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太原作家说太原青峰塔 多福寺

2023-12-16    2392 浏览

青峰塔·多福寺

作者:王钦

6pj433taho648icy19bp.jpg

崛围山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古称“屈围”,今称“崛 山围”。位于太原市西北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带,山势磋峨高耸,山峰曲折迂回。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二峰高峻挺拔,夹一东西走向的深沟,隔沟对峙,势如入山门户。从山顶向下俯视,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硕大的圆盘,“崛围山”之名由此而来。

崛围山山峦叠翠,春日山花竞放,秋来红叶满山。尤其是秋菊绽黄、白露结霜的晚秋季节,片片红叶在坡、梁、沟、岔间卷起了层层的红色浪涛,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山顶建有青峰塔和多福寺,“崛围红叶”是旧阳曲八景之一。

rj000a3tof9j1903pyyb.jpg

登崛围山要从呼延村村委一直向西,沿“珍珠坡”弓背环绕而行。“珍珠坡”原是僧人和信士礼佛的岩石古道。现砌成多级石磴,是游人从山下登坡游山的最佳路线。山顶有六角七层舍利风水宝塔,曰“青峰塔”。青峰塔屹立崛围山顶,塔高约8米,共七层,穿云破雾,拔地而起,初建于宋,清代曾重修,为砖石仿楼阁式建筑,凭山俯瞰汾水,气势雄伟壮观。青峰塔脚下,崛围山每到秋季满山红叶呈朱紫色,故有“崛围红叶”之说。站在塔基上东望,晋阳大地尽收眼底;西眺,古松苍相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围奇观之一。

8j9n1a0q9kw45ux34340.jpg

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多福古刹建于塔下沟壑之中,东与山下的呼延相望,西与庄头紧邻。多福寺寺名由来已久,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呼延村崛围寺,在崛围山下,唐·贞元二年(786)建。”“山上有多福寺,即古崛围教寺。明·宏(弘)治(1488-1505)年间改多福,而山下寺道传崛围名也”。后来,正名为多福寺。寺名多福是因为崛围山周围山上山下各村村民希望神佛多多赐福而取。

寺院初建年代不详。寺院规模宏大,壮丽可观。缓缓清澈,绕寺前蜿蜓而下,潺潺作响,及富古刹风趣。寺内现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石碑有“栋宇远迈汉唐”的记载。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刻石题名于此,即山上寺也。”据此可知,最晚在唐代已有此寺。关于建寺经过,当地传说,唐朝时南方二僧人来此,从汾河担水建寺,感动了文殊菩萨,菩萨赐水,寺院才得以建成。此即史载的“阗、黎(僧)汲水于汾”的故事,这一传说,可作为寺院建于唐代的佐证。现存建筑重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寺内大钟为明·天顺三年(1459)九月铸造。寺院座北向南,殿台楼阁为砖瓦木石结构。原来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称为“真三院”,前后左右看皆为三院,即三三九院。中三院由南至北依次有文殊殿(阁)黎阁、千佛殿三大建筑。前后院有东西配殿。后院有植于唐代的千年牡丹,牡丹后来被盗掘。东院为僧尼生活区,主要建筑有不砌容洞一一红叶洞和洞顶的藏经楼。西院主要建筑为龙龙王殿,殿前有井名“龙潭”,井水清测甘甜。笔者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此,井水距地面也就一个扁担长度,取水很是方便。

多福寺历史上住持僧由五台山派遣,寺院佛事不断,香火兴旺。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呼延村于此举行“淋羊”祭神盛会,各村的善男信女常来此拜佛祈福。抗日战争爆发后寺院遭劫,主要建筑千佛殿被日机炸毁,众多的殿堂也因年久失修而陆续倒塌。上世纪60年代初,政府拨款对未塌毁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80年代初重建了钟楼,增建了鼓楼。现存旧建筑仅有山门、文殊殿、阁、红叶洞、藏经楼和龙王殿。此外寺院东100米处的悬崖(飞云峰南侧)上有尼姑院傍崖凿洞,石房3间,垒石高达数丈为墙,成一小院原为尼姑居住处,现小院尚存。

dkxvi1qxo6da4l1ewx67.jpg

多福寺夏日气候凉爽。“萧然清凉界也”,“自北魏而下的为栖真之所”,“真无上著提之境”,文人雅土常作登山游或隐居于此。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画家、名医傅山数寺院对面南山松林中的“青羊庵”隐居,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省城居民的休闲、健身之地。

更多与太原作家说太原青峰塔 多福寺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