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余年宋史,辽金西夏纵横。
争强赌胜弄刀兵,谁解倒悬民命。
富贵草头垂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败总虚名,一枕南柯梦醒。
《中华全史演义》第三十四回:“蒙古兴、灭金夏、覆宋江山”。相传西宁故城[《会宁旧志集注》第31页云:“西宁故城在县东35里”]东北方约100里处的通安故城[《会宁旧志集注》第32页曰:“通安故城在县东北70里,本金通安塞<寨>,盖昔通西安要路也。”又据《宋史地理志(三)》秦州 “甘泉堡条云:南至泾原路治平寨150里,北至泾原路通安寨150里。通安寨即今会宁县大沟乡的通安故城”],是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1年—1102年)所建。当初,蒙古兵与金兵交战,复下平阳,平临洮府,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达安定,至会州。金兵溃不成军,抱头鼠窜,逃至会州西宁故城堡住了下来,蒙古兵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眼看金的残兵败将成了瓮中之鳖。
一、 吃土锨与赶山鞭
是时,奇迹出现了:金将领急中生智,把数只羊各自的两条前腿交叉捆绑,吊在横架上,在每只羊的后腿下面相应固定好数面“台鼓”;将马拴好并在马够不着的地方摆放草料。随后,金兵开路先锋手握吃土锨和赶山鞭,飞身上马,纵马扬鞭,鞭到之处障碍物不见了,吃土锨一挥,眼前黄土不见了。只见一条高约3米,宽约2米的隧道出现了,众金兵沿此隧道趁着洞风,行至约百里,出了洞口。是时,明月当空,清风习习,金兵将领派士卒问当地百姓,这是什么河?河的对面是啥地方?百姓回答道:“此河叫王河,河的北岸叫通安。”话音刚落,金兵首领大喜,高声道,我们轻松通过地洞已到达平安之地。王河者,王者归来之河也;通安者,畅通无阻,安居乐业、安全幸福之地也!我们到家了。接着,众金兵来到通安挖土筑起了城堡(这里的“城堡”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
二、会宁版的空城计
蒙古兵侦探多次探报,西宁故城堡内不时听见羊叫声、马嘶声,还夹杂着击鼓声、铜铃声。蒙古兵将领前来喊话,不见回音,好生奇怪:为什么听不到人的声音又不见人的踪影?于是,蒙军头目带领人马攻进了城,此刻,被城内的现象惊呆了-----原来羊在打鼓,马在摇铃(马脖项拴有铜铃)!金兵运用了空城计和金蝉脱壳之计,已逃之夭夭了!是时,蒙军将领带领人马举着火把,马不停蹄,人不下鞍,一直沿着洞穴追击。出了洞口,发现对面一座高大的新城堡即将落成。
三、天兵天将灭蒙军
突然,金兵沿着河的北岸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待大部分蒙军走到河底时,滚石、滚木从天上砸向蒙军,天兵天将从四面八方飞向蒙军,蒙军无力招架,死伤无数,全军覆没。个别幸存者沿神仙洞退了回去。据目睹者云:当日拂晓,三声炮响之后,只见王河两岸,黑压压、密麻麻;河的上空火光冲天,惊雷动地!这场胜利之战,绝非人战,乃神战也!
