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不是象桥的山,而是有蟜氏之祖山
为什么谈“桥山”呢,因为兵策儒剑在谈桥山。实际我以前也谈过桥山,但是都是在谈女娲氏和黄帝的时候,谈到桥山。还没有单独一篇来谈桥山。桥山为什么要谈,终究的原因,还是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但是并没有交代桥山的位置。
一、兵策儒剑说:象“桥”的山,叫“桥山”,所以黄帝葬在古埃及的一座象桥的山
上图来源于兵策儒剑的文章之截图。
兵策儒剑为什么认为古埃及蝎子王墓是黄帝墓呢?因为这个地方的古埃及名字就叫“桥”,其南方高地非常象一座桥,就是古籍记载的“桥山”。这里读着我没有搞清楚,这里到底本身就在古埃及语中叫“桥山”,还是因为“南方高地非常象一座桥”而被兵策儒剑命名为“桥山”呢?紧接着看下图:
上图来源于兵策儒剑的文章之截图。
后面的高地,有英文名称,但是看不清楚;有桥山两个字,我认得。仔细看看,这个高地还真的象一座桥!这就是“桥山”吗?根据兵策儒剑的“相象”理论,这里就是桥山了!
“黄帝崩,葬桥山”,司马迁又没有说“桥山”在哪里。
但是,文明是有内涵的。黄帝为什么葬桥山?为什么会有桥山?却不是“相象”能解决的。
二、中国典籍中的“桥山”,是有蟜氏的祖山
我在《女娲不是大青蛙,呙者,女性生殖器也》一文中,对有蟜氏是如下论述的:
有蟜氏与少典氏一样,传说故事散见于关于神农、黄帝的记载中。《国语.晋语》有“少典娶有蟜氏女”;《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山》云:“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平逢之山,在今河南洛阳。
对于“蟜虫”,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解释说:“蟜虫亦作娇虫,即蟜虫,属蜜蜂类。按照古代图腾崇拜的习惯,有蟜氏应是崇拜蜜蜂的氏族。蟜似应为蜜蜂的肥白娇嫩的幼虫,而不是长了翅膀能飞的蜜蜂成虫。”。此说在很长时间内无人提出异议。
近几年有的学者对“蟜虫”又提出另一种解释。如彭曦在《试说少典和有蟜》中说:“我意释蟜为野蚕可能更符合其本意。蚕,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和天蚕蛾科昆虫的总称。野蚕有柞蚕、樟蚕、樗蚕等,原生皆高(乔)栖于山野树上。家蚕皆由野蚕经长期人工驯化而成。 我国为世界上驯化家蚕的发源地,亦是发明缫丝制衣的丝绸之国。所以,有蟜氏当是我国上古时期驯化蚕类从而发明养蚕缫丝和制衣而著名的先进氏族。” ,此论以蚕丝起源来探讨“蟜虫”,未免太过牵强。我认为以野蚕解释蟜虫,还是不如蜜蜂的幼虫妥切,因为人类是先解决吃的问题,后解决穿的问题,人类的衣服,也是从兽皮、荨麻、树叶开始的,不是从蚕丝织衣开始的。《山海经》早就对蟜虫进行了解释:“名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蟜虫,是蜜蜂的幼虫,应该是不可怀疑的。
刘宝山在《黄河流域史前考古与传说时代》中则从《康熙字典》将“娇”写作“娲”考证起,得出结论说:“看来有蟜氏应属东夷族,居于山东境内无疑。这‘与蛟人是居于海底的人’的说法一致,‘居于海底’说明所居之处海拔极低、临海而居,此种情况揭示了其不但居于黄河流域而且必居于我国东部。”。有蟜氏族是否是东夷族群不能肯定,因为东夷的图腾是鸟图腾和太阳图腾,虫图腾还没有见有人肯定过,有乔氏的种族属性,还是应以较早的文献《山海经》之说为是。
但是,刘宝山将“娇”写作“娲”的考证,思路是正确的。这样考证,可以追溯到“蟜”的起源。“蟜”的起源就是“娲”,即“有蟜氏”的源头是“女娲氏族”,或者“有蟜氏”就是“女娲氏”。
实际上,娇的含义,是美好,其来源是呙,即娲。跟女娲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灵感悟有关,包括桥、跷等,都源自女娲氏族的语言,即是女娲氏族的语言遗迹,也是我认识女娲氏及其演变历史的出发点。
甲骨文已有“蟜”的象形字,释为虹、虺或霓,似雌雄二虹而两端有首。这个象形字似“桥”,而桥、乔、矫、蟜、蹻音近通用,双首蛇虺或虹霓似的甲骨文桥,当为蟜字的雏形。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解释:“总的说,有蟜氏开始是以蜜蜂的幼虫为图腾的。蟜虫‘弓’形、白嫩,称为娇,后来才以双虺为子图腾,因善造桥,故又名桥。”。解释很有道理,只有蟜是蜜蜂幼虫,才会有娇-桥,有蟜氏在以蜂蜜为食物时,以蟜虫为图腾。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郭璞注曰:“或曰有乔国,今伎家有乔人,盖象此身。”,吴任臣曰:“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玺躧蟜。”,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释:“蟜即长股,今之高蹻即踩高桥。楚人庄蹻,亦即长脚而得名。踏高桥恐乔人习俗,或因地多蛇虺之故,用踏高跷来避毒蛇咬脚。”,证明“长股之国”就是“有乔国”,就是“有蟜氏”。
