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历代帝王与敬亭山

2023-10-22    2971 浏览

陆在奇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163期

3er9650s8zg2201j2358.jpg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略知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宣城敬亭山。敬亭山,初始名曰昭亭山。光绪《宣城县志》载:城北十里敬亭山,旧曰昭亭,又曰查山,横亘于此若屏障然,高数百丈,周广百倍之,东临宛、句,南府城闉,万壑千岩,近郊胜境也。民国《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载:敬亭山距城约八华里,雄伟深秀,崛起地面数百丈,遍山植苍松翠竹,岗峦起伏不断,周广十余里。

笔者爬梳史实发现,历史上敬亭山与皇帝的渊源极其深厚,曾先后为避二位皇帝和二位皇帝生父名讳更名;六位皇帝对民间供奉的敬亭山神进行诏封;一位皇帝诏封敬亭山为“南国神山”;一位皇帝赐御书藏于敬亭山中的寺庙;敬亭山上的两位大和尚曾先后受两位皇帝召见,并赐其金襕袈裟;一位皇帝登基前曾亲自至敬亭山拜见隐居的大和尚,登基后又在京都专门为其赐建庙宇。单从这一点来看,不仅声名远扬的黄山、九华山无法比拟,而且在我国山川史上也实属罕见。

b54548114244idl56ld8.jpg

因避皇帝及皇帝生父名讳前后四次更名的敬亭山,汉代及汉代以前山名曰昭亭山。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敬亭山归属西晋疆域。为避皇帝司炎生父、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更名敬亭山。唐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李湛登基,为避敬宗皇帝名讳,复名昭亭山。洪武《宁国府志》云,“唐以避讳敬宗,曰昭亭山”。文德元年(888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不含武则天及唐殇帝)昭宗李晔即皇帝位,为同时避敬宗和昭宗两位皇帝名讳更名查山。乾隆《宁国府志》云:敬亭山,一名查山。《查山》史书记载极少,明代梅振祚留有《查山六首》诗歌。

杨吴、南唐时,查山复名敬亭山。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敬亭山纳入大宋版图,为避皇帝赵匡胤生父赵敬名讳(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追尊其父赵敬简恭皇帝,庙号翼祖),复名昭亭山。[清]嘉庆《宁国府志•舆地志》援引《江南通志》载,敬亭,一名昭亭,在府北十里敬亭山。在敬亭山麓,今废,古坊存。按:旧府志皆作昭亭,不知此亭因敬亭山得名,其名昭亭,盖亦宋时避讳而改耳。元灭南宋,昭亭山再次复名敬亭山。史籍多称昭亭山,今人称之敬亭山。明清时期,敬亭山最为鼎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上有历朝历代建筑的名胜古迹近百处。

六位皇帝诏封民间祭拜的敬亭山(昭亭山)山神,民间供奉其庙宇,始曰昭亭山神庙,位于敬亭山东麓,濒临古庙埠码头,后因皇帝的昭封先后更名曰敬亭山神庙、敏应庙、广惠王殿、广惠王庙等。据坊间百姓口口相传,敬亭山神庙最鼎盛时有九十九间半庙宇,广教寺九百九十间半庙宇,是仿此扩建。东汉桓帝元嘉年间(151年~153年),人们在敬亭山登山入口处建昭亭祠(注:唐及唐以前,人们上敬亭山多从城北水阳江西岸古庙埠码头处上岸登山。李白独坐楼原址即在敬亭山神庙后,不在今址)。

[明]万历《宁国府志》载,敏应庙,在敬亭山,祀广惠王之神,岁用八月朔日。[宋]高承《事物纪原•州郡方域部》载:“(南朝)宋元嘉二年(425),钱塘神梓华居东境,友人双霞识之,神(梓华)携往庙(注:昭亭祠)中,具酒食宴别后,为县令盛疑之,所焚,来托此(昭亭)山,百姓恭祀,号昭亭山神庙。”《大清一统志》引《永初记》曰:“宛陵北有昭亭山,山有神祠,神称梓府君。”《全唐文》收录的《敬亭庙祭文》载,“(梓华府君之神)斯邦之人,虔奉灵威,有危必祷,有疾必祈。嘉报昭应,响答影随。”唐大顺元年(890年),淮南节度使孙儒率50万大军接连攻占杨吴开国奠基人、太祖武皇帝、宁国军节度使杨行密的领地常州、润州,次年攻占和州、滁州,杨行密连战皆败。景福元年(892年),孙儒大军在焚掠苏州、常州之后,再次围攻宣州,时间长达四个多月。“观察杨行密祷于(昭亭山)神,风雷阴助”,连破孙儒营寨50多处,枭其首级传至京师,“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成为唐王朝南方势力最大的军阀。战后,杨行密感激昭亭神的庇佑,上书昭宗李晔请求诏封(梓华神)昭威侯。万历《宁国府志》卷十《明禋志》载,景福初,淮南贼孙儒犯宣境,观察杨行密祷于神,风雷阴助,请敕封“昭威侯”。

