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红色岁月里的伉俪情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翻开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百年之前,在嘉兴南湖那只红色的小船上,我们党的梦想自此启航。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已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
忆往昔岁月,看今朝盛世,望未来愿景。正值五月,趁着美好的初夏时光一起去探索当年红色印记、回忆往昔赤色岁月吧!第一站,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一起出发吧~乘坐地铁三号线到周邓纪念馆站,从B口出来就可纪念馆的大门口,纪念馆不需要门票,直接用身份证登记即可进入。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坐落在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天津水上公园风景区,是一座园林式的伟人纪念馆。
建筑主体有三层,呈“工”字型布局,屋顶的风格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外檐上镶嵌了花岗石,给人以朴素淡雅的观感。
馆外纪念广场、巨型花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纪念林、草坪花卉与主建筑相互衬托,环境幽雅,气氛庄重。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一进馆,就能看到周邓的雕塑,周围有簇簇鲜花环绕,饱含后人对这对伉俪的敬仰和祝福。
旁边则是周恩来在上学时取得的优异成绩记录。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15岁时随伯父来到天津,21岁正式进入南开大学文科学习。
1920年8月天津觉悟社部分社员合影
1919年9月16号,在周恩来主持下,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骨干共20人成立了觉悟社,打破男女界限,建立统一的组织,加强斗争力量,21岁的周恩来和15岁的邓颖超在这里相识了。二人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
纪念馆展厅包括瞻仰厅、生平厅、情怀厅以及竹刻楹联厅和书画艺术厅。瞻仰厅正面耸立着周恩来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大型壁毯《海阔云舒》作为背景,两侧浮雕墙镌刻出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和开国大典、祖国建设等历史性画面。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发言的照片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印尼总理等交谈的照片
二楼主要介绍邓颖超女士,邓大姐是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当时的年代,落后观念和陋习依然束缚着人们,她呼吁广大妇女姊妹要猛醒与革新,觉悟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获得新生。此外,邓颖超认为当时存在旧经济制度、女子教育机制等诸多急应解决的社会问题,反映出她对妇女问题根源的初步思考。
从这张拍摄于1925年8月8号的周恩来邓颖超结婚照中,我们可以看到邓颖超依偎在周恩来怀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82岁的周秉德每次来到周邓纪念馆,也总会在这幅照片前停留,感受伯父伯母当年的那份幸福:“我七妈跟我说,‘我们结婚的时候是20年代,男女授受不亲,走到路上都是男人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着,连拉手都不行,我们这照片就是革命啊,那时候哪有这样的照片。’”
周恩来寄给邓颖超的明信片
在周恩来旅欧期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说,这其实是一封求爱信:“这个明信片是一个很著名的油画,油画上是两个即将上绞刑架的革命者。伯伯在明信片背面写了一句话:愿我们两个将来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邓颖超非常明确地答复了周恩来:“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是一种有着共同理想的,真正的爱情。
从拍摄这张新潮又时髦的结婚照时起,周恩来、邓颖超就成为生死不渝的革命伴侣,他们共同经历了白色恐怖下的丧子之痛;一起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不论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他们的感情始终不变,相亲相爱、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携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保存着一个楠木深雕松鹤图案的骨灰盒,它看似普通,却有着极不平凡的经历,因为它先后盛放过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的骨灰。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遵照周总理的遗愿,遗体解剖后火化,骨灰撒掉。
60年代后期,他曾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说:“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到地里可以作肥料,撒在水里可以作饲料喂鱼。这样一来,人死后不仅不浪费一寸土地资源,遗体还可以做一点贡献。”于是,他和邓大姐约定,并相互保证,死后不保留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
1976年1月8日下午,受邓大姐之托,周总理的卫士与治丧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到八宝山为周总理选购骨灰盒。怎样为总理选购骨灰盒呢?按照邓大姐的嘱托,不要买太贵的,不要超过之前逝世的几位部委领导的标准。因此,工作人员拿出两种让他们挑选,他们选定了花纹较好的一种,经过细致检查,发现有一处漆皮剥落,工作人员又拿来同样的另一个。这一个外观很好,但盒盖不太好开,再要第三个,已经没有了,经与治丧办的同志商量,就选定了这第二个。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骨灰盒,它不是为周总理逝世专门定做的。
两位卫士回来后向邓大姐报告了事情的经过,并要邓大姐看一看。邓大姐把骨灰盒的好与不好看得很轻,她说:“不看了,全权委托给你们了。骨灰盒只是一种形式,没必要那么讲究。”她还说:“恩来用完后,把盒子拿回家来,保存着,等我死后,也用这个骨灰盒。”1月15日下午,追悼大会结束后,邓大姐走进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周总理的骨灰已安放在那里。邓大姐打开骨灰盒,用颤抖的双手捧起骨灰,眼含热泪,缓缓说道:“恩来,你的愿望实现了,你安息吧!”就在这天夜里,一架小型农用飞机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到了祖国的江河大地。
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把这个骨灰盒作为文物收为馆藏。邓大姐得知后,又一次说:“我死后还要用这个骨灰盒。”于是派工作人员又将它要了回来。邓大姐一直精心保存着这个骨灰盒。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她总要把它拿出来,亲手擦一擦,晾一晾,以寄托对周总理的思念。
1992年7月11日,邓大姐也悄悄地离开了我们。遵照她的遗愿,工作人员用这个骨灰盒把邓大姐的骨灰带到了天津。邓大姐的骨灰伴着缤纷的花瓣融入了奔流不息的海河,融入了胸怀宽广的大海。海河之滨,是周总理和邓大姐相识、相知、相恋的地方,因此,他们选择了海河作为最后的归宿。
周邓二人一生为了革命工作,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伟大梦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这一个骨灰盒。让人感到无比的沉重,潸然泪下。我们不禁会想到,周总理和邓大姐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骨灰盒,而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以及寒暑假期间,都有不少青年、单位、团体甚至外宾朋友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革命领导人。各单位经常组织党员、团员来此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天津是周恩来邓颖超始终眷顾的第二故乡,如今,记录和展现周恩来邓颖超光辉一生和伉俪深情的珍贵展品就陈列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当中,这里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两位政治家、一对夫妻并建一处的纪念馆。了解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故事,相信您已经深入感受印刻在红色印迹里的初心、故事与使命。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