四、神仙洞传说
多少年来,人们口头传有:“羊打鼓,马摇铃,一夜逃到通安城;鬼背土,神筑城,天明筑起半座城。”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张城堡途经通安故城时,大部队从南山经过,有小部分出现在通安故城东面的洞口附近,好多人推测他们是从洞里走来的。第二天与百姓告别时,还留下了挖野菜的铲刀和舀水用的马勺两样纪念品。
当地人们把通安故城通向西宁故城的这个洞叫神仙洞。传说,一位牧羊人多次看见此洞口祥云绵绵,洞的上空时不时有多彩光环出现。附近的百姓在田间劳作时听见洞里传出马的叫声,还看见此洞有一位白胡子老头经常出没。小学生在往返上学的路上经过神仙洞附近时,或清晰地听见朗朗的读书声,或隐隐的传来先生的讲课声。
后来有几个好事探奇的年轻人,手握铁锨、䦆头,举着火把、手电筒进入神仙洞,愈进愈奇,耳边凉风嗖嗖,脚下沙沙作响;阴森森,冷清清。行至近300米处,有劲风吸人入洞穴深处的感觉,有点害怕,就退了出来。
五、史料与文物考究
据《会宁文物》(马克房先生主编)载: “通安城遗址位于会宁县大沟乡通安村西南50米处。面积约7万平方米,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280米,南北宽240米;城垣黄土夯筑,夯层厚约0.12米,残高4-6米,基宽5米,顶宽1.5米。东、西两墙开门。城内采集有元代酱黄釉瓷碗1件,
还有出土的石像等其他石器。此城系宋、元城址。1991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险要的地理位置
我年轻时在大队林场---老爷山上种过五年树,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发现通安故城堡地形十分险要: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和东北的山水地貌构成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U”形。正东方是一座雄伟挺拔的“老爷山”。除正东方外,“U”字形的外围是“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悬崖峭壁,其下是南来的百户河与东南来的万岨河交汇后再跟东北向西南流去的高山河汇合,构成了波涛滚滚的“天然护城河”(祖厉河支流甘沟河上游的一段)。通安故城堡就建在“U”字的心脏,是易守难攻之要地。
七、魂牵梦萦老爷山
老爷山是通安城的后山。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老爷山为通安大队林场,务林(种树)的人员来自六个生产队:阳湾队的是马玉清先生,他是中共党员,也是我们的领导。马先生工作积极,待人热情,心肠好。他看到我个头小、身体弱,就让我放毛驴并拾柴。一次,我患感冒,他比谁都急,找麻黄挖甘草寻葱白熬中药,让我喝药发汗排除体内病菌。后来我考上了临洮师范,他握着我的嘱咐再三双手含泪话别。
新堡队的是宋宗祥老先生,他慈祥和蔼,爱下象棋,通晓四书五经,且有好多藏书,如《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医宗金鉴》《濒湖脉学》《牛马经》等。每天晚饭后,我们点上油灯,相对而坐,开始读书。我当时只有初中文化,很多字也不认识,宋老先生教我识字读书。有时,他发现我的衣服破了,很熟练地穿针走线,一阵子缝好了;有时,我替他掏耳屎剪指甲;我俩是晚上在一起白天离不开的忘年之交。是时,我背诵了《古文观止》、“三百千”和“四大名著”中的诗词歌赋,且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记得当初,我和张坪生产队的一位牧羊人在一起放牧,他爱听我讲《西游记》。一次,张坪队的一匹黑马换了个“古怪病”,他叫我过去看时,只见黑马大汗淋漓,浑身像水洗过似的,不停地发抖……好多人在周围干着急!此刻,我猛想起《牛马经》里的一句话“牛马浑身汗不收,原来热积在心头---井水上浇之 ”。队长听了我的话叫人从窖里汲取两桶水,浇在马的头顶、前胸。次日,放羊人说黑马的病被我治好啦!还有一次,刘家岔的一位老者患病多年,朋友托我去看看。我看后,临走时对朋友说“七至八天就不行了!”后来果然灵验,在当时传为神奇。这没有神奇的,《濒湖脉学》告诉我:“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在一中教学时,一天晚饭后,李如尧老专家来到我的宿舍问我“沾衣欲湿杏花雨”的下句是啥?其作者是谁?我说“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老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这都是宋老先生指导我学的。那时,我的记忆力好,一天,马玉清先生因出差半个月,我们的工分(考勤)没有登记了,他为此犯愁,问我怎么办?我笑着说,我帮你记,从当下起,昨天早上谁出了工、谁没出工,大家在啥地方干啥,是晴天还是阴天,有啥具体的事情发生;昨天下午,前天早上、下午……这样,推记了15天。马先生比较满意,我接着又追溯了三个月,马先生翻开账本查看了良久,佩服的不得了!说来也怪,我步入老爷山的那几年记忆力特好,现在想起来真有点羡慕。
通安队的是我堂哥,比我长一岁,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富有爱心,他臂力大,百米之外可用残砖碎瓦射杀野兔。他经常从家里拿来杏子、桃子、甜葱让大家吃,还常从山里挖“老牛筋”(老牛筋是一种野生的植物根,纤维成分多,可充饥。)、摘“驴奶头”(驴奶头是一种野生的植物果实,味道甜美。)送给大家;工休时间,和我常到山上打野兔捉山鸡。每当我们品尝山鸡肉或野兔肉时,他总是捡起最大的骨头塞到我手里。
