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邦国、美玉、黄金,那就是我们最早的新疆,华夏民族的新疆,中国的新疆。
应该说,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中国的新疆或者西域已经和中原有了联系。张骞之后,汉武帝就将新疆纳入了汉地的基本范围,而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正式标志着新疆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因为汉族形成于汉代,所以,在今天的很多人的概念里,汉人是在汉代时才到达了新疆。这个没有错,但是,在汉人之前,汉人先祖就到达了新疆,不过那时的汉人叫华夏族,因为他们的存在,新疆自古以来就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一部分。汉人或汉族这一名称的出现,不应该成为今天的人们认知历史的障碍,更不应该让一些图谋不轨之人以此为借口,制造阴谋论。
信或者不信,它都是这样的,事实胜于雄辩。
最早的汉人邦国,在周代就有了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皮山县。
清光绪二十八年置皮山县,以古国名命名。这个故国就是历史上的皮山国。维吾尔族称皮山县为“固玛”,其含义尚不确定,有“小屋”、“笼子”、“可疑之地”等几种说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山的名称还在,保存了历史的记忆,维吾尔族将它译成什么,它都是汉语中的皮山。《西域同文志》释:“初,其地人奉回教后,有逃去者,因以名之也。”意思是,当初,皮山人信仰了回教(后来被称为伊斯兰教),有一些人不愿意信奉这个教,逃跑了,人不在了,但地名还在,所以就以皮山命名了。对此,《新疆图志》皮山注称:汉,皮山国地。
皮山国,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小国家。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境内。《汉书》对其的记载是: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从皮山国向西南过桑株达坂即可抵达今日的喀喇昆仑山口,过山即克什米尔,亦为丝绸之路入宾、乌弋山离国和印度的一条支线。东汉时皮山国尚存,至唐时其国已并入于阗。《魏书》中称皮山国为蒲山国,是谐音。
《汉书》记载了皮山国不等于皮山国是汉代才有的,皮山国更早的历史是这样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大封诸侯和天下,将其四弟周公旦(周公)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周公旦,大名人,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姬发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召伯)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将弟弟周公旦封到鲁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甲骨文鲁字从鱼,从口。本义:鱼儿摆尾。周武王希望弟弟周公旦,任意发挥个性与才能,如鱼儿摆尾一般,限制并扫荡实力强劲的东夷诸国。
周公旦就是皮山国人的直系祖宗。但他们怎么被称为“皮”了呢?这和今天的樊姓有关。
公元前827年,周公旦当初被封的鲁国到了第7代国君,君主鲁献公,这时的鲁国早就完成了鱼儿摆尾的使命,鲁献公见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姬静刚刚登基,政权不稳,就将自己的次子中山甫派往周宣王身边,帮助处理朝政。
这时的周朝是个烂摊子,把它整成烂摊子的人就是周宣王的父亲周厉王。他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同时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大为不满,但他又是个不让人说话的主儿,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高压的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前843年,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历史上因此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前文中说的召公奭的后人召穆公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不依不饶,围住他的家要他交出太子静。召穆公在没有办法中想到了一个多少有些残酷的办法,以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让国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把太子静给保护了下来。
太子静就是周宣王姬静。国人出了气,离去了,他活了下来,幸免遇难。这时的周朝因为周厉王的逃离,朝中无人主事,诸侯便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职务(一说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至前829年,周厉王死于彘国,太子静在召穆公家长大成人,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他继位。
中山甫到了周宣王的身边,干得不错,为周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周宣王任命为卿士(相当于后世宰相),居百官之首,后封于樊(今河南济源县西南)。其后世子孙,以国名樊为姓氏,中山甫也成为樊姓始祖。
前676年,周朝的君主成了周惠王。其人生性贪婪霸道,即位后占取蔿国(亦作妫国,在今山西省境内)的菜园来畜养野兽,强取周朝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周朝大夫子禽、祝跪和詹父的土地田产,收回膳夫石速的俸禄。很快引起了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作乱,他们攻入周朝都城,立王子颓为周天子。周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了他,并在前673年与虢国攻入周朝,协助平定“子颓之乱”,帮助他成功复辟,让他又做了周朝的天子。
跌了个跟头,周惠王将刁蛮习性收敛了一些,并拜仲山甫后代樊仲皮为卿士,封食邑于皮(今山西省河津市)。因樊仲皮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继承人,其后世子孙以皮为姓氏。这便是皮山国“皮”字的最早由来。然而,周惠王的收敛也就是装装样子,很快其本性便暴露了出来。臣子忠心耿耿,君主三观不正,两人很快有了矛盾。前665年,樊仲皮私自跑回樊地,联络造反,于是有了《左传》中记载的“樊皮叛王”。
第二年,周惠王兴兵讨伐樊国,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活捉樊仲皮,并将他押解至京师,用尽酷刑,折磨致死。樊国皮氏听到消息后悲痛万分,但为避刀斧之祸,他们开始逃离西周辖地,举族迁往西部犬戎。因为跋涉之苦,再加上前途渺茫,皮氏至了今天水一分为二:一部分内迁到豫章郡(今江西);另一部分继续西行,一路走走停停,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成分,最终在喀喇昆仑山北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块绿洲上,建立了一个叫“皮山”的国家。
