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山中部最知名的山名曰洞山,以至于淮南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即名洞山,淮南市最长的一条通衢大道也被命名为洞山路,全长达28公里。洞山有两座,分别为东洞山、西洞山,两山连体,由一幽静的山谷相连,山之得名皆因山腰有洞——老佛洞。
老佛洞位于舜耕山之阳,洞山南麓半山腰间。登临老佛洞,可俯看山南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当地方言中,原本并无汉语普通话“f”这个发音,所有以“f”为声母的字一律发音为“h”。于是,“佛”与“虎”在方言中发音是完全相同的,“老佛洞”在口语中也就成了“老虎洞”。由于洞山寺庙不存,这老虎洞之名遂远大于原名,特别是经过对“四旧”的横扫之后,人们心目中便不再有佛的存在,老虎洞的称谓几乎成为唯一。
近年来,附近笃信佛教的民众渐次集会,在洞中安奉观世音造像,古洞香火日盛,大有重开庙坛的势头。为避免信众不慎引发山火,市政府在进行舜耕山生态公园建设的同时,辟出山道,洞前辟出宽敞的平台,并修建凉亭,既可小憩,也可观景,这老佛洞遂于山顶清风亭景点连成一体。无论是信众还是游人,时时造访,这老佛洞也便日渐热闹起来。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不仅名山如此,佛教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但凡有山的地方多半有寺,这洞山自不例外。有文献记载,明朝洪武之初,这佛洞前便建有寺庙,寺与洞一体,宗教色彩浓厚。相传这老佛洞是高僧入据之所,深不可测。当年有僧人把一群鸭子赶入洞中,这群鸭子最终从上窑山的洞山寺山洞中走出,安然无恙。宗教有宗教的仪规,对于普通信众来说,由于心存礼敬,便把相关的仪规视为神圣,进而神秘。这老佛洞的相关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更加渲染了它的神秘。
直到清代末期,这老佛洞前的洞山寺依然是香火鼎盛,寺庙隐现于青山之间,僧众拾级即可登山,遥望淮水东去,悠然槛外人生。清代地方名士,寄情山水田园的著名诗人陈翰,写下多首诗篇,其中《洞山别业》见载于《光绪寿州志》:
柴门俯视大淮湾,槛外青峰统石关。
浪浴柳梢渔棹稳,云封松顶鹤巢闲。
静中摊卷消长日,倦后扶筇步小山。
莫讶桃花迷洞口,武陵原自在人间。
《光绪寿州志》的编纂者曾道唯在选载这首诗时,即定位在洞山寺,并指出“有石洞深邃,峭壁崚嶒,梵宇称胜”。
老佛洞的深邃,也让一些爱好探险者跃跃欲试。由于人迹罕至,荆棘悬于上方崖壁,遮去洞窟的上缘,榛莽之属横亘于前,脚下危机四伏。由于崖下不时有人开山采石,万一慎为飞石所击,后果不堪设想。洞窟高约丈许,外阔内狭,向侧下方歧入。
老佛洞洞前亭下一尊巨大的香炉,“有求必应”四字格外醒目。洞内佛龛俨然,香烟缭绕,信众出入,络绎不绝。这老佛洞前的寺庙早已不存,佛洞也是近年环境整治后才露出本来的面目,没有寺庙却有香火,这说明了什么呢?人的信仰一定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困惑,有困惑就会有冀求,人性原本如此吧!
站在老佛洞前,梵音轻诵,桂蕊飘香,清风徐来,绿意满目,近处的山坳,远处的烟村,织就了一幅动静相生的画图,一时真有仙境在此的感觉。
来源:《淮南记忆》
作者:姚尚书
更多与舜耕山下老佛洞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