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关注我们哦!
湖南青瓷烧造始于东汉,一直持续到唐代,长达八九百年,窑口在今天湘北湘阴一带,青瓷玻璃质感很强,呈色青绿或青黄。唐代中期崛起的长沙窑以彩瓷为特色,兼烧青瓷。晚唐五代北宋的衡州窑在继承长沙窑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越窑技艺,烧造的青瓷质量上乘,尤其是精细瓷,胎薄体轻,细腻坚质,釉水莹润光亮,釉面匀净,胎釉结合较好、不易剥落,为我省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也是我省青瓷最后的绝唱。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进入南宋元时期,我省制瓷业受到景德镇的极大影响,主要烧造青白瓷,兼烧彩瓷。明清则烧制青花瓷为主。青瓷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让后人追忆、探索和发现。
衡州窑是烧造青瓷为主的散布在湖南衡阳地区的一组窑口,始烧于晚唐,盛烧于五代,终烧于宋。2004年该窑瓷片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莲纹青瓷钵,钵上褐彩书"衡州白竹窑中坊",故名衡州窑。青釉主要有青黄和青绿两种。胎色以灰白、浅灰、灰、铁灰、褐红、砖红、黑灰最为常见。胎体较薄,胎质较致密。器形丰富,有壶、瓶、罐、坛、钵、碗、碟、杯、盘、唾壶、粉盒、洗、水盂、香炉、油灯盏、砚台、军持、茶碾等。衡州窑以青釉光素无纹为主,辅以刻、划花和印花。仰莲瓣纹是常见的刻、划花纹样,有的莲瓣瓣尖具浅浮雕效果。印花装饰的时代稍晚于刻、划花,纹样有蝴碟、菊花、"高足盤"、"高足楪"、模印菱纹壶鋬等。此外,极少数青瓷上有褐彩装饰。
唐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通高24.5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1.5厘米,1957年7月长沙烈士公园考古所M21出土。罐身直口,短斜颈,溜肩,长筒形腹,胫部下收,大平底,瓶腹作四瓣瓜棱形、上下安装对称四系以便穿带。盖作覆碗形,盖两侧有对称双系。胎色铁灰,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青釉不到底,釉色青黄,有细小开片,较易剥落。
唐青釉花口碟,高4.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5厘米,1958年6月长沙丝茅冲M10出土。敞口,口呈十曲花瓣形,浅弧腹,饼底。胎色铁红,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青釉不及底,釉色青黄,有开片。光素无纹。
五代茶叶末釉葫芦形壶,高22.7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6.5厘米,征集。葫芦形壶身,管状长流,"了"形鋬,瓜蒂形盖,盖上有一小系,系可穿绳使盖与壶身连在一起而不易损坏和丢失。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匀净润泽,有开片。
五代青釉褐彩石榴纹温壶,通高14.4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7.3厘米,征集。壶身直口,短直颈,广肩,圆鼓腹,矮圈足稍外撇;盖直口,直壁,钮作莲花形,盖一侧有两个小圆孔。灰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足根露胎。钮顶点褐彩,肩部两侧釉下褐彩各绘一折枝石榴花。
五代青釉刻莲瓣纹瓶,高33厘米,腹径18厘米,口径10.8厘米,1958长沙子弹库子弟学校M4出土。碗形口,细颈,溜肩,深腹,矮圈足稍外撇,造型优美。浅灰胎,胎体薄。上化妆土,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开片,仅足根一周露胎。口、肩和腹部饰弦纹,下腹部刻仰莲瓣纹,瓣尖具浅浮雕效果。
五代青瓷碗,高5.8厘米,口径18.7厘米,、底径8厘米,征集。敞口,弧腹,矮圈足外撇。外口沿下凸出一周,外壁刻等距离竖棱线5条。灰胎,胎体较薄。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有开片。裹足支烧,外底留有5个小圆点支烧痕。
五代青釉带托盏,高8.1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6.3厘米,征集。盏、托连为一体,上面的盏为碗形,敞口,弧腹,下部的托喇叭口,圆形托盘,喇叭形圈足。胎色灰白,胎体薄。上化妆土,施青釉,釉色青黄,有开片,圈足露胎。通体光素无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
五代青瓷高足杯,高5.9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5.9厘米,1953年6月长沙蓉园M16出土。敞口,深弧腹,喇叭形高圈足。灰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施青釉,釉色青黄,开细片,高圈足内露胎。光素无纹。
北宋青釉双流刻莲瓣纹执壶,高19.8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厘米,衡州窑窑址采集。口颈部呈漏斗形,溜肩,圆腹渐下渐收,矮圈足稍外撇,宽扁鋬,双管状曲流。胎色浅灰,胎体较薄。通体施青釉,青中泛黄,局部釉面有开片,足根一周露胎。腹部刻仰莲瓣纹。
北宋青瓷盒,通高8.1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8.8厘米,征集。盖面平弧,子母口,直腹,腹下内折,矮圈足外撇。灰白胎,胎体薄。施青釉,青中泛黄,有开片。仅盖面一周饰弦纹,质朴典雅。裹足支烧,盒底留有4个小圆点支烧痕。
北宋青釉印花葵口碗,高7.2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8.4厘米,1954年10月长沙仰天湖安装公司M27出土。五出葵口,撇口,弧腹,矮圈足外撇。灰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有开片。裹足支烧,足底留下5个小圆点支烧痕。碗内心印双碟纹。
衡州窑、长沙窑均建于湘江边,一个处中游,一个在下游,相去仅一百多公里,交通便捷,交流便利。衡州窑主要烧造青瓷,彩瓷很少。长沙窑以彩瓷见长,兼烧青瓷。虽主打产品不同,然后起之秀的衡州窑瓷在器形、制作工艺、施化妆土和匣钵装烧方式上等均体现着长沙窑的影响。
唐至北宋是越窑烧造的鼎盛时期,产品质量高,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博得文人雅士的赞誉。茶圣陆羽对越窑的评价极高,赞其"类玉"、"类冰",为唐代诸名窑之冠;唐人陆龟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yín]更是用华丽辞藻盛赞越器,"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嫩荷涵露"。越窑品质高、名气大,各地青瓷窑口竞相效仿,衡州窑也不例外。五代时,马楚国与吴越国关系甚好,统治者有政治婚姻联盟,更利于衡州窑学习越窑。衡州窑模仿越窑的千峰翠色和优美器形,生产出衡州窑青瓷精品,其中有一种青绿釉色瓷,堪比越窑。
(湖南省博物馆网站)
13535393846
更多与三湘瓷珍——湖南省博物馆藏衡州窑瓷器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