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铁刹山胜境
——与千山医巫闾山同为满洲道教灵境
作者:远
本文于1940年12月19日~21日连载于《盛京时报》
满洲名山,人皆知辽阳有千山,北镇有医巫闾山。视为古今道教发祥灵场。每年春秋两季,各地人士前往揽胜参拜者,络绎不绝。据知三百年来成为道教优雅山境者,非仅千山医巫闾山而已,尚有本溪之铁刹山也。
铁刹山在本溪县东境,由奉天前往游览者,乘安奉线火车过本溪湖至宫原驿,再换乘本溪碱厂间火车,沿风光明媚之太子河南岸,向东北始行约二时许,至温泉寺驿。渡太子河铁桥,东行约一时许,至距田师付沟驿尚有一站之南甸驿下车,西南行三里,后涉太子河清流而南即入铁刹山麓。此山为长白山余脉,奇岩怪洞,散在全山,苍松翠柏,无往不是,诚天然玄妙之镜。且山道两旁,非悬崖,即峭壁,以其为硅岩及石灰所构成。赭黛相间,故姿态突兀秀丽,实为他处之所罕见。登山须三小时可达,山共九顶,故称九顶铁刹山。最高顶曰原始顶俗称高五千余尺。据当局地势测量,标高八百六十六米,乃一巨大之石岩也。
图为在云光洞中向外远望情况
与原始顶仿佛者,北面有真武顶,巨峰插入云中,其次有太上顶,灵宝顶,玉皇顶。锦绣顶及朱雀岭。玄武岭,水积岭,升仙岭,狮子峰诸雄峰,千姿百态。自远望之,其高者东南北三面鼎足而立,所谓九顶铁刹山,无非以道家语象征此山之奇势耳。自南甸驿至山顶之正教宫。十有八里。益行益入佳境。宫之附近,峭石上有白永珍诸人题刻之“正教宫”“桃源村”“五行台”“风月无边”等巨字。为游铁刹山者最深之印象。更进覆於道教灵场之上者。有桦梨、松杉,山楂,胡桃树,顺树隙攀登,则悬石洞、仙路沟、聚仙台、南天门,均入目中。拾径凡七十二折,则至乾坤洞,途中风物变化倏忽妙趣横生。云海绕浮,渺茫无际,有宇宙宏大惟我至小之感。
乾坤洞在游仙岭下,就石窟筑殿,旁刻“乾坤正气”四大字,字可及丈。前有流泉,可濯可饮。正教宫因揽全岭之胜。宫固有风月洞、日光洞、天冠洞、天桥洞,然尚无云光洞之巨。云光洞居铁刹山正面,即在元始顶南侧稍下之处。於绝壁间开成三角形之洞口,向内有三歧路。洞口外上部有光绪己亥年横刻“九顶铁刹山宝云光洞”十字,乃某拔贡所书。右侧,又有“名山洞府人间天上”八字,云光洞中央一洞,向上倾斜,深约五远尺,广约三十余尺,洞内天井上部,有钟乳石,形如龙、虎、蟾、木鱼,仙床、寿星、莲盆、定风珠八种珍宝,成为奇观,故称此洞曰八宝云光洞。其实此等石灰石之旋捲龟裂,有种种奇姿,非仅八宝已也。惟石龙绕盘天井洞壁间,形态独肖而不木鱼每有八扣之则轰然响自洞中,神韵尤庄严无已。洞奥之莲形处,有清水下滴,因造小池盛之,取名圣井。此井距洞口约三十尺,山下农民多取以煮药,谓可以疗疾,并称此水为圣水。盖终日洞降,曰细水长流,良有以也。
图为云光洞之外观
洞内建庙三座,悉用砖石高八尺许,分祀玉皇大帝、真武大帝、三官大帝,灵官铜像,及土地娘娘诸塑像,黑阁中神貌奕奕,香烟缭绕,有仙境气氛。距云光洞左上方二丈处,有天桥洞传长眉老祖修炼於此。洞口独木桥架崖石上,凌空可达。(伪满)建国后,道教关系者,复於洞侧刻有“直上青天”“别有天地非人间”诸字句,涂满朱色,尤为鲜明。以言铁刹山之胜舍此莫求也。如此奇岩削壁,古洞幽窟,加以春有梨花、夏有新绿、秋有红叶、冬有白雪,四季景色之秀,始有难以笔喻之概。惜山上大建筑甚少,以言大殿,不过云光洞下方乾坤洞利用石窟所建之五楹庙宇而已。此诸千山医巫闾山道观之雄伟壮丽,固不可同日而语也。
铁刹山虽无千山医巫闾山之脍炙人口,然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以其为满洲道教之发祥地,谓为白山黑水间唯一灵场,亦无不可。此山古时殆无道士居住,故后世皆以郭守真为开山祖师。郭原在山东马鞍山出家,乃安徽丹阳定远村人,先在马鞍山聚仙宫修炼,继至北京受戒。清初始来铁刹山云光洞苦修,先后三十余年,康熙二年,盛京将军乌康礼以乞雨邀其诵经,事迄,遂以奉天城西北转角外隙地赠之,筑庙曰三教堂,即今太清宫之旧址也。
郭有弟子十三人,其杰出者,有刘太琳、王太祥,均住千山无量观,余则医巫闾山等各地亦皆有之。惟千山无量观与医巫闾山之海云观,於道教中最占地位,皆郭守贞之学识道德所扶植。今日奉天太清宫及千山无量观虽称为道教中枢机关,然一言其发祥地,则固不能忘铁刹山云光洞也。
图为铁刹山峭壁之石刻
云光洞道士清心潜修,可风已极。现有七十岁老道士李至馨,当其三十岁时入山,迄今下山仅有十次,恬淡乐道,堪为郭真人后起之秀矣。现铁刹山虽无新建筑,然其幽邃风光,宁静宜人,且附近有温泉寺,太子河,天惠之陪襯条件,复以铁路东西直通,诚观光保健之佳境,故拉杂录其梗概。倘有人前往一游,当能全窥其面目也。
编辑:一寸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