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许昌此地号称九龙口,千年公母桧柏隐匿多少天机?

2023-12-07    1008 浏览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12站:白云寺

许昌此地号称九龙口,千年公母桧柏隐匿多少天机?‖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连续两场透雨,饮饱了秋庄稼。骑行榆林白云寺的路上,但见玉米地、豆地、谷子地、花生地、芝麻地、红薯地,凡目力所及之处满眼碧翠,一派盎然景象。

白云寺位于榆林乡后韩村学校一隅。寺院面积虽然只有巴掌大,却藏着两棵两搂多粗的桧柏,这简直就是个奇迹。(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快来,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来在这里)

与许昌周边其他寺院相比,白云寺的山门绝对是最寒酸的一个。没有外粉的灰色加气砖墙,乡下司空见惯的对扇开的老式木门,起有五脊坐有六兽的传统门楼,咋看咋觉得有点对不住它古刹的名号。

下图:白云寺的门头。

因为院子太窄狭,桧柏太伟岸,外加卡片机镜头太小的缘故,我一会儿弓着腰,一会儿蹲下身子,换了好几个地方,好几个角度,才勉强把桧柏的身姿拍全。

估计看我拍摄姿势难看吧,竟把驻寺的一位老者从庙屋里招引了出来。他走近我说,你能看出来这两棵树有啥不一样?

我睁大眼睛,围着树奔驰了半天,也没瞅出个所以然。无奈,只好摇头求教。

老者呵呵一笑,说东面这棵粗,西面那棵细,能看出来吧。 我看了看,还真是。

东面那棵稍高,西面那棵稍低;东面那棵树上不结柏籽,西面那棵树上结柏籽;东面树身上没疙瘩,西面树身上有疙瘩。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瞅出个道道没?老者催问道。

愚钝的我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摇头。

下图:参天古柏。

老者看我实在朽木不可雕也,才一语道破天机,说东面这棵是公的,西面那棵是母的,刚好配成一对。

我还是不明白,问为啥这么说?

就拿西面这棵树来说,它身子细,个子矮,能结籽,身上还长了个像女人乳房的疙瘩,所以它是母树。老者回答得干脆了当。

一听一想,还真有道理。老者细致的观察力、形象的总结力,着实让人佩服。

老者叫吴建宾,71岁。在随后的闲聊中得知,古柏原来有四棵,1956年他在这儿上学时,都还长得可好。后来,榆林公社说盖学校用,出了路北大殿旁边的两棵,究竟用到了哪儿,谁也不知道。

最早,古柏所在的位置是风云观,它的东南角是卓君庙,东北角是关帝庙,西边是白庙,风云观夹在正当中。

下图:从另一个角度拍古柏。

风云观为啥改成白云寺,他放了份资料,是文物部门一位同志整理的,相对比较完整,如果需要可以参考一下。

说着,老者把我领进古柏北边的小庙里。趁他找资料的功夫,我把里面的摆设打量了一遍。靠北墙,从东往西依次供奉着天皇老祖、地黄老祖、人皇老祖、南天门、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白真人、十二老母的画像。由于长期烟熏火燎的缘故,画像已经泛黄,很有年代感。靠西山墙,支了一张床,想必是老者看庙休息的地方。

在一般人的思想里,庙是神住的地方,普通人进去都会感觉瘆得慌,而老者敢与神同住一个殿宇下,不是神也应该胜似神了。能与神相处的人,自然让我一介凡人肃然起敬。

由于庙矮、门小、屋暗,老者翻出材料后拿到外面,摊在柏树周围砖砌的护栏上让我阅览、拍照。

据资料介绍,明嘉靖年间,许州知府张良知到榆林一带体察民情,沿官道行至这里,见此处庙观林立,香火盛隆,傍依龙脉颍河,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老张笃信佛,于是萌生了在这儿建寺的想法。经过一番筹划运作,他拆掉风云观,建起白云寺。

下图:吴建宾老人。

按资料上的说法,白云寺动工那天,烈日当头照,酷热难耐。恰在这时,飘来一片白云,正好遮住太阳。人们认为这是吉祥之照,遂改名白云寺。

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却不完全对。风云观是道教场所,道教本身带有一种神秘色彩,风里来云里去,飘忽无影踪,观名用“风云”二字,再妥帖不过。而佛教讲究腾云驾雾,如观音出行如此,孙悟空出行亦如此,故改成了“白云”,既沿袭了庙观的云字,有前后的传承,又区别于前者,突出寺院的特点。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未必对。

