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桥,东坡亭,这在广州可以见到?——当然可以,就在广州番禺,我昨天就看到啦!
东坡亭
这还得从下面的场景说起——4月16日,在番禺沙湾的青罗嶂山上,人头涌涌,四头醒狮虎虎生威,锣鼓声声震天响!如果是在庙会,这样的场景,你大概会觉得甚为平常,但这可是在山上呀。你知道为啥这么热闹?——原来是来自广州车陂、顺德碧江、广西玉林等地的苏氏后人,正齐聚青罗嶂山,拜祭太公苏迨。
东坡桥
苏迨是何许人?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次子,即是苏绍箕的父亲。四面八方的东坡后人,都赶到番禺青罗嶂山,拜祭太祖,深情虔诚。
齐聚青罗嶂,苏家宗亲共祭先祖
车陂晴川苏公祠,即为纪念苏绍箕的祠堂。早前,我曾经跟着车陂晴川苏公祠的管理者苏窝棣等人,去过青罗嶂山。这座山上的“苏世宝家族墓群”,非常壮观,从山脚绵延而上,有10几座墓地,墓前坡陡,杂草丛生,当时正在修葺。
墓前立着“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一旁有“苏世宝家族墓群”的相关介绍:“始祖世宝公墓至十八世成溪公墓葬青罗嶂共三十多座。清前多为红石所修,乾隆后多重修成白麻石墓。近百年屡遭破坏,多已失落,显存古墓11座,较具规模的有世宝公墓……”
苏世宝家族墓群
苏世宝为韦涌村南边坊苏氏之始祖,在番禺韦涌南边的苏氏大宗祠门口墙上的“南边苏氏文化廊”上,就有“世宝公生平序”的详细介绍:字世宝,原字仲豫,号梅岭,是苏轼之次子……世宝公与吴氏夫人同封于青罗嶂山,此墓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至今完好。”而如今修葺过的墓前坡陡,也已变得平坦,还种上了许多的花木,一派欣欣向荣。
当天的祭奠仪式,三头大烧猪敬奉在世宝公坟前,车陂醒狮队开场,尔后族人宣读祭文,接着苏家后人一一上前拜祭先祖,深情虔诚。祭祖后,苏家宗亲们一起回到番禺韦涌的苏氏大宗祠共进午餐,也就在苏氏大宗祠,东坡桥、东坡亭等苏东坡元素,一个接一个撞进了眼帘。
东坡桥东坡亭,东坡元素诗意浓
苏氏大宗祠位于番禺韦涌村南边街,宗祠门口右边墙上有一长溜的“南边苏氏文化廊”,上面有祠堂的详细介绍:今苏氏大宗祠,原系八世祖东溪祠,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一九九五年重修,已无匾额,该祠是韦涌南边所建20多座的公祠中仅存的唯一一座祠堂,因此易名为“苏氏大宗祠”。
处处都彰显出很浓郁的东坡文化元素,是苏氏大宗祠最明显的一个特征:门口有醒目的金色大字“文豪后世家”;祠堂里有对联“东坡文采千年颂,溪水源长万古流”;世德堂供奉着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画像,并贴有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碑刻“祭祖文”的上面还裱有一幅书法“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朱德的题词语)。
宗祠西侧,有衬祠“思亲祠”,两祠前面为一开阔的地坪,地坪临涌之处,建有曲桥一座,名曰“东坡桥”,桥上有一副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穿过曲桥,蜿蜒而入,建一小亭,上书三个字“东坡亭”。亭桥皆绿树环绕,花香飘飘,诗情画意得很。
在与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苏氏大宗祠,
吃到了古韵悠悠的薤草
祠堂前的“东坡桥”、“东坡亭”一派诗情画意,祠堂内的风景也是热闹异常。
在祠堂门口,车陂醒狮队表演采青等节目,苏氏各宗亲则热情为“重修太祖墓捐款”,其中,车陂晴川苏公祠的管理者苏窝棣,代表车陂苏氏后人共捐款3万元。
祠堂内,人声鼎沸,一叠叠菜,色香味俱全,摆开得绵绵延延,引得众人举起手机相机喀嚓喀嚓不停。待菜端上来,立马大快朵颐。更惊喜的是,第一道端上来的“鸿运当头”,竟然是烧猪肉炒薤草。一般来说,平常我们吃到的烧猪肉,基本都是斩件后直接上桌,吃起来有些腻味,但苏氏后人就是不一样,他们继承了大文豪苏东坡的美食家风范,把烧猪肉拌薤草炒过上桌,薤草吸收了烧猪肉的腻味,烧猪肉吸收了藠苗的清香,整道菜香、脆、爽,关键还一点不腻,很快一扫而光。
甚好玩的是,吃这道菜时,车陂的苏京沪对我说:“这伴烧猪肉的藠苗,你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底蕴很深,长见识了呢。”苏京沪说的这篇文章就是我在清明节前写的《你也许吃过很多酸藠头,但你知道你吃的是古韵幽幽的薤草吗》。文章里说,做酸藠头的,就是植物薤草的根,薤草喜欢生长在坟头周边,是春天的一道美味菜肴,挺应清明这个节气的。
此前,我吃过甜酸藠头,薤根煲稀饭,薤草炒鸡蛋,薤草炒豌豆,如今又在与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苏氏大宗祠里,吃到了薤草炒烧猪肉,倒也更添了份悠悠古意。
e家君新栏目:《作家眼中的车陂》,文化就像一种胶片中的光影,那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让我们一起来发现那些被你忽略的车陂之美。
作家简介:潘小娴,作家,现已出版《美人香里说宋词》、《村上春树的三张面孔》、《闲敲棋子落灯花》、《最美的游戏》、《钢琴美韵》、《钢琴的故事》、《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图文记者 潘小娴】
【编辑 橙子鱼】
更多与从青罗嶂到东坡桥东坡亭……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