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瞻仰国殇墓园 缅怀远征军英烈 腾冲瑞丽游记之三

2023-12-11    3029 浏览

来到腾冲,有两个地方应该去且必须去,那就是建于1945年1月的国殇墓园,以及与它毗邻的滇西抗战纪念馆。

wq1692g849dna3g0o78m.jpg

这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国军烈士墓园,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殇:未成年而死难的人;国殇:为国捐躯的人。

墓园倡建者李根源先生,取屈原悼楚国阵亡士卒挽诗《九歌•国殇》之含义,题名为“国殇墓园”。

腾冲是世人瞩目的英雄之城。1942年5月后,腾冲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 腾冲成为全国500多座沦陷县城中第一座光复的县城。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中国抗战后方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在盟军配合下,围攻腾冲城,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

腾冲一战,我军将士阵亡8000余人,地方武装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将士阵亡19名。

滇西抗战纪念馆最为难得的是,陈列的2万多件藏品全是当年战火中的实物。

5v13zr3k59140si8iq73.jpg

进入纪念馆大厅,一张硕大的时间表迎面而来:从1931年9月18日寇侵华,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zbp70gr892xt4end5g7p.jpg

大厅正门三尊巨大的雕像:居中是远征军士兵,左边盟军士兵,右边腾冲民众,两旁军民齐奋战,头上还有飞虎队的战机在盘旋。

r85fp56849t35iy13fyo.jpg

三面墙上呈矩阵排列的1300多顶钢盔,气势恢弘,瞬间恍若看见隔着历史尘烟,悲壮而行的1300多名入缅远征军。

8z0idb39b0c5r99959qq.jpg

这些不同制式的钢盔,全是纪念馆发起人、腾冲一位姓段的老先生花了30多年时间、从老乡家里一顶一顶找回来的。据说他收藏的这些钢盔,足够武装一个团。

中国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329u4d7yrc6hyc8hvn00.jpg

远征军指挥官名录

71g9t12251u8l5cd5x78.jpg

罗卓英、杜聿明将军像

p7ub2j4nmfp1s3l5g35i.jpg

远征军佩戴的胸标

qv131t863s6ct7077dp9.jpg

梅花剑

z5586nyd6486m8v1910z.jpg

镌刻有“打倒日本鬼子”的大刀,36师徽章,36师机枪手黎色和使用过的轻机枪和口缸

bg77930u51w219mb1900.jpg

远征军伤亡人员统计。其中第五军200名女兵翻越野人山仅5人生还,多么的惨烈!

p3r45zfeh694r21cbrn8.jpg

这是日本军投射的一颗陶瓷细菌弹。

陶瓷弹着地后破碎,里面黄色粘体包裹的苍蝇、跳蚤开始往四周飞去,一个一个村庄就会感染鼠疫、霍乱……腾冲全县抗战前有37万人,抗战胜利只剩下19万,大量人员就是死于日本的细菌弹。

1w127s194kg6n4485z01.jpg

细菌弹下方还注明:这是陶瓷弹投掷后落到沼泽地没有破碎,侥幸遗留下来的。

c04lf3x45aeewvx16dx5.jpg

驼峰航线阵亡烈士

驼峰航线是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名“驼峰航线”。1942年5月到1945年8月,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官兵无数,为此也付出极大代价,先后损失600多架运输机,牺牲中美飞行员1500名。我们飞往腾冲的机场就名“驼峰机场”,正是为了不忘历史。

v1ol9iol669t79k0s4kk.jpg

阵亡飞行员群像

h85y51i74h391d8m196e.jpg

中国远征军将官群雕:卫立煌上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宋希濂中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黄杰中将,第十一集团军继任总司令;霍揆彰中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赛恩准将,美军参谋团团长。

g43w77zc2114n8w14v5j.jpg

龙云委任状、龙云剑

龙云是当时的云南省主席,向国民政府提出修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从昆明至缅甸腊戌,全长1146千米。日军先后调派100多架飞机对路轰炸,仅炸惠通桥就达168架次,在桥工队英勇智慧的护持下,始终保持畅通,被称为 “炸不断的滇缅路”。

97299g3283b902ho504h.jpg

惠通桥被炸场面

lj7v7i6zt2n4i70au131.jpg

炸不断的滇缅路

4i6285j4q643132axxa4.jpg

蒋中正给黄埔同学会的校训:“亲爱精诚”

21130ek6sqp4j2ec87r2.jpg

从纪念馆走过一面巍然屹立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面刻有远征军、盟军、地方抗日游击队、参战民众等人员姓名10万余名,便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殇墓园。

