,擅真、草、隶、篆。其撰书《同治壬戌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碑,高1.4米,宽0.8米,字大5-9厘米不等。从内容上看,叙事简约,议论精辟,诗曰“归舟十次经浯溪……惟有平原吾所师,次山雄文藉不朽,公伟其人笔与挥,当代无人敢同调……”,盛赞鲁公书处,亦为其学颜心得。从书体来说,其行楷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境界,是清末碑学大家,其传世墨迹甚多。

v3qi10xx7a1ip3gwi59c.jpg

89208h79mx3q5uo6s163.jpg

三、结语

浯溪摩崖石刻是国务院1988年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碑林东侧增建了出生于祁阳又时刻关心浯溪碑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铜像和陶铸革命事迹陈列馆,增刻了陶铸《东风诗》碑。浯溪人文景观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元结的“忠、直、方、正”,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陶铸的“心底无私”上。欲“忠、直、方、正”、“忠义大节”,必先行“心底无私”;惟有“心底无私”,方能“忠、直、方、正”、“忠义大节”。如此,中华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光辉灿烂的革命传统相融合,相辉映,相得益彰,浯溪优美的自然景观在文化品位上又得到了一次升华。

【附】作者简介

王敦权:湖南永州人,系中国柳子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学术论文发表于《乡镇论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湖南通讯》等,论文入选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曾获云南省社科联颁发的西部大开发优秀论文一等奖等。有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类报刋,多次获奖并收录于多种选本,著有诗集《岁月之韵》、散文集《岁月之河》等。

来源:中国美术报 责编:宋汉宝

更多与浯溪碑林:中国现存最大的露天碑林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