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将军庙街位于泉城路以北,高都司巷以东,鞭指巷以西,街因庙得名。文革中因有“四旧”之嫌,被红卫兵易名“云彩街”。1980年又恢复“将军庙街”名。
刘猛将军是中国民间最有名的驱蝗正神,明清时期各地普遍立庙供奉。民间以为刘猛将军“赋有神力,可以驱除蝗虫,便在一些比较现实的地方建立刘猛将军庙,想用武力来镇压蝗虫。”清政府曽下达过两次建庙敕令,即雍正年间、道光年间各一次。
将军庙街西头 (照片拍摄:沙漠夜横笛)
关于刘猛将军,老济南们还有一个传说:将军庙供奉的清代将军刘猛,是个济南人,少年时便习书练武。雍正年间,他曾带兵东征西讨,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功绩显赫。他的夫人是一位绝代佳人,忠贞而贤惠。雍正贪色,设计将刘夫人召进宫内,图谋不轨,被刘夫人拒绝。次日,刘猛接到陪皇帝狩猎的御旨,欣然随雍正去西山猎区。谁知,耿直豪放的刘猛却中了奸计,连人带马从山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身在宫内的刘夫人得知夫君身亡,便对着大红立柱撞去,被太监拉住。雍正气急败坏,以如寻死就杀刘家九族相挟,逼她就范。无奈,刘夫人只好假意顺从,条件是皇上得为刘猛在家乡建座庙,以表彰他忠君爱国之心,于是雍正只好下令建了此庙。
其实,这只是个故事。将军庙的真实来历是什么呢。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很多,特别是大旱之年常会暴发蝗灾。蝗虫过处,遮天蔽日,庄稼、树叶均被嚼食一光,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记得我小时候,还有首儿歌这样唱道:“是谁破坏了庄稼?蚂蚱!为什么不逮住它?蹦跶。”古人迷信,只好祈求虫王爷开恩,于是全国各地大修庙宇,供奉八蜡(读作:zhà)神。
将军庙旧址所在,现已经成为民居大杂院 (照片拍摄:沙漠夜横笛)
据《礼记》载:“八蜡,以祀四方。”“蜡”是老老年间皇帝在年终的祭祀活动,共有八种,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其中第八“蜡”,就是祭祀蝗虫。后来,民间把祭蝗的庙称为“八蜡庙”。而“八蜡”又恰与“蚂蚱”谐音,所以我国北方民间均将“八蜡庙”念作“八蚱庙”。明代曹应奎在济南长清《重修八蜡庙碑记》中就记载:“俗呼蝗为‘麻扎’,以八蜡为‘麻扎’,竟为祠而祀者。”(见民国《长清县志》卷九)济南至今有句土语叫“唱了八蚱庙了”,意思是“厮打起来”,这里的“八蚱庙”,说的是武打戏《八蚱庙》,一名《招贤镇》,又名《拿费德功》,所以能“唱”。
济南的“八蜡庙”原来就在老城里,雍正二年接旨后把它改建为祭祀灭蝗英雄刘猛将军的“将军庙”。雍正初年(1723年),山东及整个华北地区又一次遭受蝗灾。山东巡抚陈世倌于雍正二年五月初六到达济南的第二天,便给皇帝上奏折,报告了山东蝗灾的分布情况和治理举措,他说:“东昌府一带蝗蝻,臣遣官查勘,据称清平、博平、茬平并高唐州并已捕尽,其余各州县尚未覆到……至泰安州一带,臣昨赴济南时,绕至开山庙等处一看,飞蝗尚未尽绝,各员现在扑捕,如汤泡火烧掘壕诸法皆一一行过。实因泰安一带俱在山麓,去年蝗灾发生甚迟,后俱聚于山上,蚕食草叶,因为遗种在山,扑灭较平地稍难,故德州、禹城、齐河在平地者,并已捕尽。而山麓之州县,实未尽绝,然各员畏催参处,亦皆实力捕扑,如长清令毛钧自四月十日出外扑捕,迄今五旬,尚未回府。给赏之钱费至一二千串,现又以米易蝗。此在大道之旁,耳目共见,将来果若成灾,自应照例参勃,但其中似应稍为分别。”(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到了雍正二年七月,蝗灾基本上消除。这时,直隶巡抚李维钧却给雍正写了一封献媚的奏折。奏折中他提到,康熙五十七年时天津一带蝗灾严重,他当时因任守道而亲往督捕,结果束手无策。后来,“因思南方有刘猛将军相传为捕蝗之神,臣虔叩默祝,仗神之灵或使蝗尽入于海,或使之伏而不飞,或使之暗灭,有一感应,许于各府立庙岁祀”。结果蝗虫皆伏于原处不动,遂得大力扑捕,收效甚大。接着他大吹特吹修建刘猛将军庙的威力,他声称在雍正二年,由于他的辖区建了刘猛将军庙,不但农业区的蝗蝻被灭顺利,就连宁晋泊洼地的芦苇地带,飞蝗也“皆挂死芦苇枝叶之上,一如五十七年天津等处之自灭……官民称奇,莫不仰颂我皇上盛德大业,洪福齐天,故感召神明效灵微异,自后无蝗蝻之患矣”。(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李维钧雍正二年七月十六日折)
