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中国天眼,世界“见”证

2023-10-17    1407 浏览

中国天眼,世界“见”证

国之重器,全球开放。

“中国天眼”向世界发出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观测申请。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自落成启用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天眼”的重要意义——

27e8mwq86yo1ad8r6gqr.jpg

“中国天眼”自2011年开始建设、2016年落成启用,历时三年多调试验收,其观测范围已经能到达银河系外星系甚至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将成为全球探索宇宙波的希望。

借助“中国天眼”,科研人员可以洞悉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欧洲南方天文台荣誉天文学家迪特里希·巴德教授表示:“中国将接受外国研究人员的请求,这无疑对全球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阿雷西博望远镜退役后,FAST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w7c6tk16gm83xa5zf52l.jpg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大国重器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

今年2月赴贵州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总书记指出:“‘中国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

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sc17k4z12oo52709p9d9.jpg

2020年1月9日,工作人员对FAST反射面板进行检修。

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开放运行,“中国天眼”历时26年,凝聚了四代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向世界贡献了重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

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面;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馈源舱是“中国天眼”核心部件之一,用于安装和实现馈源的精确定位。如果把FAST看作天眼,那馈源舱就相当于这个眼睛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

一项项自主创新,铸就了独一无二、世界领先的超级工程,也使“中国天眼”走到人类“视界”的最前沿。

n31qiki864j8celpf67h.jpg

lfmw60q76xz1g87h240h.jpg

在遥远深邃的宇宙中,有一颗星星叫“南仁东星”,是为纪念“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而命名的。在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特别提到了这颗“南仁东星”。

为了实现观天望宇的梦想,南仁东放弃高薪毅然回国,负责“中国天眼”的研究及设计工作。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身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亲力亲为,一干就是22年。

uoy0l2kqm3x6edy2wseu.jpg

2015年11月25日,南仁东(左二)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因病逝世,他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今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从“天问”奔火到“嫦娥”揽月……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x66g8et8f42jai3oiz9w.jpg

4ugvk73w40bf15423965.jpg

科学技术应该造福全人类。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时强调,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设之初,即确立了“中国天眼”将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天眼”总工程师王启明表示,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天眼”,因为天文研究不分国界。

1i7y667cy35t56e9ve28.jpg

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开放合作的态度,世界有目共睹——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加强与多方的联系,同其他各国合作推进病毒检测、疫病防治、疫苗研发等,积极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向世界分享北斗卫星发展成果,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

科学无国界,合作无远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

610ehy0sxx6tnm7b00g3.jpg

从落成到运行,“中国天眼”不断实现“追赶、超越、领先”。

未来,“中国天眼”将助力我国科技强国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外太空奥秘作出中国贡献。

61b7e4q5ra9zke07x1yw.jpg

收藏

举报

更多与中国天眼,世界“见”证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