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览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观众形成评量可以帮助博物馆了解现有的陈列展览是否能将其所希望表达的展品价值准确的传达给观众。
海战博物馆于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曾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最佳形式设计奖”。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15年,海战博物馆启动海战陈列改造提升计划,对原有陈列进行观众研究,以了解观众对海战陈列的认知和情感信息,从而对新的陈列提出建议,从观众的角度来评量展览的有效性。
观众形成评量的重要性
霍恩(Donald Horne)曾提出过一个挑战性的观点:“不论受过良好教育与否,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追求名词意义的博物馆,而应当追求我们大家的博物馆。因此,需要所有的人都能‘读’懂博物馆。”
“人”的因素是衡量一个博物馆能否实现将藏品的意义和价值传达给观众这一最终目标的最基本的标准。一个好的博物馆要富有想象力地对观众和潜在观众的需求作出响应,博物馆必须将自己融入公众的感受之中,否则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便不会产生交流。想让观众爱上博物馆,首先就必须贴近观众,充分了解观众,并且充分重视观众,这也是馆方做观众形成评量调查的初衷。
提升展览质量
陈列展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观众。博物馆习惯上认为,陈列展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陈列设计者对内容的挖掘和形式的把握,取决于陈列管理、制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对陈列计划的编写、形式设计的创意、组织施工上的控制及陈列开放后的讲解服务等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忽视了对陈列展览的最终服务对象——对观众的充分关注;反过来,举办陈列展览时对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工作的不够重视又影响了陈列展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博物馆也有留言簿或以交谈的方式了解观众的反映,但可以说,一直以来做这些工作都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有效的科学性。2015年海战博物馆开始尝试用观众形成评量这种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是否能将馆方所希望表达的展品价值准确的传达给观众。
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观众形成评量可以为策展人和设计师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观众形成评量可以帮助馆方从观众的角度去理解展览,同时又能够提醒设计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因为设计师的视野是鸟瞰,而观众是进入式的,因此就造成了两种理念的冲突。
比如1998年对外开放的海战博物馆,设计师是站在二楼的视角,而观众是从一楼穿入参观。而展览往往需要呈现的是:空间中流动的观众。这也是馆方这次更新陈列所需要的注意的问题。
了解观众认知及情感
观众形成评量是了解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及情感的快速通道。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获得观众对现有展览及文物的认知与情感,了解观众需求的同时馆方可以随时对新的陈列大纲进行改善,从而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更新陈列。
这次调查想了解的问题包括:谁到博物馆来?与谁一起来?为什么来?花多长时间?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对陈列展览有何想法?在参观中需要哪些设施?等等。调查会与分析和研究相结合。
观众形成评量的依据
为增强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严谨性,馆方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及不同的调查方法。
测量指标:注意力模型的三力
按照美国博物馆协会展览“形成评量”的程序和方法,以注意力模式(Attentionmodel)的三力(吸引力Attractingpower、驻足力Holdingpower、知性力Intelligencepower)作为评量指标。
无干扰式的调查
当观众发现被人观察时,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从而无法真正了解观众本能或下意识的行为,因此,观众调查中要尽力不干扰到观众。
非结构式
在访谈过程中,访谈人自身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观众,误导或引导观众朝着访谈者想要的方向进行,为了了解观众自身对博物馆展览的认知或情感,因此采用无倾向的方式,即非结构式的方式。这需要访谈者具备高度的技巧,引导观众说出他们自身的想法。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是通过对行为与对话的详细描述,来获得信息。
参与式的观察
强调了人类学调查的方法,以模拟观众参观的方式来了解观众的行为。参与观察最能获得观众的即时经验。这些定性、详尽的描述,都可以转为文字叙述数据,从这些由原地当场的语言转来的文字数据,经过分析、分类、译码、形式化、产生理论。
具体实施方法及目标
分组
参与调查人员分为6组,每组至少包括三人,分别负责计时、跟踪观众行为,及记录观众谈话。整理资料后再进行分析评议。
目标
此次观众质性研究调查,海战博物馆的馆员需要掌握非干扰式的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的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目标,是客观呈现观众的信息,并用可以计量的指标来测度观众的信息。因此,需要放空自己,这样才能客观呈现观众的声音而不是调查人员或者馆方的声音。
认清旧展问题 新展亮点多多
此次观众评量让海战博物馆充分了解了观众的需求,同时也认清旧展的问题,馆方将观众的声音融入到策展团队中,使更陈目标更清晰,让新展达到更好的展陈效果。
从旧展的请勿触摸到新展的邀请观众触摸文物,新展览触摸大炮和炮弹做为展览的文物触摸区,不仅体现了展览的温度,更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让观众与文物零距离接触,感受文物的质感与温度。
“小小望远镜”的设置,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观众通过小望远镜看到历史场景,从旧展的静态精品展示,到新展的参与式展览,观众获得了更好的参观体验,增添展览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作为在展厅里搭建的新的知识平台,Ipad屏里的“知识加油站”设置不仅是作为展柜和展板内容的延展和深入,同时也弥补了展柜及展板静态展示的不足,有趣的图文和视频让观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对展览印象深刻。
小朋友对Ipad屏里的动态图片与视频异常感兴趣,妈妈拉了几次都不肯离开。
新展非常注重观众体验,展厅之间的体感游戏区,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鼓励观众动手参与,激发互动体验的乐趣。
外投球的设置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除了新颖的设计外形,所播放的内容也与展览相辅相成,既是前一部分展览内容的总结与延伸,又是后一部分展览的开始。
新展开启古今对照和中西方对比的陈列手法让观众一目了然,呈现了中西方的差异,客观的审视战前形式。让观众体会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紧扣展览主题,揭示落后就要挨打的事。
新展采用多媒体、幻影成像,声光合成等现代展示技术与图版、塑形、沙盘等传统展示手法相结合,全方位展示文物,讲诉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真相。作为辅助文物陈列的多媒体手段,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说话的愿望。在航海仪器展柜前,观众正通过观看两边屏幕了解航海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强调倾覆与顶力,痛定思痛,启发当下思考。
尾厅,缅怀、反省、珍爱和平。纪念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更加珍爱今天的和平。珍爱和平诠释了整个展览的主题。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做一个对观众内在需求有回应的博物馆,使博物馆能够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如今,海战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其用了十年的光阴与心血,倾心、倾情、倾力为大家锻造的新展览——《鸦片战争》,期待大家的到来!
作者:王祎 鸦片战争博物馆
原标题:《观众形成评量——做观众喜欢的展览》
编辑:大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