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余珊与嬉子湖

2023-12-17    2244 浏览

01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这是姚鼐笔下的桐城,桐西多山,东南滨湖,嬉子湖纳群山之水过枞川达长江。嬉子湖沿岸在明代以前是大片滩涂湿地,饱受水患之灾,特别是元末战乱,更是人烟稀少。

洪武初年官府安排大批江西和徽州移民迁徙至桐城安居,这些地区在明代以前比桐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他们来桐之后,插草为标,兴修水利,更带来了耕读传家的江右传统文化,几代辛勤劳作之后,嬉子湖一带逐渐成为桐城有名的鱼米之乡和文化之乡,成为桐城文化的发祥地。

关于嬉子湖的名字由来,网上有多人进行了阐述,嬉子湖的陈海晏先生做过详细解释,作为土生土长的嬉子湖人,我认为他的解释最符合事实。嬉子湖原名西河、西湖、喜子湖、喜河等名字,称嬉子湖就是从嬉子湖水产湖泊管理委员会挂牌伊始。陈海晏先生只解释了喜字变成嬉字的由来,那么喜子湖又是怎么来的呢?

地本无名,名由人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以及和同伴的交流,对周围环境的标记就是地名,地名或以地貌地物或以本地历史文化而命名。嬉子湖最初是白兔湖的一部分,因为地处西边所以称西湖,但到了明代嘉靖朝开始有了喜子湖这个名字,这是嬉子湖地名文化特色的转变,而这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大明直臣余珊。

62119od90oig231053z4.jpg

02

余珊生于西乡竹城保,即今天的金神镇。金神在明朝是嬉子湖重要的漕运码头,也是桐城到安庆官道的必经之路。弘治年间余珊考入县学成为廪生,虽然主要研究《诗经》,但他尤精九章算术和理数天文学,通晓孔明太乙之术,康节万物之能。为了找到理想学习环境,他通过考察最终选择了家对面的西湖仙岛,这里远离闹市尘嚣,处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线,并且岛上四周视野开阔,湖面大空气质量好,独特的地形最有利于观察天象、演练兵阵。

特别是今天的我们经过二零零九年日全食的观赏,知道了嬉子湖是全球最佳观测点,世界各地天文专家和游人蜂拥嬉子湖,就更加佩服余珊在明朝就选择嬉子墩观测天象是多么的了不起。于是他就在岛东面盖了几间草房住了下来,没想到他还爱上了这里,把家人都带上了岛,在这里观物乾坤,研习天文地理。

据方学渐《尔训》记载,余珊在草阁内自制了一台浑天仪,引来众多学子上岛观摩,也成为后来桐城学子博学多能的偶像。几年下来余珊成绩突飞猛进,正德三年高中进士,而且天文理数知识达到了国内顶尖,正德十五年礼部员外郎郑善夫上疏正德帝举荐余珊任司天监,因为首辅不允,此事作罢。

余珊因为嬉子湖的钟灵毓秀而成为一代名臣,他也是桐城居住在嬉子湖沿岸的第一位进士,有感于家乡山水的养育之恩,为了区别于杭州西湖,他给家乡西湖取名喜湖,即人人喜爱之湖,他给长子取名喜墩,次子取名少墩,西河第一次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

4qp6p1p216j506u87h5x.jpg

03

嘉靖元年余珊升任江西佥事,同乡齐之鸾因谏言忤触权贵被贬崇德丞,二人应安庆知府胡缵宗之邀参加天柱开堰盛典。齐之鸾因余珊之约先来看望余珊,见面地点就在余珊喜子墩草庐。齐之鸾到达喜子墩后赋诗一首《访余竹城侍御湖上》:

孤墩湖面涨清幽,江上金焦海上洲。

青嶂暮烟浮草阁,绿杨春水击扁舟。

著书岁月渔歌裹,观物乾坤古渡头。

亦欲买舟傍湖畔,平分汀鹭与沙鸥。

意思是坐着小船到了湖心孤岛,在草阁内拜访了余御史,余御史就是在这渔歌相伴的仙岛攻读诗书、观察天象、著述立说,他也希望回归乡里,隐居湖上,看鹭鸶飞翔,沙鸥嬉戏。

齐之鸾是桐城县城太平坊人,是位有才气的学问大家,对家乡历史人文颇有研究,桐城多处名胜他都有诗歌赞颂,但这首诗齐之鸾没有写湖的名字,古诗中湖上一般指杭州西湖或者湖的统称,可见齐之鸾也只知道这是家乡的西河,这时候的齐之鸾还不知道余珊给它取了喜湖这个好听的名字。

