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筑一事 (ID:zs_studio)
每个人对「老街巷」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但相同的是,无关它们的年岁多少,「老」代表的都是「有回忆的」。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一筑一事」,他们从成都的耿家巷出发,从北到南,由西向东,走访并记录了「十条成都老街巷」。
这十条老街巷,有的古老,有的新潮;有的烟火气四溢,有的文艺范儿十足……它们都被纳入这一张清单。
我们用「照片和文字」,与你分享它们的「当下」。
据《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统计,截至2016年,有248个街巷名不复存在。
比如1983年修建人民商场,东鹅市巷、永靖街消失了;1988年修建滨江东路,青莲横街、大安横街消失了;20世纪初大慈寺周边改造,笔帖式街、和尚街消失了......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些街巷免不了改头换面,甚至荡然无遗。很多人都说,「老成都」正在消失。
△曾经的东鹅市巷。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的笔帖式街。图片来自网络
前不久,春熙路旁的耿家巷也进入了「拆迁改造」,现今原住民们已尽数搬离,街边的店铺被贴上了大大的「叉」,留下的是空空的老屋和一地的凌乱杂物。
这条老街的命运将会如何?
△耿家巷的老屋已经人去楼空。摄影:忧忧 ©ZIPART
类似于耿家巷的「搬迁改造」,对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那些老去的街区和建筑,或许都逃不掉这样的命运。
但它们曾组成这座城市的血肉和经络,这里居民们的生活日常,曾日复一日在街头巷尾上演。
或许我们无法留住这一切,但能让关于它们的记忆更加鲜活——趁「早」记录,在它们还未消失之前。
文字和照片,或许是最直接简单的方式。
△还未全部搬迁的耿家巷。摄影:Icy©ZIPART
和不远处繁华与时尚交织的春熙路、太古里相较,走进龙王庙正街像是踏进了另一个世界——更加古旧,更有烟火气。
龙王庙正街得名是因为一座龙王庙,据袁庭栋所著《成都街巷志》记载:「原龙王庙正街66号,早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就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又名龙神祠),最后一次重建在清光绪年间,街道也因此而得名。这座龙王庙规模不大,民国后期即已不存。」
另外,《成都街巷志》还记载:「今天的龙王庙正街41号是一个三进四合大院……这就是目前在成都市区已不多见的清代大型院落邱家祠堂。」
自古成都就有「东穷北乱,西贵南富」之说,到今天这句话也不过时。「乱」尤其是在火车北站一带。
北站西一路就挨着火车北站,是成都火车北站市场的所在地。因为批发贸易很多,往来的人流量大,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骑电瓶车的,拉货车的、踩三轮的……来来回回在街道上穿梭,连带旁边的北站西一、二巷,共同呈现出一幅繁忙的图景。
到了饭点,服装店主、搬运工人、修车铺老板、火车司机……各种身份的人,都会围拢在街边的面摊和盒饭摊吃上一顿迅速的午餐。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59岁的李万江90年来的这里,摆了个小摊卖塑料袋,另外也经营一个「万江小吃」铺子。再干几年,他就打算退休养老了。
低矮的传统民居、「黑漆漆」的木板门、「满员」的茶铺子……北书院街保留着老成都的「原汁原味」。
不长的街道上有成都最密集的茶铺,有些好静的老大爷们躺在竹椅上晒着太阳,嘴上抽着叶子烟,手里捧着盖碗茶徐徐品尝;还有一些老大爷手起手落,打长牌、搓麻将,都乐在其中。
关于北书院街的得名,说法不一。最被广泛认同的应该是明成化年间,这里有个宰相府被改建成「大益书院」,因此原来的府前大街改名为「书院街」,不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十一街是以数字序号来命名的,周边还十二街、十三街……十七街,不过要数十一街的名气最大。有人称这里是「绝版的老成都」。
不到100米的街,一眼就能望到头。有11户原住民生活在这条街上,陈五孃家就是其中一户。她在这里出生,生活至今50多年,经营着一个小卖部。陈五孃回忆,十一街最近一次修整是在十几年前,除了墙面和柱子的粉刷,建筑结构的加固,几乎没有改变建筑的本貌。因此,十一街的建筑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了。
