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张澜:嘉陵江上一巨人,才高八斗气纵横

2023-10-21    2097 浏览

tu574v7151e60154n21f.jpg

5v3l6b8454dzotd7v7y1.jpg

张澜(中)与朱德、罗瑞卿合影

在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上,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身边站着的那位蓄银须、穿布衣长衫的老人,他就是从南充走出去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

张澜离开我们已经有60多年了,走在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张观沟,瞻仰张澜塑像,观看那一件件见证张澜成长印记的生活用品,我们看到了这位当年的农家子弟,是如何成长为人人口中称道的“川北圣人”,又是如何带领中国民盟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的政治道路。西充县张观沟,高坪区南溪口,顺庆区的建华中学,这三处张澜曾经生活或工作的地方,为我们打开了解张澜、纪念张澜、学习张澜的窗口。

他出生在西充县一户普通农家

观音堂村是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一条呈椅子状的沟谷松林湾,后来张姓人家迁徙而来,在这里定居落户,开垦土地,繁衍后代,松林湾住满了张氏后代,他们改叫松林湾为张观沟。

1872年4月2日,张澜就出生在西充县张观沟一户普通的农家。当时,西充县还属于交通闭塞的丘陵山区,张观沟也是地瘠民贫,干旱频繁,乡内仅有土路和石板小道与外界相通。艰难的自然条件,并没有阻挡山里人对知识的追求,乡民有“耕读为本、礼仪为先、勤俭节约、善良淳朴”的美德,也有“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期盼。

张澜父亲张文倬,别号海楼,是张姓家族中第一个文化人,长期过着半耕半教的生活。从五岁起,张澜就随哥哥姐姐上山割草拾柴,在劳作间隙,背熟了邻人所赠的半部《论语》,父亲见张澜勤奋早慧,便将他带到书馆学习,父亲除了给他讲“四书五经”外,还给他讲了《木兰辞》《满江红》《正气歌》等诗词和历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后来张澜在《自传》中还回忆了这段往事:“余少承父母之良训,研习经史,以气节自励。”

仲夏时节,张观沟早已是草木葱绿,蝉声响亮。沟底最深处就是张澜故居,这座依坡而建的椅子形院落依山面水,屋后绿树掩映,房前良田沃土,流水潺潺,小河弯弯,风景优美如画。1872年到1887年,张澜一直生活在张观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这15年是他人生的启蒙阶段。

在父母的培育下,张澜一直半耕半读,清光绪二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离家前,母亲拿出一双亲手做的新布鞋叫儿子穿上,希望他前程如锦。这是张澜第一次穿布鞋,此前都是穿父母为他打的草鞋,这双布鞋对于张澜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张澜年谱新编》主编谢增寿曾在书中介绍,那次考试结束后,张澜脱下新布鞋一直舍不得穿,每年只是逢年过节穿一二日,后来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穿的就是这双旧而又旧的布鞋。

他曾是朱德和罗瑞卿的老师

曾经长期担任重庆市委书记的任白戈在纪念张澜诞辰110周年的诗中写道:“嘉陵江上一巨人,才高八斗气纵横”,“海内盟员皆后辈,蜀中学子半门生”。1942年张澜七十寿辰,黄炎培等好友及门生为张澜祝寿,当时仅在成都的门生就有一千二百多名。

1906年,张澜继任顺庆府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当年秋天,朱德考入学堂。留日归来的张澜属于“新派”,对朱德影响很大。

张澜知道朱德家境贫寒,常常勉励他。朱德爱好体育课,每当课余朱德奔跑在篮球场上时,张澜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应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参加锻炼。他平时还给朱德讲述东晋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立志洗雪“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在张澜的熏陶下,朱德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籍,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1907年春,在张澜的鼓励下,朱德又进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习。

朱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抗日战争时期,戎马倥偬中,无论延安中共人士去重庆,还是遇到川军将领,他都要托他们问候老师。1944年林伯渠去重庆,带来朱德致张澜的信,信中写道:“你的事业,我坚决支持。”同时朱德还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一床蓝色方格呢毛毯带给张澜,由此可见二人的师生情谊。