6h3x0094b2z8ll35y50k.jpg

送走齐之鸾,余珊又迎来了另一位重要客人的来访,挚友礼部员外郎郑善夫应余珊之邀登门拜访,郑善夫的到来给喜湖名声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郑善夫因为荐余珊任司天监和改造历法未得到朝廷许可,随即致仕赋闲老家。今天故友远道来访,二人意气相投,荡舟湖上,诗酒相和。

郑善夫是外地人,不了解喜湖情况,余珊向郑善夫介绍曰:吾唤此片湖为喜湖,这里水天一色,地域开阔,最适观测天象,吾唤此岛为喜墩,亦唤长子名喜墩,次子名少墩,而吾早号竹城,君子不改初衷,故不号喜湖也,为补缺憾,呼长孙名爱湖!郑善夫观喜湖烟波浩渺,犹如海上蓬莱,频频点头曰:“喜湖真桐之西湖也,余公爱家乡山水至深至极,无人能及也!”郑善夫赠诗余珊一首《余侍御珊喜湖》:

柱史湖边宅,柴扉开皖峰。

晴天廻鹳鹤,暮水逈鱼龙。

芰服身偏稳,渔竿意可慵。

眼中秋浩荡,为尔咏芙蓉。

这首诗题目和齐之鸾诗题目意思一样,都是在嬉子墩会面余珊,但郑善夫写到了湖名字喜湖,这是史上最早一首以喜湖之名写嬉子湖的诗,嬉子湖也第一次以喜湖之名载入经传。郑善夫是一位大文学家,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被文学家曹学佺收录在《石仓历代诗选》,郑善夫文集也收录此诗,成为明诗经典之作,流传甚广。随着这首诗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桐城有一名湖叫喜湖,喜湖有一名臣叫余珊。

06t435i0q9bdh8ql0565.jpg

04

嘉靖八年余珊病逝于四川按察使任上,嘉靖帝谕赐祭葬,崇祀乡贤馆,尊其遗嘱归葬喜子墩草庐旁,建有四门望柱一座,设石仲翁、石马等石像生,每年春秋二祭,朝廷必有大批相关人员和士子前来拜祭。

嘉靖帝还命地方官府在竹城保官道为余珊立廉宪坊牌坊,表彰其历史功勋,供后人瞻仰。竹城保官道是桐城到金神漕运码头必经之路,也是桐城经练潭到安庆府的陆路必经之路,许多人观坊思人,慕名前往喜子墩拜祭余珊。嬉子湖周边乡民更是相信余珊乃星宿下凡,逢年过节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喜湖之名喜墩之号自此深入人心,余珊去世后一百多年,康熙版桐城县志第一次把喜子湖的名字写入了县志,一直传承至今。

过去的嬉子墩湖水稍退,行人可以步行上去的,随着建国后枞阳闸的建成蓄水,六七十年代嬉子墩周边的煤被挖空,使嬉子湖与陆地分离,以及建国后的历史原因,祭拜余珊和观赏嬉子墩美景的人越来越少,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就更少了。

qnw9e4yu8i16mgjdi0p4.jpg

余珊没想到的是被他赐名的喜湖四百多年后变成了嬉子湖,字虽变了,但音还是没变,意思还是没变,还是那个人人喜爱的喜湖,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先贤对桐城历史文化的贡献。今天随着旅游的开发,罗湖大桥和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嬉子湖景区名声越来越响,岛上的余珊墓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余珊也因给喜湖命名被人们铭记,就像说到龙眠山就想到李公麟,六尺巷就想到张英一样,说到嬉子湖就会想到余珊。

余珊一生都和喜子湖连在一起,他生这里,长在这里,长眠在这里,永远和家乡山水一起生生不息,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d7gl044b7x1d1w3u79k8.jpg

更多与余珊与嬉子湖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