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这是杜甫《秋兴·八首》中《昆明池水》的重要一句,石鲸是昆明池重要的历史遗存。
据《三辅黄图·池沼》中记载:“(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当地传说,汉武帝去世后,石鲸成了精,经常跑出来作怪,每到雷雨天气就兴风作浪,还发出低鸣,所以当地居民剁了石鲸的头,而埋在地下的是无头石鲸。究竟传言是不是真的?
今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水池中有一石头,长条形,据说这就是汉代昆明池中一直中发现的石鲸。不过水中放置的是复制品,真品就在图中右边远处的草地上。
1988年,文物普查人员在长安区斗门乡马营寨村西的昆明池中遗址,发现了一个称为“石鲸鱼”的石雕。《陕西文物地图集》相关条目对所发现的“鱼形”石雕描述如下:“火成岩质,断为鲸体、鲸尾两截,鲸体通体浑圆,头部雕出鲸眼,长5米,最大径0.96米。鲸尾呈半弯状,鳞纹依稀,长1.1米,最大径0.40米……鲸体始迁至客省庄,今存陕西历史博物馆,鲸尾仍在此地。
不过,又有资料说,陕西历史博物馆前门水池中安置的石雕,是1973年2月发现于西安市西郊三桥镇北高堡子村的汉太液池遗址,出土时即被称为石鱼。
那么,陕西历史博物馆南门水池中这件石雕出处,究竟孰是那里?它源自汉代太液池,还是昆明池?现存的这件石雕是否就是鲸鱼的造型呢?
昆明池,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附近。《汉书》卷六《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对旧有灵沼进行了扩建、开凿、疏浚,引滴水(交水)入池,又在沣、滴二水上筑堰引水入湖,使得昆明池水量大增,首都长安城的供水得以保证。昆明池故址现在已开始经修复,水面规模初具。
在开凿疏浚昆明池的过程中,汉武帝兼顾了水军操练的需要和景观的营造,于是,池中除游船外,还建有豫章台、灵波殿等亭台楼阁等设施,石鲸等亦是此时所置。
太液池,是西汉长安城建章宫旁边的池沼,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营建建章官后引昆明池水灌注而成人工湖。同时,在湖岸边放置石雕等造景物件,为了求神祈仙,汉武帝还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象东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三辅黄图》载“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官北、未央官西南……,建章官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长三丈”;
其实,还有一池,兰池,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柏家嘴村附近,秦始皇修长池时,引渭水入池成人工河道,兰池便是河道中一个湖,湖中建蓬莱山景,西汉时仍然沿用。典籍中有关兰池中放置鲸鱼的记述延续不断,清代毕沅称:“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石龟二枚,各长六尺”;舒其绅《西安府志》:“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尺。亦为兰池陂。”
这样一来,古籍记载汉长安城周边有关的石鲸鱼,就有三条。昆明池、太液池、兰池三处池沼均有放置石鲸鱼的历史文献记载。
按放置年代先后,依次为兰池、昆明池、太液池。但在文献中,同一个对象的记述有所不同,昆明池的石鲸鱼长三丈,记载一致;太液池有三丈、二丈的记述;兰池的石鲸则有长三丈、二丈、二百尺三种记述。这或许与文献作者因时代早晚差异、对历史史实的判断和史料取合的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引用史料刊刻时的疏漏所致,但大体上表现出晚期文献表述文字沿引前人记述而成的现象。
更多与昆明池中的石鲸哪里去了?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