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万物之灵者,蒙昧世界正是在人的智识下才变得有意义和充满希望。当贺兰山高高耸立在大西北,人类发展才步入了自己的童年期。
在远古时代,石头在他们手中几乎是万能的,生火、打猎、玩耍,出于精神上的需要,还能用来刻画他们的生活印记。
不灭的精神印记
巍峨的贺兰山,随处耸立着坚硬无比的、如刀削般的巨大岩石峭壁,历经千万年风雨而未有丝毫改变。在远古时期,石头对先民们来说是极有用的东西。
他们能把它打磨成各种形状,能用于捕猎,也能用于生活,当然也能用石头作笔,以岩壁作画,记录下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
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在贺兰山东麓绵延200多千米的范围内,有27个山口,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这些出于远古人的画作由于岩石的坚硬特性而保存了千万年,人们把它们称为贺兰山岩画。
早在公元5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在黄河所经的石山上,“悉有鹿马之迹”。这表明岩画的发现其实早已有之。据史载,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众多少数民族长期游牧、繁衍生息的地方。
那个时代,没有纸,更没有笔,游猎的先民们在游牧、围猎之余,以石为笔,以岩壁作纸,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喜怒哀乐都凿刻于其上。上万幅岩画包括了远古人的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牛、羊、马、鹿、虎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展示出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和朦胧的遐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得以抒发情志并愉悦身心。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创作岩画的过程是古代人们进行巫术活动的一种程序,岩画一旦磨刻成功,便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供古人顶礼膜拜。
经“地衣测年法”鉴定,贺兰山岩画的制作时限跨度将近万年。也就是说,从商周时期的鬼方、捻U、鞑U、鬼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狄、戎、匈奴,再到隋唐至西夏、元时期的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在这里由不同的游牧人群按照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后在绵延数百里的山崖上进行过岩画凿刻,不论后来许多民族或迁徙或融合于其他民族,但这些岩画真实地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和文明的足迹。
因此,贺兰山岩画的作者并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众多古代游牧民族集体创作的结晶。史学家认为,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更是记录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珍品。
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在我国云南、广西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而且多用红色颜料;而我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在贺兰山的众多“岩画”中,除了白箕沟的岩画是用彩绘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
在风景秀丽的贺兰山东麓,被人们发现的遗存岩画群有27处之多。它们分布于贺兰山全长250余千米、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包括树林口、黑石口、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等等,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一般来说,银川境内的岩画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稀疏的扇状分布特征。在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就很少了,在荒漠草原上则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自贺兰山岩画发现以来,在国际岩画界引起极大轰动。1991年,首届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在银川世界岩画馆召开。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如今,贺兰山岩画吸引着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观赏贺兰口远古的崇拜
在贺兰山多达27处的岩画群遗迹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千米,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嶂,面对黄河,有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5500多幅单体图案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
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画面有人首像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其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象力。
就人首像来看,有的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女性有的戴着头饰,有的绾着发髻,风姿秀逸,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舞龙的造型形象,画面简单而奇异。
此外,贺兰口动物岩画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置于贺兰口内的“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这幅“太阳神”岩画,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双目炯炯有神,看上去非常威武。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
太阳高高居于天上,主宰着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画成岩画上的样子,是表示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认为,这有可能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太阳神”
著名的“太阳神”岩画,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中的“太阳神”形象。
从贺兰口岩画的剥蚀程度看,其创作的延续时间相当长,经历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夏时代,时间跨度1000年至10000年。
现在,绵延约250千米的这一条岩画雕刻长廊,以其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文化内涵深厚、距离中心城市近等特点而名冠世界岩画之首,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彩绘岩画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另一种风采。在位于白浪沟的一个天然石洞的东侧岩壁上,有唯一一处的彩色涂绘岩画。岩画为红色涂绘,共有37组,100余幅,内容比较丰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这里的岩画还表现了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
贺兰山岩画记录着人类童年时期的一切,它们中的每一幅都仿佛有着灵动的生命,挂着亘古的微笑,涌动着鲜活的生命和智慧。当人们置身于青山绿树之中,欣赏着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岩画,仿佛会看到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