高山队的是郑守邦,王河队的是段世海,这两位先生,能说能唱,多才多艺。郑先生善讲故事,段先生爱唱秦腔;郑先生兴趣一来,讲起故事,滔滔不绝,栩栩如生;段先生唱起秦腔,生丑净旦都能表现。最令人佩服的是郑、段二人的漫花儿。
八、通安花儿
“鸦仗沟嘛花儿滩,想你哭了十五天,眼泪擦到袖口儿间,三伏天气晒不干。”该花儿首句点出地点起兴并与下文押韵,以下用夸张的语言铺陈叙事,把相思这种抽象的感情,用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用掷地有声发自肺腑一韵到底的心声哭诉了出来;把积劳成疾的无限单相思坦荡直率一吐为快!这种表白字字有意,声声含情,令人无不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再如“老爷山上爬腰儿树,爬腰儿树上生烟雾,烟雾缠山山缠路,我的人啊、一天把你能缠住。我像线杆儿转得圆,你像麻线快些缠,缠是容易绽是难,我的人啊、一绽就是多少年。”此文运用兴、比、赋的手法,前面是男者所唱内容,以眼前景为唱词,起兴铺叙,表达了对女方爱慕浓烈的感情;后面是女子用形象的比喻来回答男方的求爱,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相许相爱之情。这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妙哉。唐代孔颖达给《毛诗序》作疏时曾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也就是说‘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实,花儿如诗,手法亦然。
又如“要唱三七二十一,你我好比一窝鸡,土里刨来土里吃,风里雨里在一起。”此花儿从生活事理出发,用鸡蛋孵化成雏鸡需要经过二十一天的酝酿过程来起兴,顺势以鸡为喻,既用谐音道出了“吉”即“吉祥如意”,又接着形象具体地描述了你我和睦相处、勤劳致富、风雨无阻、自食其力的本分小家庭生活。该花儿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又一韵到底、朗朗上口,有白乐天诗风之特点。
花儿是我们通安的特色文化遗产,这里我不在赘述,只是提个醒儿,希望有心人、志愿者能静下心来搜集整理,把我们家乡的古代文化传承下去。并谨借此机会表达对当年好友无限的怀念。
九、神秘气场
说了有点神奇,四十三年前的某一天晚上,我在老爷山上一人过夜,夜里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对我说了“将进军区,桃李芬芳”八个字。次日,我把这个告诉了大家,大家也觉得奇怪,都默默念着它(后来我每想起就默默地念几遍)。过了一会,又说起了其他事情,郑先生说,我奇怪的是在这个老爷山里讲起故事来,思路清晰,激情澎湃;段先生道,我也有同感,在这湾里唱乱谈更容易进入角色;宋老先生说,通安城靠南有个大园子,好多人说进了那个园子,人就更精神了,更清醒了。从前失去记忆的人都在那里找回了记忆!我特别喜欢古代诗词,也记住了不少,一天早操后,我突然想起“将进军区”四字,不由自主地道出了“刚跟巩固、航很混胡、养阴云雨……”等无数古怪词语来。这对我后来教古诗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又一次,我刚辅导罢学生走出教室,一位学生家长对我说“刘老师诲人不倦,桃李芬芳。”我猛然想起了以前的梦,并默默祝福我的学生“在祖国这个大花园中争奇斗艳,‘桃李芬芳’”。
十、校场练兵
当初,通安故城东南山为点将台,故城以东上堡子为东校场,故城以北有北校场(即今通安小学处)。故城北筑有望乡台,城西和城东各有寺庙一座。传说,校场原有四处,每天拂晓时分,点将台上亮起了灯,将军点将后,四位中将各带一路人马奔赴东西南北四校场操练。鼓声、钟声、兵器的撞击声和人的喊杀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惊天地,泣鬼神。后来,有人在当地出土的石刻、木刻上还发现了将、卒各自学习的内容、教材发放及督促学习的措施等。
十一、龙王显灵
城内现仅存一座龙王庙,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叛乱,有一天向这里杀来,龙王显灵了---龙王庙上空狂风卷起,尘土飞扬,天上出现了无数的红娃娃手握兵器飞向战场,吓跑了叛乱者,保护了一方百姓。这里,每逢农历初一或十五,前来敬神焚香、问病消灾的老百姓络绎不绝。
十二、戏剧文化与集市贸易
龙王庙附近有一戏台,每逢佳节或农闲季节,当地艺人为百姓送上文化大餐,有时一唱就是半个月,有时从正月初六一直唱到二月初二。主要剧目有《周仁回府》《放饭》《金沙滩》《血泪仇》《孙武行兵》《铡美案》《赵氏孤儿》《三娘教子》《火焰驹》《抱火柱》《黑逼宫》《游西湖》《白蛇传》等全本大戏。遇上旱年,要给龙王爷唱戏求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此地的戏剧达到了鼎盛期。新堡队的宋克让、阳湾队的夏玉洁和南张队的刘兆和刘秀满(我父亲)是当时杰出的民间艺人。在全县大型秦腔比中,通安大队的《白蛇传》《孙武子行兵》荣获一等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安大队的地方戏如雨后春笋般复苏了起来并波及到周边,记得当时我父亲既要培养新的演员又要亲自登台演出,还被特邀到郭城红堡子、韩家集的东半乡去踏戏。有时乡里乡外的准演员来到我家,在院子里或月光下或点亮汽灯排练:唱念做打,扳腿、走圆场、走慢脚步、快脚步、行云走马、拉云手、上楼梯、下楼梯、靠山膀、踢腿、压腿、打把子、毯子功。我父亲教罢张三教李四……秩序井然,场面壮观!