此时,中原周亡秦始,而我们也可以给皮山国人这样一个身份定位了:祖籍山东,周王室后裔,当时的户口所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早的丝绸在公元前5-4世纪,就被运到了新疆
皮山国人迁往今新疆并建立自己的邦国,是史籍的记载,也是中原民族汉代以前向西域迁徙的缩影,比文字记载更有说服力的是考古的证明,文物的证明——最早的丝绸在公元前5-4世纪,就被运到了新疆。
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丝织工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和阗,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和田的丝绸贸易就已兴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贸易更加繁荣。因此,这一地区出土有不少汉代丝织品实物。其中,最为著名也被人们熟知的,即是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新疆博物馆。但丝绸在新疆的最早出现,并非汉代,是一些人想象中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再带进去的,而是要比汉代早得多。
巴泽雷克冢墓(英文:Pazyryk Cemetery),位于苏联境内丘雷什曼河及其支流巴什考什河之间,是一块狭长的谷地。每逢冬季,这里朔风怒号,冰封雪掩。1927年,苏联考古学家鲁坚科率领考古队来到这片谷地,在艰苦的钻探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片用巨石和封土堆成的古代墓葬群。其后,这里出土了华美的毛毯、马具和武器等文物。又因为处于冻土层,少有人类活动,再加上墓葬封存良好,这里还向人们奉献了一些非常稀罕的文物——丝绸碎片。
巴泽雷克冢墓年代为前5—前4世纪(一说为前3—前2世纪)。根据当年的考古资料和报道,其中一件丝绸碎片是垫在马鞍下面的鞯,上面是战国时代楚国典型的凤鸟纹绣,很精致。这种凤鸟纹在同时期的青铜器或漆器上也有显现,是推断这批丝绸年代的证据之一(王文《在新疆发现中国丝绸史》,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10期)。这让中原地区的丝绸早在公元5世纪前,就与新疆的马背民族有了联系,也常常在新疆纺织品考古研究中被提及。
让人欣慰并自豪的是,春秋战国丝绸碎片在新疆的出现,不止于巴泽雷克冢墓。鱼儿沟古墓,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1976至1978年开始发掘。出土大量彩陶器、木器、小件铜器、海具、兽骨等。彩陶图案以三角纹为主。晚期墓葬中还出土有铁器、丝织物。为春秋至战国时古墓群。是车师国墓葬遗存。
在鱼儿沟墓地28号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凤鸟纹刺绣,同样说明了比张骞更早的年代,中国中原民族与西域人民的往来。“这件文物,不论是丝绢本身,还是其上的凤鸟图案,一目了然,属于中原地区的产品无疑。”当年的考古学者如是说,“而且,凤鸟纹刺绣的刺绣技法,凤鸟图案风格,与巴泽雷克古墓中所见凤鸟纹图案风格、刺绣技法,是一致的。”(孟昭勋 张蓉主编《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与丝绸相伴的是漆器和镜子,它们在先秦时期皇家贵族才能享用,也是中国人的最早发明。在新疆托克逊县境内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曾出土过漆盘一件,直径16厘米,“木胎,已朽,只余内外漆皮,黑色底,朱红彩,绘弦纹四道,盘底绘流云纹”。同时代的阿拉沟第二十三号墓,出土木胎残耳环一件,黑色漆底,绘朱红色彩,显云纹图案。在阿拉沟第三十号墓葬中还出土了多件漆器。同样,中原地区的铜镜在西域也有发现,阿尔泰克尔木齐第二十二号墓葬曾出土一件素面铜镜,直径仅6厘米,弓纽无座。据研究,属中原“战国时期的产品”。
以上的考古材料都在说明着这样一个事实,即是在春秋战国时就到了新疆的丝绸其实并不孤单,伴随着它的还有漆器和镜子,而在皮氏人西迁的脚步里,并没有汉人的称谓与概念,但他们也不孤单——在西域,不仅有着中原的物品,更有一个比汉人称谓更早的概念——华夏族。
所以,我们说,汉帝国奠定的汉地基本范围并不等于华夏民族的生存区域与范围,历史地看,华夏民族的生存区域与范围要比汉地的基本范围更加广阔,今天的人们当然不能拿着汉代才有的汉族说事并研究历史新疆汉代前的历史。汉人的祖先是谁?华夏族。华夏族是谁?今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
历史的见证还不止于此,还有黄金与美玉
关于丝绸,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即是上世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境内进行考古盗掘时,还在和阗(今和田地区)附近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画板,上有一头戴王冠的公主,旁边有一侍女手指公主的帽子,似乎在暗示帽子中藏着蚕种的秘密。人们把这幅版画叫做“传丝公主”。
相传,就是这位“东国”的公主把丝绸传入新疆的,至今,新疆还有两大丝绸的大产区,分别是喀什和田。然而,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的绝对不止于丝绸,还是以考古为主吧,我们长话短说。
妇好墓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考古证实,在妇好墓随葬玉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新疆和田出产的和田玉。这已得到了学界的公认,也被普通民众熟知,它就是妇好那个时代,新疆与内地往来贸易、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与美玉相伴的是黄金,金骆驼,2019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帝陵发现了金骆驼。金骆驼出土于秦陵外城西侧一号墓葬(QLCM1),是中国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骆驼。2019年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一项考古成果。
当时的报道说:墓葬出土的金骆驼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单体金骆驼。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器物不仅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秦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陕西日报,2019年12月31日)。
秦朝时,中原并没有骆驼,金骆驼的发现,和妇好墓的随葬玉一起说明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甚至是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早于西汉。虽然很可惜,由于严重缺乏相应记载,人们目前还无法得知早于西汉的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从哪里出发,是一个怎样的线路,但这路分明在那个时代连接起了中国的中原与西域。
今天,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人们,吃着来自昆仑山的雪水,把塔里木河称为母亲河,当然不能忽视这段历史。昆仑山不仅产美玉,也是华夏族发源地。(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