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子:
工业遗产催生发展新动能
这里曾经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独山子油田遗址、新疆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人俱乐部、蒸馏釜及配套设施,这些散发着浓郁石油文化气息的工业遗址,记载着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见证了独山子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奋力拼搏。
独山子石化全景 种玉忠 摄影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新疆唯一一个入选的,是以上述工业遗产为核心物项的独山子炼油厂。
时代变迁,独山子炼油厂国家工业遗产,见证了独山子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奇迹,伴随着当地文旅产业的兴盛,它又变身文旅融合的新地标,承载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使命。同时,它还蕴含着红色石油精神的丰富内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丽变身
百年遗址旁崛起新城
1月10日,在古老的蒸馏釜遗址和新疆第一口油井旁,吴利平仿佛触碰到了独山子石油工业那久远的历史。她轻轻一转身,又看到了泥火山下那雄伟的炼油塔和辉煌的灯火。此时,对于当年人生的第一次艰难选择,她有了更加肯定的答案。
新疆第一口油井 王云 摄影
当年,在南开大学获得高分子专业博士学位后,吴利平一直在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在那里,她邂逅了男友。2007年,男友回到故乡新疆,在独山子石化从事科研工作。是留在繁华的上海还是追随他到遥远而陌生的新疆,对她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吴利平说:“当时我来新疆看他,他不带我去公园,而是来到上世纪初建设的老油井所在的遗址。”当时,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正处于建设的高峰期,壮美的石油画卷如同西部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样,深深地震撼了她。
如今,吴利平已是独山子石化公司副总工程师。她说:“独山子代表着新疆石油工业的过去和现在,这里的工业遗址,记载着石油人艰苦创业的故事。从原始的土法采油、炼油起步,一代代石油人将这里建成了我国西部重要的石化基地。”
吴利平介绍,现在的独山子石化公司,每年为新疆提供三分之一的成品油,向全疆塑料、橡胶行业供应90%以上的原料,每年带动新疆创造1000亿元以上的产值,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公司6次被评为“全国乙烯生产能效领跑者”第一名,2次被评为“中国石油炼油乙烯业务最佳实践标杆企业”。2020年,该公司盈利水平位居中国石油炼化板块第一,上缴税费86.18亿元。
“时代变迁,当年土法采油炼油遗址旁,早已崛起一座石化新城。但是,那些遥远的记忆将会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吴利平说。
融合发展
工业遗产变旅游打卡地
以独山子为起点的217国道独库公路段,是新疆唯一横穿天山的黄金旅游通道。
每年,依托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内的独山子炼油厂国家工业遗址、天山之门、大峡谷、自驾车营地等景点,组织开展的独库公路自驾旅游活动络绎不绝。
独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 王云 摄影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邢剑自豪地说:“独库公路博物馆、独山子展览(博物)馆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将成为来往游客新的打卡地。”
这几年,邢剑在独山子几处工业遗址之间来回奔走。“不仅要努力做到修旧如旧,还要纳入独山子区旅游总体方案。”邢剑说。近年来,独山子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充分挖掘辖区内新疆第一口油井、新疆第一套蒸馏釜等工业遗产景观,以及峡谷地貌、泥火山泥浆喷发口等自然景观,培育房车自驾、休闲康养、影视拍摄、研学探秘、冰雪游等旅游新业态。
独山子油田遗址就位于独库公路起点约500米处的国道旁边。如今的新疆第一口油井遗址,用白色的栅栏围着,留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钻井管。偶尔,会从钻井管里传出闷闷的响声,仿佛埋藏千年的油气随时喷薄欲出。在井管周围,渗出的原油将地面染成黑色,空气里也弥漫着油气的味道。
邢剑说,从完善自驾游基础设施入手,这几年独山子区建设了独库大本营、独库公路游客服务中心、独库公路博物馆、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等项目,大力培育独库公路“零公里”自驾游品牌,使独库公路迅速“蹿红”,成为全国闻名的“网红公路”,这条公路及沿线地区已成为新疆旅游的重要线路。
“工业遗产催生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邢剑说,这几年,独山子一个个酒店相继开业,餐厅、民宿也蓬勃发展,来独山子的游客数量每年持续增加。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外地牌号的车辆在酒店、景区前停得满满当当,这都给当地服务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挖掘内涵
传承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每次走进独山子展览(博物)馆,80岁的申国禧老人都很兴奋。
“我喜欢这种穿越历史的体验,看到这些物件就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他说。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馆长毕鸿彬介绍,申国禧老人对展览馆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光捐献了100多个老票证、老物件,还对展览(博物)馆改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申国禧的父亲在独山子工作多年,留给申国禧两兄弟很多“宝贝”。当年,听到要把原来的石油工人俱乐部改建成展览(博物)馆的消息后,申国禧老人一股脑儿地把能捐的全捐了,是捐赠物品最多的人。
原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始建于1955年,建成后的60余年,一直是独山子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及会议中心,累计进行各类会议、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等活动上万场次。2016年1月1日,在原石油工人俱乐部基础上改建的独山子展览(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藏珍贵的文件文献、历史照片、实物上千件。
“这里承载了几代独山子人的记忆与情怀,在独山子乃至新疆石油工业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毕鸿彬说。
2020年12月30日,独山子展览(博物)馆正式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本着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独山子石化公司特向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申请“新疆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人俱乐部”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独山子蒸馏釜及配套设施”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蒸馏釜及配套设施 王云 摄影
2016年,根据保留的图纸和资料,独山子石化公司对蒸馏釜遗址进行了二次修缮,还原遗迹旧貌。2019年4月,对蒸馏釜遗址再次修缮,修补掉落墙面,给石碑文字上色。作为教育基地,每年访客络绎不绝。
毕鸿彬说,这些场所是独山子几代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独山子教育各族员工的最好场所。
申国禧说:“看看过去的这些老物件,再看看现在的巨大变化,真切感受到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了、强大起来了,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幸福。”
来源 克拉玛依零距离
更多与独山子:工业遗产催生发展新动能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