戏台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是市井,每逢一四七,四面八方的百姓奔向这里赶集。真乃: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十三、幽幽烽火台
站在通安故城隔河相望,西南方约五百米处有一座烽火台,地理位置在今韩集、大沟、八里三个乡镇的交界处,也就是通安南张上湾社的盘盘营。站在这墩烽火台上向四周望去,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这足以佐证通安故城在古代军事意义上的战略地位。站在烽火台上向东北望去,只见通安故城群山环抱,山脉齐聚,宝中藏宝。
十四、铜鞍子铜佛爷金蛤蟆
据考,通安故城很早就居住着宋、刘、夏、沙、徐五大家族,他们亲如一家,人丁兴旺,家业旺盛。1920年(即民国九年)12月16日,人们吃过晚饭,渐渐进入了梦想,戌时许,一场大地震降临了:电光摇曳,惊雷贯耳,通安故城大地疯狂晃动,地裂水涌,房屋坍塌无数,压死生灵众多,五大家族深受重创。震后不久,一位徐老者在城堡内西北角发现了一对铜鞍子,一位白胡子老头说,“铜鞍”就是“通安”。这是通安城的镇宅之宝啊!又有一名姓刘的青年人在城里还捡了个铜佛爷。是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刚刚合上眼,眼前就闪现出一位白胡子老头。老头对他说,你要将这个铜佛爷,放在自家上房里的八仙桌上供奉起来,保你代代平安。翻来覆去都是同一个梦。没过多久,一个秋天的早晨,天蒙蒙亮,这位青年人在城附近刚套好一对骡子犁地时,突然,两个骡子的前腿腾空而起,耳朵耸立,不敢前往。霎时,青年人朝骡子的前面望去,发现一只蛤蟆,蹦了几下。他好奇地走过去捡起仔细一看,原来是只金蛤蟆,高兴坏了!据说,这些稀世奇宝流落民间,走私香港,后被广东海关扣留,现存故宫博物院。
这里还出土了许多铜钱、铁器、石器、砖雕及残砖断瓦以及土块中出现了超大的脚印、手印和拳头的痕迹等。
十五、通安村的地理特征
据当地老者口述,解放初期,国家将会宁县政府选址初定在通安故城,经多次考察,由于交通不便等被移址。如今的通安行政村因通安故城而得名,其位于会宁县城的东北方,今属大沟乡管辖。它东与平头川乡接壤,南同八里湾乡毗邻,西跟韩家集乡依山,北紧靠大沟乡的王集村。是大沟、平头、八里和韩集四个乡的交界处。这里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V"谷众多,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10公里的沟壑;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高北低,主峰老爷山海拨接近2210米。周围群山连绵,梁峁交错,黄土堆积侵蚀梁峁,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十六、丰富的物产
这里山形地貌复杂,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若风调雨顺,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树木都能放纵发展,枝繁叶茂,不论秋粮还是夏粮均获大丰收。名优特产主要有扁豆、豌豆、黄豆、莜麦、荞麦、燕麦、良谷、黑谷、高粱、玉米、糜子、大豌豆等,主要中草药有甘草、枸杞、茵陈、麻黄、大黄、党参、生地、贝母、车前子、蒲公英、地骨皮等,主要树木有桃树、杏树、榆树、槐树、椿树、梨树、杨树、杨柳树,苹果树、花椒树、核桃树等;无污染蔬菜有苦苣、地软儿、南瓜、瓠子、洋芋、萝卜、辣椒、香菜、黄瓜、大葱、大蒜、韭菜、西红柿、包心菜、大白菜、胡萝卜、白灵菇等,主要肉食有猪肉、牛肉、驴肉、鸽肉、鸡肉、兔肉、山鸡肉、野鸡肉、羊羔肉等等。
这里的人们除吃面条外,还喜欢吃散饭、搅团、杂面饽饽(用莜麦面和扁豆面混合的、荞麦面的、燕麦面的、良谷的、糜面的等)、荞面节节、白面胖胖、甜醅、凉粉、黑面疙瘩、浆水疙瘩、洋芋疙瘩、洋芋盖被子和莜豆面懒疙瘩等。馍馍除馒头、花卷和饼子外,引人嘴馋且常吃的还有:糜面倒锅子、荞面摊饼儿、血面摊馍馍、洋芋焪馍馍、包谷面碗坨子、熟面(又名炒面,是无水的熟面粉,用莜麦玉米麻子豌豆炒熟磨成的,与饭馆里的炒面迥异)等。
十七、且耕且读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老百姓祖祖辈辈以山为友,有山的厚重。《论语》曰“仁者乐山”,“仁”字当头悬,以“仁”皆为本;耕读两手硬,刻骨铭心里。人们于历史经典中看成败、知兴替,彰往而察来;于文学经典中修德行、长才情,腹有诗书气自华;于哲学经典中更思维、顺天理,增加思辨能力;于伦理经典中知廉耻、明是非,造就健康人格。
他们在经典中悟人生智慧,寻和谐理念,觅中庸之道,求仁爱思想,晓修身理论,学处世方法。
