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是国内很常见的建筑,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文庙又被称为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但以“文庙”之名最为普遍。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此外孔庙还与历代帝王庙、太庙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中国有两座孔氏家庙,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现在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第二座孔氏家庙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所以孔氏家庙分南宗和北宗,南庙和北庙。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只有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除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这四座孔庙外,中国其他的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包括历朝历代的京师太学或国子监。
孔庙正门称为先师门,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成贤街北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下马碑刻满、汉、蒙、回、藏、托忒等六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祭祀人员都要在此下马、下轿,步入庙内祭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祭祀礼仪之无与伦比的隆重、庄严。先师门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葺,仍保留元代风格。
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孔庙环境神秘而典雅。在先师门内,大成门前东西两侧陈列有进士碑林,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进士题名始于唐代,后人纷纷效仿,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
北京孔庙又称为“先师庙”、“宣圣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建成于大德十年,明清两代均有增减和修葺。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它西与国子监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大成门前有一座孔子雕像。
孔庙内有御制记功碑计14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外东西两侧的碑亭内。大成门外3座,东一西二,大成门内有碑11座,东六西五,碑文内容除了修葺孔庙、祭礼活动的纪事碑外,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伐,统一中国的记功碑。
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也是祭祀主殿,大成殿为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的雄伟建筑。殿内主座设置有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大殿正中悬挂康熙二十三年(1684)御笔“万世师表”匾,殿内檐周围悬挂九位清朝皇帝和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金字匾额。
大成殿前御道西侧有一口古井,有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大成殿前有一棵被称为锄奸柏的古柏,触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说此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原名启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门和享殿。现在这里每天都有大成礼乐展演,展演时间是二十分钟。
崇圣祠西侧有乾隆石经,又叫十三经,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间。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十二年完成,乾隆五十六年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完成,石碑共189通,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
更多与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之孔庙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