d1z985e8p02fo06h83w8.jpg

《齐王重修敬亭昭威侯庙记》载,南唐昇元三年(939年),大元帅、齐王李璟对破败梓华神庙“更彩绘威容,装换帏帐,添列鞍马,漆刷门窗”,至昇元四年六月落成。是年八月,李璟被立为皇太子。昇元七年(943),李璟即皇帝位,史称南唐中主,改元保大。中主李璟为感谢梓华神保佑,进封山神梓华为昭威王。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宣州知府裴章上奏真宗皇帝赵恒敕改封山神梓华为广惠王。《文献通考•郊社考》载:“广惠王庙,宣州昭亭山神也。唐景福中,封昭威侯。伪唐保大中,加为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宋徽宗赵佶赐庙额“敏应”。

元至治二年(1322年),元英宗诏封山神梓华为忠烈显正福佑广惠王。《重建广王殿碑志》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朱元璋曾驻跸梓华神庙,驰援“常胜将军”常遇春攻占宁国府(《明史•列传第二十》)。宁国府之战,朱元璋得军士十余万,战马二千匹和开国功臣朱亮祖,谋士敬亭山大和尚金碧峰,实力大增。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视宣城(含明代广德州和宁国府地境)为“兴王之地”,诏封敬亭山神庙供奉的梓华为敬亭山之神,列祀南京十王庙(万历《宁国府志》)。洪武元年(1368年),宁国府知府黄荣祖对敬亭山神庙进行修复,六年(1374年)知府胡乾祐重建。光绪《宣城县志》载,“(敬亭山神庙)后圮。洎宣德中徐善渊延江西龙虎山法士颜福渊,捐赀募众大加修拓。正统中,知府袁旭请礼部尚书胡荣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再次扩建,经历代扩修,鼎盛时,正庙三栋,包厢、亭、台、楼、阁近百间,碑坊林立,气势雄伟壮观。民国17年(1927年),宣城庙埠农民革命暴动焚庙大半,所余毁于日军侵华战火。民国37年(1948年),重建正庙三间祀广惠王。1973年,兴建皖赣铁路时,折除庙基被铁路占用,移址重建。

清代宁国知府佟赋伟《二楼志略•重修敏应庙碑记》载:敬亭山敏应庙,自六朝迄今千三百余年矣。按郡志:南宋元嘉时魏长史自江右载豆来宣城,忽有梓木并舟而行,夜梦神告曰:“我钱唐梓府君也,欲托祠于昭亭山。”既至,魏度地可为神居,但无所得财,复梦神曰:“民间方病,目舟中豆可疗。”试之,辄效。于是,人争易豆,数倍其值,而庙以是得成。南齐谢朓领宣城,屡赛敬亭山庙有喜雨诸诗。唐大顺时观察杨行密请封昭威侯。南唐保太中,时封昭威王。宋景德时改封广惠王。政和时赐敏应观额。元赠忠烈愿正福佑广惠王。明洪武辛亥诏封敬亭山之神,其庙祀由始兴。历代封号存加本末如此。(又)敬亭祈雨在今敏应庙,古祭法所谓山林溪谷之神能兴云雨。(南朝)宋元嘉中有梓府君食此土,以福此民,而明初封以为敬亭山之神。

3y34882frvv8812at500.jpg

宋太宗赐藏御书的山中寺庙——广教寺,光绪《宣城县志》载,(位于)敬亭山南麓,(始为)新兴寺,(唐)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灭佛教时被)毁。(敬亭)山之西北初有伟、昭二禅师庵,后有浩禅师作草堂于道场西北,其旁有藻律师居之。至唐大中二年(848年),(宣州)刺史裴休合三院为是寺,(唐武宗会昌三年状元)卢肇为之记。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嘉庆《宁国府志》引乾隆《宁国府志》载,宋太宗赐御书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阁贮藏,郝允李建观音殿,并梅尧臣记。