有蟜氏养蜂采蜜之山,即为蟜山,后也演变成桥山。蟜(桥)山,是女娲氏—有蟜氏的神山,此山就是《山海经》所载之“平逢之山”。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山》云:“平逢之山(在今河南洛阳),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平逢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桥山是蜜蜂生长的好地方,伊洛也是涡中求食的好地方。
依据各种文献零散记载和古今史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概述如下:以鱼虾蜗螺为食物、以“呙”为图腾的氏族,就是女娲氏。女娲氏以蜜蜂幼虫为图腾的时候,就被称为有蟜氏。
她们居住在伊河和洛河的交汇处,在伊洛河上捉鱼捕虾摸蜗螺,在蟜山上养蜂采蜜。有蟜氏是女娲氏族裔。由于要在山上采蜜,为避免蛇虫咬伤,女娲氏发明了“踏高桥(跷)”。由于是水上族群,有蟜氏发明了造桥技术,“蟜”就逐渐演变成“桥”。女娲氏的神山,也演变成了桥山。
图腾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女娲氏族及其后裔在不同的图腾时期被称为不同的名称,但是其实质还是“女娲氏”。
从“呙”与“蟜”的字形比较,蟜是由“虫+天+呙”组成的,可以证明“蟜”源自“呙”。添加“天”和“虫”,用来代表天赐之虫——蜜蜂,但是有蟜氏图腾的实质和根本还是“呙”。
女娲氏不是东夷,女娲氏是中原古老的族群之一。
以前的论述,因为引用了不少名家的文章,所以显得很啰嗦。今天直接如下说:
1、女娲氏的后裔中,有一支演变成了有蟜氏,有蟜氏由“夭虫”发现了“天虫(蚕)”
“喬”是“蟜”的字根,现代汉语把“喬”简化成了“乔”。一切起源自“喬”的字,都带有其文明信息“喬”,这才是根本。正如我分析女娲的时候,抓住“呙”这个根本一样。这样看,有蟜氏之“蟜”的根本依然是“呙”,因为“喬”是由“夭”+“呙”组成,所以说有蟜氏是女娲氏的后裔或有蟜氏源自女娲氏,都是正确的。
女娲氏是由人女娲建立的,人女娲死亡之后的女娲氏,是继承了女娲的称号,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解释,就是女娲死后的女娲氏是奉守女娲祭祀的氏族,也就是女娲的直系后裔。
由于女娲大祖母的血缘之根,在男性兴起之后,男性的女性血缘之祖都会追溯到女娲,所以女娲氏族的地位是尊贵而牢固的,女娲的祭祀是不能断绝的,祭祀女娲的职责,当然就由女娲的直系后裔承担,女娲氏族的首领,当然依旧承袭女娲的称号了。这跟女娲氏之夫婿之族都承袭“伏羲氏之号”是一个道理。伏羲出现之前是“夫婿”,伏羲之后夫婿变伏羲,因为伏羲值得纪念。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伏羲的功业有:“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皇甫谧还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皇甫谧把所有的远古氏族列入伏羲谱系,尽管杂乱,但是,站在与女娲氏建立婚姻关系上来看,则有合理成分,这15氏族,先后都女娲氏族结成夫婿之族,当然就要承袭伏羲之氏号,与女权大族女娲氏族一起,执掌天下。其中就有被历史掩盖的体制——“后-王”体制的痕迹。
夫婿文化兴起的时间,在女性姓族社会的末期,或者说是女性姓族向男性氏族过渡的时期,大洪水期间,伏羲成为了夫婿中的杰出代表,为纪念伏羲的贡献,夫婿文化被伏羲文化所代替,一段夫婿文化的历史,隐藏在伏羲文化的背后了。
我又说过中国上古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不绝别家氏族的祭祀”。无论氏族的地位如何,在族群中的地位如何转换,都可以确保“祭祀不绝”。所以象共工氏这样多次作乱的氏族也可以一直就存在。正是如此,在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女娲氏、神农氏等退出统治地位的氏族站在颛顼的阵营参与对共工氏族的战争。
那么“蟜”是什么呢?是“蟜虫”(“夭虫”或“天虫”);“有蟜氏”呢?是养殖或崇拜“夭虫”或“天虫”的女娲氏。这里的“夭”,应该解释成“娇”,而不是“夭折”之“夭”。在女娲氏一支崇拜“夭虫”的时候,“夭虫”就是蜜蜂之幼虫“蟜”;在这支女娲后裔崇拜“天虫”的时候,“天虫”就是“蚕”。由“夭虫”进而发现“天虫”,有技术上的承接关系。不注意观察“夭虫”,怎么会发现“蚕”呢?所以有喬氏发现“蚕”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一支女娲氏,由于崇拜“蟜”(喬虫),演变成了有蟜氏。
我之所以认为有蟜氏源自女娲氏,与刘宝山的考证有关。前面说了,刘宝山将“娇”写作“娲”的考证,思路是正确的。这样考证,可以追溯到“蟜”的起源。“蟜”的起源就是“娲”,即“有蟜氏”的源头是“女娲氏族”,或者“有蟜氏”就是女娲氏。
