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下花园与鸡鸣山名称的来历

2023-12-15    1709 浏览

np5dz69797q7q41z9r29.jpg

下花园区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公元前206年—194年间),这一带就饮灌洋河水在菜畦种植蔬菜,称此地为茹地,即“菜地”。据《宣化县新志》载“扬氏考辩云:今宣化下花园地毗茹县故城”。据地名资料载:“茹县当时辖宣化县东部,下花园区和涿鹿县北部,系中原地区经紫荆关、居庸关、倒马关三关通往塞外、山西等地必经之地,绾毂南北、抑控东西。”茹县古城遗址在今洋河南岸古城梁一带。东汉建武三十二年(公元25年)茹县划归下洛县,此后,此地概未置县。

公元936年前,上、下花园一代属后唐明宗李嗣源的辖地;公元936年,后唐太原节度使石敬塘为了争夺帝位,屈膝勾结契丹贵族消灭后唐,同年十一月契丹主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契丹人把当时管辖上下花园的武州(今宣化)改为归化州。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由原来三个京城增加到五个京城;辽国为了方便皇帝驻跸和大臣们憩息,遂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两京城之间的下花园设立了驿站,鸡鸣驿就是其中一个。辽国皇帝、大臣往返于南西二京之时,常在此地驻跸、憩息。

辽景宗在位时,皇后萧绰(字燕燕)看到上下花园风景优美,就把此地辟为皇家花园。辽景宗死后,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皇太后,这个雄心勃勃的女政治家认识到住在上、下花园、归化州对于招觅天下豪杰,窥探时机出兵消灭北宋王朝非常有利,故此,她每有闲遐时,便常到上、下花园居住。

她在上、下花园居住时,还写出了两首《讽谏歌》,从中可以看出她的求贤心情:“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进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丞相来朝兮佩剑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福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育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独向宫中兮望太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出兵攻打北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订立后,辽又获得北宋大量输银和绢。萧太后利用这些输银再次扩建了上、下花园,使其成为当时辽国有名的园林之一。萧太后时的上、下花园中,种植最多的花木是杏花、梨花、丁香、芍药、山丹、迎春、凤仙、石榴、蔷薇、玉簪、菊花、大丽、鸡冠等一些自然花种。直到今天这些花木在上、下花园栽培也很普遍。

历史上的辽宋对峙时期是下花园发展的鼎盛时期。《辽史》记载,辽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觊觎大宋江山,多次南巡,驾幸此地,当看到这里险要的地势和优美的风景后,出于窥测天下的需要,在此大兴土木,建立起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中、下三座皇家御花园,“下花园”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金代时,上、下花园和归化州受到兵燹洗劫,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元朝灭金后,上、下花园一带的花木经人为的破坏,特别是元朝的乱砍乱伐,使一些名贵树木,花草急剧减少,再加上气候逐渐干燥,这一带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到明代剩下的花木己微乎其微了。

明朝时,涿郡人顿长(字史锐)到上、下花园考察,当他看到当年萧太后修建的上、下花园遗址时感叹道:“岭云沈日暝烟斜,见说穷边亦有花;应是汉官青冢怨,不甘玉貌委龙沙。”此后,明英宗、清圣祖(康熙)等历代帝王都曾亲临下花园。解放后,下花园成为张家口乃至华北的重要工业能源基地,随着资源的枯竭,2009年3月,下花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转型城市之一。

提到下花园,就不得不提到鸡鸣山。鸡鸣山位于下花园区东南部,洋河北岸,东北至西南走向,呈椭园形峰,方圆9.25平方千米,海拔1128.9米,属燕山山系。

《怀来县志》载,唐贞观年间,东突厥屡犯中原,边民不得安宁。太宗(李世民)亲征,驻跸此山,夜间山上有鸡鸣声,故称鸡鸣山。《宣化府志》载:元魏昭太后墓(魏书帝记)和平元年,葬昭太后于鸡鸣山,又称奶奶山。因中生代燕山运动中形成孤峰,山势高兀,峻岸陡壁又有“参天一柱”之称。

据《水经注》《史记》载:战国时赵襄子为争地霸权,于夏屋杀代王,遂并代国,随后派人到代王城接其姐代夫人,途经此山,夫人摘下簪子磨于山石,自嗣而死,后人怜之,为立祠焉。故又名磨笄山。对此名称,清康熙五十年梁永祚撰写《保安州志》舆地志载:“鸡鸣山在州东北二十里,洋河绕其下为州巨镇一统志唐太宗北伐,至闻鸡鸣因名,昔讹传磨笄山,在今考磨笄山在蔚州”之说。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市志》《下花园区志》,张家口文史资料十一辑《不甘玉貌委龙沙的上下花园》作者王玉龙)

文史、故事、地理、国学、 人物等文稿题材、体裁不限,既可以是作者原创作品,也可以是名家名作,内容文明健康、积极向上。

更多与下花园与鸡鸣山名称的来历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