据说街尾曾经有个叫猫猫庙的道观,但现在已无迹可循。目前街上还经营着茶铺、虾脑汇、幺鸡面等商铺。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东光街是紧邻东光小区的一条街,也是因东光小区得名。建造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光小区,在当时是成都数一数二的万人居民区,据说原住民多是从东门大桥和三瓦窑搬迁而来,算是第一代「蓉漂」的聚居地。
这里曾经有一座东光商城,如今残留建筑的「钟楼」「尖顶」「圆拱」……还能看出浓郁的西式风格。老纺织厂耸立的一座烟囱,当年也曾是地标。如今茶馆、理发店、足浴按摩店、快餐店等各式小店杂糅于此。
虽然这一片区的建筑老去了,但生气一点不少。尤其是东光街的「鬼饮食」种类繁多,烤鸭、串串、包子、卤味、烧烤……林林总总,其中有十几二十年的老店,也不乏刚开业生意就异常火爆的。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几乎成都人都知道钢管厂五区的小郡肝串串,但很少有人知晓钢管厂五区的具体位置,更不要说这条藏在其中的五福街了。
钢管厂建厂于1958年,曾是亚洲最大的无缝钢管厂,由一个厂区和五个福利区组成,横跨水碾河、双桥子、海椒市、万年场等片区。
五福街就在海椒市,街道不长,左右两边是斑驳的居民楼,楼底有大大小小的小铺子,苍蝇馆子、菜铺、小菜摊、五金店、裁缝铺、水果摊……俨然组成了一个「厂区小社会」,居民们不用出小区就能解决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新鸿南路,不是连接新华公园的那条大路,而是旁边新华社区里的一条巷子,贯通整个社区,左右还有许多分支四通八达,藏着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美食,简直像一个吃货们的迷宫。
在晚上去新华公园散步的人,多半都会走进对面这条巷子,在路口的小摊买上一份「天蚕土豆」,必须是糖醋麻辣味的。
除了有一家「成华区新鸿菜市场」,街两边几乎全是苍蝇馆子。不过只有夏天,这条街的本来面目”才会完全显露,天气转热之时,冷啖杯将再次成为这条街上绝对的主角。配角自然是冰爽的啤酒。
△白老师就住在这个小区,以前在阿坝师范学院读读油画专业,十几年来从事书画教育,偶尔会在小区门口摆个摊招生。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祥和里,始建于1988年的住宅小区。正如其名,白天的它却很「祥和」,但一到晚上就变了样。
说这里是「胖子的禁地」一点不为过,约600米长的街上90%的店铺都是卖吃的,从街头吃到巷尾还不带重样的。特色中餐/小吃、西式甜品……具体有些什么吃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避免引诱大家「犯罪」。
还是推荐一家「蟹蟹大排档」吧,一直占据着我们小伙伴的私藏菜单的前几名。另外有个大爷骑三轮卖炸鱼、炸虾子(还有「可怕的」炸蚕蛹),一周辗转在祥和里、建设路、海椒市等地,「行踪不定」,遇到他全凭运气。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柿子巷呈L形,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只有一家小卖部、两三家文艺小店。紧邻游人如织的宽窄巷子,却冷清无比,更像是「自家小区里最僻静的那条巷子」。
其名称的由来,据《成都街巷志》记载:「原来是清代满城之中的太平胡同。民国初年取消胡同的名称,因为街内有一棵柿子树而改名为柿子巷。」不过现在已经不见那颗柿子树的踪影了。
柿子巷目前还保留着几处清代建筑,《成都街巷志》记载:「以杜自明、杜琼书父女为代表的杜氏骨科,和以何仁甫、何天祥父子为代表的何氏骨科。他们两家的故宅都在柿子巷。」在柿子巷的尽头,还有一座王公馆,是抗日名将王泽浚的故居。
提到成都的街巷,不得不提的就是玉林。它常常被冠以「最文艺」「最有烟火气」的形容词,也是赵雷那首《成都》唱到的玉林。
「成都摇滚教母」唐蕾的小酒馆,诗人翟永明的白夜酒吧都发端于此,贡献了一半中国当代艺术大师的沙子堰小区也在这里。
长长的玉林西路,数得上是玉林晚上最热闹繁华的街道,平日里总充斥着烤兔、火锅、串串的香味,还混合着啤酒味,即便到了凌晨,路上还有人慢腾腾地走着。
虽然街道看起来不算老,但实际上已经有年头了。在《成都街巷志》的记载中:「改革开放以后,玉林小区是成都最早大规模开发的小区之一,以‘玉林’为名的街、路、巷至今已有28条之多。」
主编 | 牧之
编辑/ 撰稿 | 忧忧
图片来源 | 忧忧/Icy ©ZIPART
设计 | Seal/贵贵/11©ZASHE杂社
C O N T A C T
这家80年代的重庆老茶馆,里面藏着山城30年的市井生活
一个卤煮店老板的三十年和十万张照片:老北京胡同黑白影集
北的京:十三号线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