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有字画,户户挂中堂。习传统文化:润人之精神,铸人之内涵,固人之品质;苦练精气神,崇尚真善美。他们血管里流着仁义孝悌的热血,骨子里含有百折不挠的牛劲。心情郁闷时,放开喉咙,吼上一板子秦腔,一切忧愁随着高昂的旋律散向天外;他们为人豪爽,实话实说,直来直去;志趣相投者或论古说今,或切磋书画;或引为心腹,或成为莫逆;许诺之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与人交往,胸襟磊落,情深意重;好酒者遇之,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投机者逢之,说一不二,一拍即合;待人忠厚,有侠肝义胆;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追求真理舍生取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小伤小痛无所谓,和谐共处创未来。他们身在大山,志在天涯;不管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冰倒雪滑,依然志向不改,仍旧信念不衰。个个吃苦耐劳,人人肩挑重担,三五成队走西口,拉家带口忙生活,单打独斗干事业,皓首穷经图功名。艰苦奋斗,自强自信;早晨的鸡叫夜半的钟,分秒必争做学问;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三伏的烈日三九的风,日晒风吹勤耕耘;锄禾日当午,在精耕细作中挥洒汗水;夙兴而夜寐,于深沟大涧里跌打滚爬;不管春秋冬夏,不怕酸甜苦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跋山涉水,踏平坎坷成大道;两肩霜花,战胜艰险又出发。”向往科学,执着坚定;“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一颗心儿永不老,咬定青山不放松:或越青海、过黄河、跨长江、涉太湖,饱览祖国锦绣河山;或吟唐诗、咏宋词、诵汉赋、唱元曲,品尝华夏文明精粹。忠厚朴实讲诚信,代代牢记勤俭风。他们做的是老实人,干的是本分事,读的是圣贤书,传的是良心道。
十八、人才济济
到过通安故城的好多风水先生曾说,此乃宝地也,地灵人杰处。
这里,才子佳人的传说颇多,有名的老大和高氏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幼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憋足劲儿,力争上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抓教育强素质,或乐读书中状元,或开网店利民众,或操剪纸出国门,或兴养殖谋发展,或办工厂促就业,或种草木美环境,或搞刺绣赚外汇,或引劳务挣大钱;或唱秦腔传文明,或下象棋舒心神,或学武术强体魄,或练书法助长寿……行行出状元,行行呈精彩……工作中大显身手,事业上勇创辉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毋容赘言,长话短说。这里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安村走出了刘进、李健、宋志军、冉易东博士4人,硕士30人,本科生280多人,户户都有本科生。目前在美国就业或求学的7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作或定居30多人,在兰州省城工作或定居120多人,在定西、白银、会宁等市县级城市工作或定居270多人。其中企业经理、厂长、气象专家、电力专家、学院院长、党校校长、中学校长、教育专家、医疗医药专家、书法、绘画、剪纸、摄影艺术家及党政军部门任职的干部290多人。
遥想当年故城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回顾沧桑悲壮悠久的历史,令人感慨万端。时下,故城迎来了祖国建设发展的新机遇,正以新的姿态展示新的风采……
(当初我因通安故城的传说而好奇,抽空走访了通安大队的冉宝荣、刘成汉、夏春华、徐耀德、王银山、李应禄等几位老太爷,后来又去翟家所乡张城堡采访了张老太爷等。谨以表示我对各位老前辈的感激怀念敬仰之情。文中插图大多来自于县政协厍曲村“大沟深处杏花村”乡村公益旅游专题调研组和当地村民,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刘军,男,会宁大沟通安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会宁一中高级教师。)
关注
来源:探路乡土
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