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对普洱茶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清代是普洱茶走向鼎盛达到“名重天下”的时期。翻阅清代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关于普洱茶的记载几乎都是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六大古山即今西双版纳澜沧江东岸的勐腊县以及景洪市境内的倚邦、易武、莽枝、革登、攸乐。为什么清代的史书总是是说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呢?普洱茶和六大茶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西双版纳即车里宣慰司以及清雍正年间那场震撼南疆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运动——改土归流。
车里宣慰司
车里宣慰司是一百多年前西双版纳的称呼,包括今西双版纳全境加上普洱市的思茅、六顺、整董以及老挝的勐乌、乌德等地1729年以前都属于车里宣慰司的管辖范围。车里宣慰司的前身为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是元朝中央朝廷与1293年在云南南部边疆设立的一个土官自治地方政权。无论是元代的的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还是明代的车里宣慰司其管辖范围都要远大于今西双版纳。
1729年之前车里宣慰司有十二个版纳,包括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而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从明洪武十七年至1950年止一直称为车里宣慰司。到了1729年改土归流之后将车里宣慰司辖区内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划归为普洱府。所以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有承接、并存的历史渊源,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都与普洱茶有割不断的关系。
研究、考证普洱茶历史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都要关注,改土归流是这两个政权发生改变、出现承接并存的起因和缘由,而六大古山之所以被史籍反复记载与改土归流有很大关系。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场最大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行动,长达数十年。简单的说,改土归流就是封建中央要剥削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士官们的各种权利,派中央朝廷委任的各位流官(主要是满人、汉人、蒙古人)来管理各位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权体制,改各地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为府、州、县、厅。而改土归流的提出者实施者是鄂尔泰。
鄂尔敏上任云贵总督时,由于贵州苗族和云南乌蒙,东川等地的少数民族抗清活动频繁,变向雍正皇帝提议改土归流,并得到雍正皇帝的大力支持,在他上任的两年内便将贵州苗族地区及云、贵、川交界地区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全部改流。再想扩大改土归流的范围时,反抗的少数民族在起义失败后退到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六大茶山藏了起来。起初由于车里宣慰民族团结且一直处于归依顺服的态度,鄂尔敏正想着以何种理由对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时,住在莽枝山的麻布朋因气愤妻子与汉商通奸便将其杀害,此事本属于合法事件,却被汉商反咬,诬告麻布朋杀人。鄂尔敏听到消息后立即下令清军进山抓捕麻布朋。至此清政府对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的大幕正式拉开。
(普洱府)
因麻布朋引起的六大茶山战争结束后,鄂尔敏成立了普洱府将原来归属于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澜沧江以东的普腾、勐腊、思茅、勐捧、勐乌、整董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直管,并在攸乐设立同知,建攸乐城。但是由于其管理方式出现问题,致使六大茶山战事不断,直到1735年,滇南少数民族的起义完全平息,同年云南茶法正式颁布,普洱府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做了调整,即:三庭一县一厅(思茅厅(包括六大茶山)、威远厅、他朗厅、宁洱县、车里宣慰司)。
虽说改土归流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大民族主义的指导思想,使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更加穷苦不堪,但是它成立了普洱府,是普洱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普洱茶从由车里宣慰司到普洱府的转变,让茶叶买卖由土司垄断茶商放贷转为持“茶引”购茶,进贡茶则由既贡缅甸王又贡天朝皇帝转化为只贡天朝皇帝,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加工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而茶法的颁布也保证了普洱茶的规范管理、计量统一、纳税准确、运销通畅。简单的说普洱府改变了普洱茶、提升了普洱茶。
在鄂尔泰进行改土归流时,虽说车里宣慰司管辖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抗和起义,但是并不能否认车里宣慰司的首领们在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安危时牺牲地区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更多与古六大茶山历史渊源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