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古迹,感受心中古人曾经见到的风景,那片刻间,我便穿越了,感觉到的是那种古代圣贤气质。
今年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射洪县,感受了陈子昂的命运与才华,一个是湖南衡阳,感受到了曾国藩的梦想与气质。这些年在外闯荡,命运并不平顺,算不上风调雨顺,经常波折,想做点事业,也总是“屡战屡败”,还好有曾涤生的精神在支持,“屡败屡战,千折不挠”,被人搞的多惨也没关系,只要一口气在,一定择机东山再起。陈子昂的文章在四川当夜就写了,因为资治通鉴里,就觉得此人才华横溢,志趣高洁,真是甚为欣赏第一人。而今天再聊聊湖湘书院文化吧。
教育,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一大发明创举。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与其七十二门徒的故事,便掀开了中国教育的先河。孔子之所以被历朝历代推崇,原因在于他真正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招生。而在他之前,人的一生再努力也难改变命运和身份,你妈生你,是啥就是啥,文化知识甚至文字,长期被贵族所垄断。打破垄断,传承文明,因此孔子的精神类似西方社会里的普罗米修斯,把知识的火种带给人间。
从官办的稷下学宫,到深刻影响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教学,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机构始终存在,那种源自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宝贵的基础,知识得以在人间传播,随着知识的传播,出身不好的人也可能因为一技之长而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而在秦汉时期,旧有贵族的消亡,使得知识流向民间,不仅是张良、韩信,更多的人拥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坚实的基石。
但是,后来因为两晋南北朝和五胡乱华,中原凋零,汉族人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社会地位一度急转直下,汉人被称为“两脚羊,一钱汉”,一些汉文化在少数武装地主家族中传播,比较有名是清河崔氏等大家族。在那些战乱较少的地方,也传承了“西学”等文化残留。
若非冉闵 还有中华?
而在南方,衣冠南渡之后,部分汉人统治阶层继续传承汉文化,一代书圣王羲之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汉文化通过血脉传播,那些掌握高等级文化的汉人主要都是出身高贵的官僚贵胄阶层。
北魏.卢舍那大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学的流入,使得中华文明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不论中国南北,佛学都成为那个乱世人们心灵的寄托,而佛学汉化使得汉字和汉文化得以更多保存。所以在后世,儒释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宗教,但是三教又互有交流沟通,基本上就是三教的长者可以做在一起论法盘道,共同传播中国文化。
唐.大明宫
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饱经战乱之后,隋唐两代可以横空出世。尤其在唐代,那些曾经叱诧风云的羌、氐、胡、羯、匈奴、鲜卑、丁零、高车、敕勒、突厥、柔然等等各个民族和势力,已经实现与汉族人的高度融合,诸如尉迟敬德,宇文化及等等,基本已经成为中华人物,但是从姓氏看,他们都是古代少数异族的后裔,但是从血缘上看,基本已经分不清楚了。而华夏汉族的知识与文化,就是这种融合的成果。
九宗书院
唐贞观九年(635年),在今天的四川遂宁,一个叫张九宗的官员退休回乡后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书院的特色是既有官办也有民办,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书院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而民办书院往往也是有身份和能力的官员所办,向社会有志于科举的优秀学子招生。
科举的繁盛,和社会的太平,使得书院在北宋时代开始崛起,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但是到底那些书院可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那可是打不完的嘴仗。虽然对于四大书院的排名和品评有一些看法,但是书院的价值取决于培养出人物的历史地位、学术成果及主持人身份,若以规模大小一概论之,恐怕也难免有失偏颇。
石鼓书院江景
其实书院大小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大师来讲学,或者有出色的学子在此学习,简言之就是大师为书院背书,书院也为大师打卡。名人的品牌背书,是这些书院得以流传的关键,而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些能为后人所传承的文化,比如笔者今年去过的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在唐代便成名的古老书院。此地三面临水,坐拥湘江,景色很美。
石鼓书院
要知道,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七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在上述众多人之中,笔者喜欢的人包括:苏轼、曾国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特别要强调我喜欢的人包括辛弃疾、文天祥。值得再次指出的是,因为诸葛亮曾在此练兵,所以,目前这里石鼓书院同一个门办公的还有纪念诸葛丞相的武侯祠。
欧阳先生故居
而在书院不远处,就是曾国藩的岳父家,咸丰年间,曾国藩在衡阳组建训练湘军时,也经常在此休憩、读书、谈经论道,期间著有多篇诗文。当然这位岳父本身也是曾国藩的塾师,所以看起来就是一个湖湘老宅,如果你知道典故就理解这里其实是曾国藩隆兴之地,他的知识和命运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年曾国藩在长沙练兵不利,受到绿营兵排挤,被人处处制肘,曾国藩一怒移师衡阳募兵,招了一千二百多衡阳兵,成为湘军最初的本钱。那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就是讲得这些衡阳子弟,起初打不过太平军,写奏章时,把“屡战屡败”后面加上“屡败屡战”,扭转了初战不利的窘态。所以你问我为什么湖湘文化的代表不是岳麓书院,那就是因为湘军大帅曾国藩当初在长沙官场就没待下去!人家是官,他是民,是团练,怎么和人家计较?只能逃回岳父家再发展。
但是也是因为有着诸葛亮的基因,衡阳兵的特点就是才兼智勇,所以湘军后来可以压制太平军,大概也是如此。至于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也在衡阳吃瘪,死比中国守军还多,简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所以你看,这诸葛亮多厉害,他基本奠定了智慧型将领的基调,做复合型人才,读书且勇猛。和平时期,像曾国藩就去科举,战争年代,就能披挂上阵,出将入相,这才是咱们读书人的理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书院早已没什么书了。也没什么人可以去讲学,这点倒是十分遗憾。
我想说,空空荡荡已百年,未闻士子读书声。
最近有首歌在抖音上挺火的,基本唱出了文武全才的心境。唱的是辛弃疾,但是代表的却是我们一大批极爱读书,喜爱文学,但是又特别有志向的男生的心情。我觉得配的上读书人的理想,一并推荐。QQ音乐上就有,欢迎下载。我特别喜欢这句:秋夜终归短暂,一杯苦酒我独自斟满。一人一马过关,未曾得志我马放南山。南山,其实也在衡阳,南岳衡山啦。壮志未酬,可归隐附近。
狂浪生 - 一棵小葱
词:小六
曲:周明聪
醉别关
断了几生念
可恼这灯火熏了眼
三生叹
秋夜终归短暂
一杯苦酒我独自斟满
兮何年
一人一马过关
未曾得志马放南山
兮何年
万千佳人相伴
可笑今朝我形只影单
那古道青坟烟
敢问今夕何年
可愿与我梦里共赴雁门关
问罪森罗宫殿
怪我狂浪轻言
君不见我踏破玉阑干
醉别关
断了几生念
可恼这灯火熏了眼
三生叹
秋夜终归短暂
一杯苦酒我独自斟满
兮何年
一人一马过关
未曾得志我马放南山
兮何年
万千佳人相伴
可笑今朝我形只影单
那古道青坟烟
敢问今夕何年
可愿与我梦里共赴雁门关
问罪森罗宫殿
怪我狂浪轻言
君不见我踏破玉阑干
醉里挑灯看剑
却无战鼓狼烟
昨夜谁趁东风楼阁轻声叹
扬鞭策马问天
为何敢怒不敢言
凭谁问我把五岳倒悬
凭谁问我把五岳倒悬
更多与中华书院文化再发掘——衡阳石鼓书院游记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