白云寺竣工之日是农历正月二十五。为纪念这个大喜的日子,张良知当时请来三台大戏,一台在寺院所在地后韩村,一台在东面的元王村,一台在南边的司庄村。三个村、三台戏、三角形,就这样,古刹大会请戏班子唱戏、比戏的习俗沿续到现在,快五百年的历史了。

下图:吴建宾老人提供的资料。

拍照完毕,我随老者穿过西南角的月亮门来到前院。只见佛堂台阶下的草丛中,胡乱放着几通残碑和碑帽。我用我的老办法,先用相机将它们一一拍下来,再仔细辨认上面风化严重的碑文。

我看的第一通石碑,老者说过去立在关帝庙前头,后来移到这里。此碑断为两截,且不在一处放,所以读起来非常麻烦。

费了好大劲,才将部分内容抄录下来:

有天下者,以天下为一家;有一国者,以一国为二家。则一家之有饥,即思由己饥;一家之有溺,即思由己溺。饥溺交迫,而为思此大患。之所以平大利,之所以与古遁,集之想兹,所幸而于艮与也。无如相需甚殷而相遇,终疏非隔世之口,即与地之睽诵。汝埙孔 之诗,亦图存望仁政。不堪枚举,督工修改一事, 决口凡四五处,钦年未塞。老公祖之, ,进士署许州直颍川正堂刘老公祖大人,印人熙,字艮,生德正碑。 新旧河防,其六十二大。数年以报我功德,佥曰金石敬立。(备注:空格处缺字、缺句)

钦加监运使衔特用府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中夏月吉旦

这通石碑碑文透露出的信息是,它是给颍川正堂刘祖立的功德碑。当时,临近的颍河河堤四五个地方决口,经年未修,周围百姓为此饥寒交迫,深受水患之害。刘祖看在眼里,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不顾六十二岁高龄,依然投身到河防建设中,并以出色的政绩,赢得一方百姓的爱戴,故勒碑以示纪念。

下图:佛堂和残碑。

紧挨这通残碑,还有一通残碑。看内容,它应该才是关帝庙前那通,搞不好是老者记混了。因为碑文内容断断续续显示,“关帝之庙遍天下矣,而许尤多,盖帝之精忠……”,“秉烛达旦之节,挂印封金之义,斩将解围之勇……”,“皆在许时事,固许人所目睹观咨……”。落款是大清乾隆三十年。

下图:右为关帝庙碑。

在东面大槐树下,也躺有一通石碑,为《重修钟楼及川庙 阁辅修山门并志》功德碑,善士姓名分列左右。落款为大清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季夏中浣。

下图:《重修钟楼及川庙 阁辅修山门并志》功德碑。

据老者说,过去石碑多着呢,起码有几十块,后来埋的埋,砸的砸,毁的毁,如今就剩这几块了,如果再不妥善加以保护,除了两棵古柏树,就再也没有老物件,证明白云寺是座古刹了。

下图:精美的盘龙碑帽。

看完石碑、碑帽和零星的石构件,老者指给我说,从前的钟楼、鼓楼,分别在如今佛堂的东西山墙位置,两层,比佛堂的屋脊还高,很是气派雄伟。钟楼里有口明代铸的铜钟,重一千多斤。钟声一响,十里开外都能听见。可惜的是,八几年修学校时拆了,钟也没了影。

下图:从钟楼四角柱础上拆下的石磙。

突然,老者冲进屋子,取出一个发黄的镜框,指着右上角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没拆迁的钟楼,你看多有气势。看到如此珍贵的老照片,我忍不住翻拍了下来。

下图:钟楼未拆前的照片。

老者因为有其它事,先走了,于是我又与坐在台阶上纳凉的韩南方老人攀谈起来,听他说,他小时候,白云寺周围一圈路,都是朝这儿来的,所以这里号称九龙口。他说佛堂南边竹林的地方,就是过去开封去襄县、郏县的官道,并在这儿分叉出一条去禹县的。

下图:韩南方老人。

紧靠官道是白云寺大门,门里塑有金刚像。二门在今佛堂的位置,门里塑有天王像。俗话说“头门金刚,二门天王”,其实它们干的一样活,都是把门的。一殿在柏树北面,二殿在公路北沿。学校的操场,以前也都是寺里的地。

下图:竹林之处曾是官道的位置。

看也看得差不多了,问也问得差不多了,准备离开时,办事回来的吴建宾老人捧着几牙西瓜从屋里撵出来,非要让我吃了再走。我坚辞推让,直至他快生气,不得已接了过来。我连吃了两牙儿,他才放我走。

老者捧着剩下的西瓜,一直把我送到路上,看我骑上车才回去。

多好的老人呀!我心里默默念叨着。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与许昌此地号称九龙口,千年公母桧柏隐匿多少天机?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