只见两旁松柏挺立,绿草如茵,远远望见绿树掩映下的忠烈祠庄严肃穆。

l4qg7gl9k7n4k50r3tz5.jpg

迎面先见到刻有 “碧血千秋”几个大字的一堵石墙,为蒋中正题,李根源书写。再上几级台阶就见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书写的 “忠烈祠”匾额,檐下还有蒋中正题写的 “河岳英灵”四个大字。

9avq56c766c1040p13u3.jpg

两旁是各种题联,中间摆满了瞻仰者敬献的花圈,其中还有一帧是我们上海市政府的。

v01679lw3bm7j96425v3.jpg

忠烈祠走廊外则竖有蒋中正署名的国民政府关于保护国殇墓园的布告

k1rynqx13ao29ffe51i3.jpg

还有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以及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等石刻。

1942年腾冲沦陷时,一些党政要员纷纷逃离,曾当过龙云秘书的老秀才张问德却扛过抗日大旗,自任县长,转战于荒郊野外。他随身携带一面中国国旗,国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成了县政府。驻守滇西的日军指挥官田岛见状,专门给张问德写了一封劝降书。张问德怒火中烧,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当世名檄──《答田岛书》。

d76lpi1gvtkl7t20g609.jpg

《答田岛书》全文870字,信中历数日寇侵入腾冲以来犯下的罪行,最后凛然指出: “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信末署名: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 张问德

这封义正词严的回信,经时任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转呈国民党中央,先后登载于《腾越日报》、重庆《大公报》、《扫荡报》、《中央日报》,还被中国各省报纸转载,创下 “一封信使举国振奋”之举!更难得的是,腾冲城光复后数天,张问德便挂职而去,他为后人留下一句话: 我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读书人。

穿过忠烈祠就进入到烈士陵园,这是一个濃阴覆盖的小山坡。墓园选择建在这座小山坡上,是因为这里曾是远征军与日军对抗最惨烈的一处所在地,也是收复腾冲的最后一战所在地——有超过3000名的将士牺牲在了这里。

93oo228fv05u13k15kok.jpg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下于右任题写的“天地正气”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24e91nh661e4pwt2i914.jpg

二十名校级军官墓。背后就是3346名阵亡的部下,仿佛还在统领着他们的士兵。

17sax1898gx9s25o9kti.jpg

看看吧,密密麻麻列队而葬的阵亡将士,很多才十几、二十来岁,上面刻着姓名、军衔:下等兵、上等兵、少尉、中尉……每个墓碑下都埋有一个盛着烈士骨灰的小陶罐,很多墓碑旁插有一朵白花。

05db86jy43785649kyax.jpg

站在这一片墓冢中,不可能不被感染,只觉得血在沸腾,泪在闪烁,壮哉腾冲儿女!壮哉中国远征军!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千里迢迢向你们致敬来了!

692d72g741z9t2uaw768.jpg

纪念塔设在高高的山坡上,台阶很陡,为了拜祭这些年轻的英灵,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地攀登而上。

lqbmpy58z395710u4jy4.jpg

只见一座纪念碑高高耸立,上面一截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下面一截刻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为李根源题写。

x8h6remswx9se377l135.jpg

7yi5m0e6fhaoz14ecfdf.jpg

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分为六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计有3646冢,按军衔大小的墓碑密密麻麻竖立草丛中,从山顶向山脚,宛如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悲怆,壮烈。

293nt9l92wlku0kjumw7.jpg

离开墓地,我心情沉重。中国抗日远征军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曾经被湮没歪曲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致墓园荒芜;海外英烈无法魂归故里;幸存的远征军老兵背负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 所幸阴霾终于被拂去,历史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

最后,我还要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当时最要好的朋友萍姐,总是躲在一旁默默不语。后来才知道她的父亲原来就是杜聿明将军手下,专门替远征军负责军需的高级军官。杜聿明获特赦后萍姐父母曾特地北上赴京去看望杜曹伉俪,说不完的话中,她父亲最放不下心的就是缅甸远征军,谈到动情处老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潸然落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杨振宁夫妇返国探岳父母。杜聿明专门交待、尤其咛嘱女儿杜致礼到上海一定要探望萍姐的父母。

t5g0521v1hh34f25815m.jpg

我和萍姐在军垦农场劳动时唯一的一张照片,摄于1969年

而今,百岁高龄的萍姐父母都已故去,但萍姐一家的这段历史并没有故去。

8y02u72q75c7815evy72.jpg

历史不容忘却,历史需要敬畏。

更多与瞻仰国殇墓园 缅怀远征军英烈 腾冲瑞丽游记之三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