没料到,李维钧的奏折却很符合雍正的心态,雍正对其奏折的评价是:“此奏甚好。”遂命令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蝗灾多发区的督抚皆兴建刘猛将军庙。雍正十一年,雍正仍念念不忘此事,在他给山东巡抚岳濬的上谕中说:“从前北直、山东等省常有蝗蝻之患,自雍正贰叁年间,朕降旨建立刘猛将军庙,以后而蝗蝻遂不为灾。此近事之显然可见者,今年江南、山东接壤之州县有数处村庄蝻子萌动,旋即扑灭,不知此数州县从前曾建刘猛将军庙宇否?若未曾建,当一体举行。”岳濬随后向皇上汇报:“东省各属于雍正贰叁年间遵旨修建刘猛将军庙宇,有特设专祠者,有附祀于八蜡神祠者,先后申报,未能划一。”(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山东巡抚岳濬雍正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奏折)
济南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将原来的八蜡庙改成了刘猛将军庙。
那么,刘猛将军是何人呢?
翻检典籍,可以发现,在济南地区,这位“刘将军”竟有四说。一是济南民间传说中的“刘猛”将军,二是南宋刘宰,三是宋将刘锜,四是元末猛将刘承忠。
先说刘宰。刘宰,字平国,金坛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曾官至浙东司干官,告归隐居三十年,卒谥文清。刘宰之说在济南地区较为普遍。以在济南大明湖畔写《秋柳》诗而闻名天下的王世禛就在《居易录》中说,“旧说江以南无蝗蝻,近时始有之。俗祀刘漫堂宰为蝗神,刘为金坛人,有专祠,往祀之,则蝗不为灾。俗呼‘莽将’,殊为不经。按,赵枢密蔡作《漫堂集序》,称其学术本伊洛,文艺过汉唐,不知何其矫诬如此。”乾隆《山东通志》也从王世禛说。但刘宰原本是一个“学术本伊洛,文艺过汉唐”的文士,而且“本传不载捕蝗事,且尉江宁时,息巫风,禁妖术,居乡白于有司,毁淫祠八十四所”(见清姚福钧《铸鼎余闻》)。一个不信妖术的文人被罩上“驱蝗保穑”猛将军的光环,附会的成分无疑更大些。
再说刘锜。刘锜为抗金名将,曾有“猛将军”之称。据清姚福钧《铸鼎余闻》卷三记载:“刘猛将军即宋将刘锜,旧祀于宋,以北直、山东诸省常有蝗蝻之患,祷于将军,则不为灾。”另乾隆《济阳县志》也有记载,其卷五引《怡庵杂录》所载宋景定四年(1263年)敕:“迩年以来,飞蝗犯禁,渐食嘉禾……民不能祛,吏不能捕,赖尔神力,扫荡无余。上感其恩,下怀其惠……刘锜,今特敕封为天曹猛将之神。”刘锜的形象与刘猛将军比较接近,结合记载来看,刘锜可能是刘猛将军信仰的最初原型。
再一说为刘承忠。刘承忠“吴川人,元末授指挥,弱冠临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窜,适江淮千里飞蝗遍野,将军挥剑追逐,须臾蝗飞境外。后因鼎革,自沉于河,有司奏请授‘猛将军’之号”(见嘉庆《莒州志》卷四。山东各县志及《畿辅通志》也有刘承忠“有猛将之号,江淮蝗旱,督兵捕蝗,尽死。后因元亡,自沉于河”的类似记载)。刘猛将军是刘承忠的说法出现最晚,但在山东方志记载中却最有势力,“山左之祀刘猛将军久也”,“自明以来庙貌皆少年,《通礼》不误也。”(见民国《长清县志》载清李绍富《重修刘将军庙记》)各地将军庙里的刘将军塑像为一少年形象,与其“弱冠临戎”也是一致的。济南将军庙所祀刘猛将军为刘承忠,最重要的原因还与刘承忠载入清代祀典不无关系。顺便一提,济南旧俗以正月十三日为刘猛将军诞辰日,当日除官府致祭外,民间还举行热闹的迎神赛会。
