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的桐城嬉子湖畔边,红花草连片盛开,绿草红花,灿若云霞。再过一个多月,随着插秧季的到来,这些红花草就要翻耕入地,变成绿肥。红花草,又名紫云英,曾被作为绿肥普遍种植,是农民最熟悉的“肥田宝”。后来随着化肥的广泛使用,红花草面积锐减。不过近几年,已逐渐被冷落的红花草又重新盛行了起来。
在肥西县牛角大圩,也是红花草的种植试验区。 4月23日,不少来游玩的市民在姹紫嫣红的红花草田里踏青、拍照,那一层细碎的花朵配上一地绿叶,紫色、白色、绿色相间,美不胜收。
“三十年前,红花草在水稻产区种植的可多了。后来慢慢的都不种,但是现在都讲究生态环境,慢慢的又有了。”当地村民回忆说。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院王允青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红花草在安徽省年种植面积曾高达1500万亩。但之后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化肥广泛使用,红花草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如今,随着土地产出降低倒逼和生态意识的提升,红草花再次引起农民的重视。从2007年安徽省在桐城建立第一个红花草种植试验区开始,当前该省红花草试验区数量已有四五个,均分布在沿江地区,总面积约200万亩。
农谚云:“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究竟红花草有多神奇?
“不少农户反应,种地时即使加大化肥使用量,产量也不见增长,这就是化肥使用过多后、土壤肥力降低的表现。而种红花草就是用来改良土壤的,它通过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氮,通过根瘤菌把氮素固定在土壤里。”王允青介绍,每年9月,红花草与水稻套种。来年4月而下旬,红花草盛花期后,即被翻耕入地。农户随后灌水沤田,7—10天后栽秧。
据了解,在安徽省种植一亩红花草,一般鲜草产量可达3000—4000斤,其中含有10%的有机质,相当于为土壤里面提供200公斤的有机质,同时每百公斤鲜草又可为土壤提供0.5公斤左右氮素。经测算,种植红花草后,化肥施用量能减少30%,种后两至三年土壤肥力便能显著提升。
红花草具有肥田和观赏价值。其花期长达30—40天,连片绽放时,美不胜收。另外,红花草蜂蜜是一种高档蜂蜜,营养价值也非常高。“说是紫云英蜂蜜大家可能就熟悉了,每亩红花草可产蜂蜜10—20斤。”王允青说。
王允青说,红花草是个“宝”,可是目前在推广方面仍有不少阻力。一是农业生产对化肥依赖性太强,忽视了红花草的生态效益;二是红花草品种混杂退化,鲜草产量下降。另外,安徽省也暂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据安徽省土肥总站副总农艺师钱国平介绍,红花草的生态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不高。一般来说,一般鲜草产量可达3000—4000斤,也就相当于10—15公斤尿素。近年来,安徽省土肥总站一直在大力推广红花草种植,今年有9个县试点,推广面积总计20万亩。
王允青认为,推广,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加大对红花草等绿肥种植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对冬闲田种植给予一定补贴,在种子、技术指导方面做好服务;二是市场引路,依托合作社、企业打造成片红花草种植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
更多与桐城嬉子湖畔边红花草连片盛开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