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座城市虽然没有青岛名气那么大,但其开埠却比青岛更早。在市中心海边的 烟台山公园里,山上山下,那一幢幢外国领事馆、官邸、建筑群,记录了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的特殊历史。烟台第一次解放后,领事馆逐步撤走,烟台山成为军事禁区,直到改革开放才辟为公园,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
在 烟台山公园入口处,巨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刚劲有力的“烟台山”三个大字,很是气派。烟台山是一座海拔只有42.5米的小山,就位于海边。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建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于是人们就把建立烽火台的这座山称为“烟台山”,烟台这座城市因为烟台山而得名。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临海街道旁边建立了领事馆、洋行等办事机构及众多的别墅。(上图为美国领事馆)
美国领事馆介绍:1863年8月,美国在烟台山上修建领事馆,是一座砖木四合结构的二层楼房,共两幢,西侧的领事馆官邸,为方形平合地上二层楼房,设有东南双面外连廊,四坡顶带阁楼、清水墙面、乳白色窗户,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遗风的建筑风格。
现在,西侧的美国领事馆官邸旧址被辟为“烟台开埠陈列馆”,馆内陈列的200余件实物、图片,生动再现了鸦片战争至1945年期间的烟台社会发展史。
东侧的美国领事馆馆址为砖木结构,为不规则设计,显得高雅明快,保留着浓浓的欧式风情。现在是“7号老屋咖啡馆”。
“烟台京剧艺术馆”,原为东海关副税务司官邸旧址,该楼建于十九世纪末。
烟台山上矗立着解放后修建的“抗日烈士纪念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第一次解放烟台时牺牲的89名烈士而建。碑高8米,呈五角菱形,碑顶有红五角星,碑正面镌刻着“民族英雄垂名千古”八个大字,碑上镌1945年8月解放烟台战役中为国捐躯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1905年7月,英国人在烽火台原址建起一座灯塔,一直使用了80余年。1986年,烟台海上安全监督局在原灯塔西侧,新建起了一座古堡式灯塔,塔高49.25米,通体乳白。新建的烟台山灯塔,已被定为烟台市市标,曾几次上了号称国家名片的邮票。游客可以乘坐灯塔内的电梯上到11层瞭望台,在这里远眺大海、欣赏海岸线以及城市风光。
灯塔侧旁就是著名的烽烟台,据史书记载,明洪武31年,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建烽烟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烟台”一词即源于此。 山顶的烽火台已被拆毁,现仅存一段南北长15米、东西宽13米、高6.5米的台基。
烟台山上的龙王庙,有明确记载的是明代所建。资料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即公元1621年至1627年),烟台一带连年大旱,当地渔民和农民依民俗登山修建龙王庙,祈祷龙王兴云布雨,以救苍生。1860年6月19日法军的军舰靠近烟台山下,数千法军打败了驻烟台的清军,占领了烟台山,在龙王庙设立了司令部。
古堡式的丹麦领事馆,咖啡色的外墙一律用毛鼓石砌筑,风格古朴、典雅、卓尔不凡,院内的“美人鱼”铜像是复制品,是丹麦国家的标志。
丹麦领事馆旧址复原陈列品。
烟台山公园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山海景公园。
海边礁石
1982年6月,烟台山东北角礁石盘上新建惹浪亭。该亭临海而立,渐次跃于海面,于远处观看,恰似飞峙于万顷波涛之上,立身于千层浪涌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态。在此观海听涛,别具情趣。“身至瑶台,赏一亭惹浪;心连寰宇,祈四海安澜。”的楹联,道出了个中真谛。
海边还有座悬挂在岩石间的木吊桥颇有名气,这是象征着永恒爱情的“连心桥”,挂满了红色同心锁的护栏边是取景拍照的好地方。不远处是烟台港,巨轮和渔船从海面上经过,这里还是当地人喜欢拍婚纱的地方。
树藤搭起的绿荫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