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碑
有一条重庆人再熟悉不过的路
叫“五四路”
不管你是去时代广场购物
还是去国泰艺术中心看秀
可能都会经过它
但说到“五四路”名字的由来
大多数土生土长的重庆人
也未必清楚它在纪念什么
在它的背后
是一段沉甸甸的令人悲痛的历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五四路街景。
1939年5月3日、4日
日军对重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无差别大轰炸
仅5月4日这一天
死伤人数就达到5000人以上
这是整个重庆大轰炸中
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
国民政府将日军投下第一枚炸弹的道路
命名为——五四路
五四路,原名蹇家桥
五四路,位于渝中区解放碑CBD,是连接临江门到大都会广场的一条支马路。长约300米,一端与戴家巷、临江路相连,另一端接民族路,中间接青年路和来龙巷。1945年以前,叫“蹇家桥”。
上世纪40年代的临江门(今重医附二院片区)。
蹇家桥得名于明代天官蹇义。据史载,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钦点重庆巴县人蹇义为进士。蹇义在明朝足足当了50年的高官,历任大夫、少师、太保兼吏部尚书(天官),人称“蹇天官”。
纵观明史,蹇氏家族并没有什么可以载入史册的政绩,但却在重庆城内留下了不少蹇氏家族的坊表、住宅、庙宇等建筑,如蹇家桥、蹇家巷等。
抗战时期的重庆城。
1938年初,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大批工厂、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等迁入重庆,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也在重庆设立大使馆,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枢、外交中枢和“抗战时期工业的生命线”。
到1939年“五四”大轰炸前夕,重庆市区9.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市民已达到150万人。
重庆城成为人间地狱
曾经的蹇家桥,有着跟现在并无二致的繁华,那时的重庆人满怀羡慕地将这里称为“上半场”,与聚集了普通市民的“下半场”相对应。然而,1939年5月3日、5月4日两天,“上、下半场”都成了人间地狱。
1939年的五一劳动节,重庆举行国民公约宣誓典礼,矢志抗战救国。没想到两天后发生大轰炸惨案。
5月3日,日军出动了36架飞机对重庆人口密度大的下半城进行了轰炸,投弹166枚,并首次使用燃烧弹,当天死亡673人,受伤350人。
5月4日,日军再次出动27架飞机,轰炸重庆上半城的繁华商业中心。飞机数量虽没有第一天多,但这一天的损失更为惨重,由于日军大量使用燃烧弹,轰炸后引起的火灾3天后才完全扑灭,38条街道被炸,都邮街、蹇家桥、柴家巷等10条主要街道尽毁,造成3318人死亡,1913人受伤,是整个重庆大轰炸中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轰炸中的重庆城全景。
仅5月3日、4日两天,重庆上、下半城繁华市区变成瓦砾,在重庆溽暑的夏季中,人们被驱赶到大街上,失去立锥之地,辗转在硝烟与炮火弥漫的血泊中。
大轰炸下的重庆市民。
重庆防空洞,工人坚持工作。
大轰炸并没有让重庆人民屈服于日军的军威之下,反而使重庆各界同仇敌忾。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无法再将空军力量分散到重庆空袭之中,1943年8月23日后,彻底放弃了轰炸。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建蹇家桥,将其与附近的鸡街合并,更名为“五四路”,以为纪念,勿忘国耻。
五四路珍贵遗址众多
名称虽然改变,但这条路众多的名胜古迹及厚重历史并没有因此湮灭。特别是抗战前后,这里作为重庆的繁华路段,建起了多栋欧式风格的建筑。
中英联络处就在五四路原市公安局旧址内,这是一幢三层砖木混合欧式建筑的老房子。这栋建筑经历历史战火依然保存了下来。而它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原重庆教区(川东教区)主教府“蹇家桥真原堂”。
抗战时期的中英联络处(五四路原市公安局内),在“五三、五四大轰炸”中毁损严重,后经修复。
公路对面就是美国传教士马加里于1892年创办的教会宽仁医院,它曾是当时中国最漂亮的医院,也是西南地区第一所西医院,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踪迹。
如今的五四路位于解放碑商圈的核心位置,异常繁华。
本文由【微渝中】编辑发布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上游新闻、文化渝中
责 编:田一柯
编 辑:吕松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