元代初,皇帝召见并赐金襕袈裟的敬亭山广教寺住持大和尚荣枯崖。光绪《宣城县志》(卷之二十八)《仙释》载,荣枯崖,泾邑田中里梅氏子。住持宁国路广教寺。赴帝召,赐金襕袈裟。临终别旧友,坐化。(卷之十)《祠祀寺观附》载,元初设御讲僧曰讲主,坐下数百人。别有柏二株,住持僧有禅行异者,即开花数色。

元顺帝召见、洪武帝亲自拜见的大和尚金碧峰,本名石宝,号碧峰,6岁时出家为僧,修炼多年,深谙佛法,并擅长阴阳术数,人称“文殊化身”。明史、地方志书及相关史籍多有记载。《补续高僧传》载,至正八年(1348年)冬,元顺帝遣使者曾召(金碧峰)至燕都,慰劳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传能前知,号为三百岁,人敬之如神。师往与叩击,空瞪视不答,及出,空叹曰:“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红光自师室中起,上接霄汉。帝惊叹,赐以金纹伽黎衣,遣归。明年复召见,命建坛祈雨,辄应。赐寂照圆明之吏,诏主海印禅寺,师力辞。名香法衣之赐,殆无虚日。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将,无不以为依皈。已而,恳求还山。金碧峰云游天下,(也许是追寻元初皇帝召见的广教寺御讲僧金碧峰)至宣城敬亭山,因广教寺毁损,不得已栖居碧峰北坡下岩洞,今人称之为神仙洞。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九《外教列传》载:国朝金碧峰,不知何许僧,有道行,习天文家言,栖敬亭山西北石岩。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吴国公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府。罗懋登《西洋记》载:时太祖渡江,偶一元臣迎谓曰:“今欲霸,我将财货纳赆。”上叱曰:“我本顺天应人行王道,汝敢霸视我耶?”元臣曰:“若笃行王道,可寻宣州胡僧金碧峰,必有所授。”光绪《宣城县志》(卷之二十八)《仙释》载:明•金碧峰,有道行,习天文家言。栖敬亭石岩。太祖至宣州,幸其地,趺坐不起,露刃临之曰:“汝知有杀人将军乎?”应曰:“汝知有不惧死和尚乎?”上异而谢之,问以所向。决胜如其言,后召入京。

c4uflh8ry3u9v3u76nt1.jpg

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诏金碧峰到京城南京,建碧峰寺供其居住。《金陵杂咏》载:晋瑞相院,唐改翠灵,宋改妙果,元改铁索。明洪武敕建居金碧峰,故名。《南京市雨花台区老地名标志碑》载:碧峰寺,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能仁里,明洪武年间,为异僧金碧峰敕建,因名碧峰寺。永乐年间郑和曾为碧峰寺定制十八尊雕妆罗汉像。(1946年毁寺建校,原址建有碧峰寺小学),现遗址为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西校区。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诏封敬亭山为“南国神山”,史籍没有说明具体原因。笔者分析:一是朱元璋感谢敬亭山神的保佑。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朱元璋宁国府之战,此前朱元璋的明军多次被元义兵元帅朱亮祖打败,且被俘虏六千多人,并丢失了原为明军所占据的宁国府首邑宣城。在收复宣城的战斗中,“常胜将军”常遇春被朱亮祖射伤,徐达等大将不敢于朱亮祖对阵,朱元璋只好亲自率兵降服朱亮祖;二是拜见隐居在敬亭山的大和尚金碧峰,向其“问以向道”,获得“果决胜如其言”的良策;三是敬亭山为佛教名山,此前多位对其诏封,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可能对其有另类感情;四是宁国府之战,朱元璋得军士十余万,战马二千匹,相对于与其他农民起义军和元王朝来讲,实力相对薄弱的朱元璋来难能可贵;五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降服的朱亮祖,为其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明史》卷一百三十二《朱亮祖列传》载:朱亮祖勇悍善战,跟随朱元璋夺南昌、攻九江,大战鄱阳湖,下武昌,晋升为广信卫指挥使。元至正二十五年,朱亮祖大破张士诚手下重要将领李伯升,俘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士卒三千、战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数。随后攻打陈友谅、讨伐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弟弟方国英、攻取广东、广西,立下无数战功。朱亮祖班师回朝,太子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犒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封朱亮祖为永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予世袭的凭证。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昭封敬亭山为“南国神山”。

(作者系宣城市档案馆副馆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制作:童达清

更多与历代帝王与敬亭山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