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庄镇驻地的北留公路向东一里许,路的北侧即是梅花山。从一个岔路上坡,走到山坡上的小山村再穿过这十几户人家,向西走过山坡梯来到梅花山半山腰几块巨石下,有一块由山顶崩塌下来的天然巨石面南斜靠在山坡上,东西宽约十米许,上下高约三米多,正好留下一面平整光滑的截面面对天空日月,也俯视着那片山川土地,这就是梅花山石刻了,当年的雕刻者恰好利用了这块半山坡上的天然巨石,在上面并排雕刻了两块碑文,东面长文是《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纪恩碑》,欧体楷书,约700余字,为“清优廪贡生、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周文峰书,“前滕县教育局局长王宜齐”撰;西面为黄以元书《后来其苏》碑,正体楷书,标准的“黄体”,共有200字,书写、雕刻年代均为“中华民国廿一年仲春”即公元1932年春天。
西面碑文,在“后来其苏”四个大字下,是“滕县县长寿光赵长江题”,“时年六十有二”的“黄以元代书”的碑文,上写:“有匪有匪,积廿一年,哀哀居民,无家克完。我来是邦,心实痛焉,整军率众,誓扫凶顽,同德同仇,纪事留言,两次奉令,剿匪同X,进击者为清乡队民国联庄会:朱传哲、韩仲石、黄以元、李蕃川(以下亦人名总计21人)……等共八百余人,深盼此后,耕战自守,各勤厥职,慎勿以暂安而忘旧日之惨痛也!”
东面碑文较长,全文如下:
“天下之最足以感人心而X之永永不忘者,即由危境而措之安,由死地而致之生是也。彼煦煦之仁,孑孑之义,被之者犹不能淡然漠然,无所动于中,况再造之恩哉?吾邑自民六以来盗贼蠹起东山一带,大军迭往搜剿,其间数十村尽付一炬。而男妇老弱惧祸之及,多相率逃避奔窜,慄慄自危,不敢一归,X乱情亦可悯矣。今春苦旱,僻壤穷乡无所得食,已伏之莽又蠢蠢然XX思起。赵县长景文、清乡副主任黄馥棠心焉忧之,爰于二月深入虎穴,搜其遗孽,抵各村,见向之繁荣X盛者,皆满目荒凉,间有居民,亦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睹兹情状,有不潸然下仁人之涕乎?县长归则谋善后,与黄君曰:召集流亡徒,各复其所,是安之也;急筹赈济,使不至饥饿而死,是生之也。曰:款安出?曰:请求省赈。会揆给之拨之不足,奈何?曰:劝募。于是黄君首捐银三百六十元,以为之倡,而邑绅杨文卿、叶道溪及鼎新公司各捐银壹百元,其他捐者递减。张绅锦湖适自沪上归,慨捐银二千元。省赈会委员黄锡庆又以银二千元至,不旬日而款大集。先是县长本劳来安集之意,使流离者得还故土。至是复同黄君驰至灾区,逐户施放之,务使款不虚冒人获实益。计用赈银五千二百元。一时沐其惠者咸欢欣鼓舞,走向告曰:县长与黄君活我!兹者李君茂东介、陈乡长正寅来言曰:吾侪处危境,陷死地亦已久矣,幸县长格外垂悯,黄君竭力赞助,始得起死回生,转危为安,此再造之恩也,不可不文以纪之。因次序其事,俾刻于梅花山阳,亦以见德之入人,即没世犹有不能忘者在也。抑黄君尝言曰:此次施赈,不过救目前之急耳。吾欲于此修道路以利交通,兴学校以厚风俗,树艺牧畜以辟财源,通商惠工以励实业,如是数年,可使凋敝之区立成庶富,胡剿为?胡赈为?予曰:此根本治法也!书此以观其后。黄君名以元,县城人;县长名长江,寿光县人。时中华民国廿一年四月也。前滕县教育局局长王宜齐撰,清优廪贡生、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周文峰书”。
更多与山亭梅花山上有记录剿匪的石刻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