2、桥山实际是“蟜山”,有蟜氏之祖山,而不是“象桥的山”
这一点,应该好理解。有蟜氏在某一座山发现了“蟜虫”,把“蟜虫”应用于生活,这个发现“蟜虫”的山,就被命名为“蟜山”。喬虫生活于高树上,于是“喬”就有了“高”的意思;喬虫很白嫩,所以很娇嫩,于是“喬”就有了“娇”的意思;因善于造桥,所以“喬”也就有了“桥”的含义。后来文字发展了,就由“喬”增加部件造出了一切来源于“喬”的文字。所以“喬”及与喬有关的事项,均与有蟜氏的感悟和创造有关。
反正,从华夏传统文化看,桥山肯定不是“象桥一样的山”,而是有蟜氏生活之山。以后随着有蟜氏的迁徙,桥山的地名就被有蟜氏的各分支带着走了,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命名一座山叫“桥山”,这里保留着对祖先的纪念意义。
中国境内,就有很多座“桥山”,这些“桥山”也并不象桥,但被命名为“桥山”,都与有喬氏后裔在此生活过有关。
这实际是很有道理的。笔者就发现过不少的村庄,比如叫“叶家井”的,没有一户姓叶的,全湾姓“鲁”;有叫“杨家田”的,没有一家姓杨,都姓张。追根溯源,这些湾原居民是姓“叶”姓“杨”的。
民俗就是如此,臆想没有必要。
最初始的蟜山,《史记》没有交代,但《山海经》谓之“平逢之山”,在河洛,不在古埃及。
三、有蟜氏之所以重要,在于黄帝、炎帝甚至神农的母系血缘,都可以归集到有蟜氏
古书有时候因为人物混淆的原因,给人纠缠不清的感觉。神农与有蟜氏是什么关系呢? 《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是一个族群的不同部分而已。炎帝的母家是有蟜氏,而黄帝的母家是有蟜氏之女。这些历史典籍都有交代了。
黄帝葬桥山,是葬回了其母家有蟜氏的祖山了。这也符合上古华夏之传统。
四、“黄帝崩,葬桥山”
这个问题,我在《黄帝当然是汉族的祖先》一文中论述过。
黄帝的葬地(陵墓)在哪里呢?《史记》一句“黄帝崩,葬桥山”就完事了,至于桥山在哪里,司马迁没有交代。
《史记.五帝本纪.三家注》对黄帝崩葬桥山有如下解释,转述如下:
黄帝崩,
【集解】:皇甫谧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
【索隐】:案:大戴礼“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则士安之说略可凭矣。
【正义】: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
葬桥山。
【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索隐】:地理志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
【正义】: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案:阳周,隋改为罗川。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
中国叫“桥山”的地方很多,这个名字跟黄帝的母族有喬氏有关。在有喬氏游耕的过程中,把有喬氏的祖山——桥山的地名到处带,导致桥山的地名很多了。关于桥山的山名,大家可以查一下,伴随桥山的,就有黄帝陵。最著名的当然是陕西桥山。
还有两处黄帝陵在这里再介绍一下。
一处是河南荆山。荆山黄帝陵,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后因名其地称鼎湖“其弓曰乌号”。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并建庙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泽不绝前往祭祀瞻拜。这处黄陵与陕西黄陵的传说很雷同,某一代黄帝死在这里也很有可能。
一处是河北桥山。据传黄帝葬于河北桥山,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这一处恐怕才是最后一位黄帝——轩辕黄帝的陵墓。《史记.五帝本纪》“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轩辕氏在涿鹿之阿建立城邑,黄帝在河北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五、总结
本文主要要说明的是,桥山并不因为象桥而得名桥山。如果我的解释还不到位的话,可以借用《史记.正义》引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尔雅的解释是“山锐而高曰桥”,也不是说象桥而曰桥山。也许桥山地名出现的时候,上古人还根本就不会“造桥”。对于黄帝崩为什么要葬桥山,《史记.正义》引列仙传曰“还葬桥山”,还葬就是“归根”的意思,有喬氏为黄帝母家,葬到桥山也是落叶归根的意思。
“象”不能解决问题。
黄帝有多位黄帝,并不只有一位黄帝。这也是中国古籍明确了的概念。
黄饮冰2018年10月5日星期五。
更多与桥山不是象桥的山,而是有蟜氏之祖山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