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的亳州市,最著名的景点算是花戏楼了,而且在花戏楼的正门外,还有一对重达两万多斤的铁旗杆,显得十分亮眼。不过,铁旗杆的铸造方式,却在很长一时间里都是难解谜团,还好现在谜团被专家们揭开了。究竟古代工匠是如何树起两根两万多斤的铁旗杆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小编揭秘之前,先给您说说花戏楼是做什么。据《亳州县志》记载,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原来叫做关帝庙,是当年山西和陕西地区的商人,在亳州经营生意时集资所建。然后,到了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又在原来关帝庙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处大型的戏台,每逢盛大的节日时,都有诸多的戏班子轮番登台演出,规模甚是隆重。
当地人都知道,花戏楼最出名的是“三绝”。第一绝是砖雕,花戏楼的山门,是仿木结构的牌坊式设计,总共分三层,而且全部是由砖石整体雕刻出来,近距离观察时人物毫发毕现,在方寸之间展现了高超的砖雕技艺。然后第二绝是木雕,花戏楼的戏台是整木雕刻而成,四周有数百个历史人物,全部都雕刻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过最厉害的还是第三绝,即小编上文提到的铁旗杆。
铁旗杆一共有两跟,每根长约16米,重约12000斤,左边一根代表日出东方,右边一根代表夕阳西下。另外,铁旗杆上的铭文,也证明了它的体量,即“皇大清道光元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工匠又没有起重设备,重量如此巨大的旗杆是怎么树起来的呢?
据当地百姓口耳相传,铁旗杆是分段铸造,然后一截一截拼接上的。对于这样的说法,专家们却有点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曾对铁旗杆进行过X光扫描时,发现它的内部为一体铸造成型,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因此,专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都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古人是依靠什么“神力”,才将铁旗杆稳定的竖起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丝毫的动摇。
因为一次机缘巧合,人们在维护花戏楼和旗杆的时候,发现旗杆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竟然有一些陶片附着在铁旗杆上。因此,专家们都一致认为,陶片和铁旗杆之间,一定有某种特殊的联系。于是,在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之后,文物专家们终于揭开了铁旗杆的秘密。
原来古代工匠用到了一个绝招,即先用陶泥拉坯,再烧制成铁旗杆的模范,然后将烧制好的模范拼在一起竖立起来,这样比树立铁家伙就轻松多了。紧接着,工匠再借助长梯,几人合力将融化的铁水灌入到模范中,最后等铁水完全凝固了,再将外面的陶范敲碎即可。如此一来,也就毫不费力的得到了竖立起来的铁旗杆。
专家们揭秘旗杆的竖立之谜后,也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们的认可。另外,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一提,即铁旗杆竖立至今已经快两百年了,但却一直都没有被锈蚀,由此可见古代工匠在冶铁的时候,一定还有什么独特的秘方。但可惜因为古代史料的缺失,专家们也无法获知当年工匠们的秘方是什么,不过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深入的考古研究,还是有可能破解这一难解的谜团。
如今花戏楼,俨然已经成了亳州的一张名片,而且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慕名前往,一来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二来领略亳州历史的精神气质。正如网上人们常说的那样,如果亳州没有花戏楼,正如巴黎没了凯旋门,埃及没了金字塔,纽约没了自由女神像。那么亳州就会变得没有生气,没有了灵气和精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