1922年,张澜复任南充县立中学(今白塔中学)校长,1923年罗瑞卿进入该校读书。张澜的次子张慕良与罗瑞卿曾是南充大林寺小学的同学,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罗瑞卿经常到张澜家,得到张澜孜孜不倦的教诲。张澜对这个聪明好学的后生寄予希望,送给他《新青年》《向导》《独秀文存》《新蜀报》等许多进步刊物,罗瑞卿因此接触到当时社会上为数不多的革命报刊,懂得了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澜后来回忆往事时,还经常提到罗瑞卿:“罗瑞卿不仅书读得好,还特别活跃。他和任白戈领导同学反对驻军何光烈横征暴敛时,真是有勇有谋,像个大将军。”

他为家乡实业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张澜一生在南充度过了60多年,办学校、兴实业、出任地方行政官员。他曾为南充地区的革命事业播撒种子,也曾为家乡南充的实业教育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

1899年,张澜应蒲殿俊邀请,赴广安“紫金精舍”执教,开启了长达50多年的教育事业。现在位于南充的建华中学、白塔中学、大北街小学、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蚕丝学校等,都是张澜留给南充的宝贵文化教育遗产。

走进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跟着南充丝绸发展的时间轴探索,不由得想起张澜对南充蚕桑业发展的贡献。1914年,张澜与盛克勤、王行先等筹集资金创办了果山蚕业社,开始改良蚕桑,从浙江引进湖州桑树,取代本地野生桑树。同时,当年创办了南充县乙种实业学校,开设蚕丝专业班,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实业人才。

1922年,张澜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时,把县立中学、县立小学和实业学校合并为一校,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职业部。中学部以普通中学生为教学对象;师范部培养小学教师,以原县立小学为附属小学,作为学生实习场所;职业部下设农业、工业、蚕丝和医学等专业班。罗瑞卿当年就在农蚕部就读,任白戈就读于师范部。

张澜兴办教育,始终把为发展实业培养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张澜之孙张广华曾回忆,张澜兼任端明女子中学(今大北街小学)校长时也进行了改革,下设幼稚部、小学部、中学部、师范部和职业部。职业部开设缝纫、蚕丝、织布、织袜、刺绣等科,这样就使大部分毕业生能直接为南充的实业发展服务,同时又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937年,张澜将南充中学的农蚕部与蚕丝改良场合并,成立“南充职业中学”,1939年又更名为“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成为今天“四川省蚕丝学校”的前身。正是这些举措,促进了南充丝绸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南充后来成为著名的中国绸都。谢增寿在《张澜年谱新编》一书中说:“南充蚕桑事业能蓬勃发展,首创之功,始于张澜。”

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富有传奇色彩

张澜一生历经新旧交替的不同历史时期,他波澜起伏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如今,我们在张澜纪念馆的各个展览室可以粗略地窥见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紧跟时代步伐,追随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不断前进,一生追求真理和进步。

走到张澜故里核心区的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雕塑。它简单朴素的外形,象征着张澜的为人品行,这座雕塑被命名为“表方石”。表方石正面刻有毛主席对张澜先生的高度评价,“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表方石背面是张澜的孙女张梅颖的题词:“表里如一,方正做人。”这八个镏金大字,是张澜字表方的涵义,也是他一生为人做事的真实写照。

在西充县莲池镇张澜故居,那一间间他生活的房舍里,摆放着条桌、椅子、木床、箩筐等用具,那是他曾经用过的实物,每一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成长故事;在高坪区南溪口那所他住过的房子里,他和孩子们共享着难得的天伦之乐;在建华中学的校舍里,他伏案写下一篇篇仁义之辞、大道之光。

细数身前身后,历经风雨岁月,民主之澜,涛声依旧。

人物简介

张澜 (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镇人),清末秀才,中国民主革命家。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 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作品选登

1

重九登尖山寺

张澜

老来腰脚健如常,上到峰尖快举觞。远响高风吹落木,轻寒昨夜降新霜。 山屏东峙遥明眼,江带西萦曲抱岗。此境自佳堪久坐,茱萸无用插头忙。

2

乡居杂感(节选)

张澜

(一)泪流丙子丁丑年,父老言时惨不欢。花甲六十刚一转,又逢灾岁忧秋千。

(二)一年须上八年粮,饱暖无期日夜忙。已说罚金加滞纳,又催旧日契田房。

文丨 杨晓江

图文制作丨 张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南充日报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3182529881@qq.com

更多与张澜:嘉陵江上一巨人,才高八斗气纵横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