其实,祭祀刘将军以灭蝗,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和唯神论的践行而已。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蝗背有孔,神常贯之以绳,不使妄为害”(见《续修历城县志》)的欺世谎言。要说历史上的治蝗英雄,唐代宰相姚崇应算一个。开元三年(715年)六月,山东、河南等地大蝗,姚崇差御史下诸道,采用扑打、焚烧、土埋等办法灭蝗,结果“是岁田收有获,人不甚饥”。次年,山东蝗灾再起,百姓皆烧香礼拜,眼看食苗却手不敢捕。姚崇上奏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除尽。”唐玄宗质疑说:“蝗乃天灾,应是德政不修所致,你若捕杀,岂不背道而驰吗?”姚崇反驳道:“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大事,请陛下准奏。”唐玄宗终被说服,姚崇急派御史分道督促,指挥百姓焚埋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大获丰收。姚崇虽未当上驱蝗神,但其灭蝗功绩却载入史册,为后人传颂。
实际上,济南在修建将军庙后,官民也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俗信。实践中,人们仍然采用扑打、火烧等法灭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济南地区又起蝗灾。在山东巡抚阿尔泰的指挥下,济南人民“一面扑打,一面张网兜捕,惮无漏逸。又于隙地刨沟,夜间燃火,蚂蚱见火奔趋,群集沟内,加草焚烧,用土埋压。并于黎明露重之时,上紧扑捕”,结果很快平息了蝗灾。阿尔泰还非常重视蝗虫复发的预防工作,“恐遗孽复萌为患,严饬地方官于蚂蚱生发处所逐一搜挖,其碱场荒地并令翻犁以除遗孽,不致续有生发。”(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十八辑·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初九日山东巡抚阿尔泰奏折)
济南将军庙街称“一街四庙”:将军庙、府城隍庙、慈云观、天主堂。
当年街北紧挨将军庙的慈云观也已然被民房取代,所幸道光年间重建的慈云观门楼尚完整立于路边。
将军庙街慈云观 (照片拍摄:沙漠夜横笛)
慈云观以西是保存完好的天主堂,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与周边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有意思的是,正门外八字照壁却雕着中国传统图案。
将军庙街天主堂 (照片拍摄:陈润润)
为了与将军庙街西首的天主教堂分庭抗礼,早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即天主教堂建成的第八年,百姓即在天主教堂四角各建一关帝庙,借乡土神关公的威势与洋教堂抗衡。
从两熨斗隅街南口往东路南有老城区小有名气的三合恒银号。该银号自清末开办,一直营业到1948年济南解放。三合恒银号斜对过有一门头不大的煎包铺,门口摆着炉灶和平底锅,每当热气腾腾的煎包出锅,常令囊中羞涩的顽童们馋涎欲滴。
由煎包铺往东依次是初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复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慈云观、在将军庙遗址建成的警察署(老街坊俗称“局子”)。
再往东就是赫赫有名的城隍庙。同治九年(1870年)济南知府龚易图决定将南门外老君堂的城隍(守护城池的土地神)请到将军庙街来震慑洋教。为了建成城隍庙,被百姓誉为“陈善人”的长清知县陈恩寿捐出鞭指巷府第的后花园。在寺庙建成请来城隍爷就位的当天,山东巡抚丁宝桢率各级官员祝贺,庙方将丁宝桢手书的“明远坚是”匾额高悬于大殿上方。府城隍庙南北长九十米,东西宽二十五米,占地约四亩。其宗旨是宣扬道教的惩恶扬善、化灾救劫、普度众生的伦理道德思想。
府城隍庙在济南解放后坍塌。今在其遗址还可见一只雕刻模糊的守门石狮及改为民房的过厅、后殿等。将军庙街作为中西方宗教文化碰撞的见证者,将长久地留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
更多与街巷丨济南老街巷之将军庙街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