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重庆旅游攻略重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2024-07-21    324 浏览

像配料独到、菜品多样的重庆火锅一般,重庆这座城市,以独特而丰富的气质,立于西南山川。它依山而建,被人们称为“山城”、“雾都”,据说一年之中有100多天是见不到太阳的,比世界著名雾都伦敦的雾天还要多。它的建筑独特,被人们称为3D城市、魔幻城市。它的交通特殊,立体、道路窄、坡多、很多单行道,特别考验司机的驾驶技术和路况的熟悉程度。在这里,除了地图,人,是不分方向的。这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洪崖洞的千年底蕴与解放碑的摩登现代,川美的文艺清新与步道的市井烟火,还有磁器口的悠然闲适与朝天门的热闹繁忙,各放异彩又交相辉映,一点也不突兀违和。

李子坝

轻轨穿楼,魔幻城市里的神奇交通

轻轨在高楼大厦间穿行,身在其中可能会觉得跟地铁无异,但偶尔扭头或者对面的窗户没有遮挡的时候,车厢里突然亮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是在空中行驶的。身处其中,有一种时空旅行的感觉,没有什么比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穿行更令人感到愉悦的了,这是有别于乘坐火车、地铁和巴士的体验的。

李子坝那里的单轨列车穿楼而过便被他们说成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真的就有游客建议,应把那列轨道列车搞成子弹的造型,让它去洞穿重庆湿漉漉的灰蓝天空。所以,李子坝轻轨站每天吸引了不少人在下面拿起手机45度仰望上方拍摄,大家还纷纷玩起了错位拍视频,例如:张大嘴巴“吃掉”飞驰的列车,打开袖口、打开背包,将列车装入其中,争相把视频发布。官方为此还设立了一个观景台。

看到这个公共卫生间,我就知道,李子坝站大概是要将宠粉进行到底了~

走出李子坝站,若是还想感受重庆的山城魅力,不妨前往离站点不远的李子坝防空洞以及三层马路。防空洞作为重庆历史重要的“见证者”,其实有不少人都为之好奇。入口处,长长的防空洞通道里,挂满了多种颜色的灯笼,还设置有打卡拍照的涂鸦墙、秋千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眼中可能只有一座加油站:毫无设计感的顶棚,几台看起来都一样的加油机,千篇一律的布局……事实上,美的加油站,各有各的美。

8D城市重庆总是会给我们惊喜,比如这座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桂花园加油站。沿着下图建筑往右上走,或者李子坝轻轨出来右拐,走不远就可以看到这个十分有特色的加油站。

桂花园单向通行,出入口分别位于防空洞两端。虽然面积不大,但它早已成为网红地。原因无外乎这几点:防空洞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历史爱好者慕名而来;人们猎奇心理使然,汽车“穿洞”被认为“很重庆”;洞里凉爽,这里也是山城司机夏日加油的避暑地~

洪崖洞

重庆版的千与千寻

洪崖洞应该是大家来到重庆后,夜里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整个洪崖洞灯火通明之时,也是它最热闹的时刻,无数游人来着打卡,边吃边拍的景象也是司空见惯。作为重庆又一大热门的摄影圣地,我更推荐你离它远点,因为恰到好处的距离,正好能将它的美全部窥探透彻。

说到洪崖洞最早得追溯到明初,戴鼎筑重庆城时,当时一共建了十七道门,分九开八闭,而洪崖门是闭门。

虽说是门但其实比较像城楼,因为当时根本没有门可以进出,纯粹用于防御工事之用。明未曾在城墙上架了两座大炮,据说是用来抵御张献忠之用。当时临江门和千厮门之间是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在洪崖门下面靠右的悬崖下有个洞,就是洪崖洞,当时张献忠就从这个洞攻入重庆城。

八年抗战时重庆人口爆增,因洪崖洞里可以摭风避雨,就成了叫花儿丐帮的地方,到了40年代悬崖上才有了小路沟通城内外。当时洪崖洞下是码头且相当热闹,洪崖洞两侧的悬崖下便开始建起一排排吊脚楼。因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似摇似晃,构成重庆城特有的风景。

白天的洪崖洞我们欣赏的是重庆江边的吊脚楼建筑,以及周边的石雕、木刻品,甚至是远近、真假分不清的小故事,当然还有自由心证的传说和引喻。

重庆的夜景素有“小香港”之称,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地势起伏。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独特,由此形成奇丽夜景。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汉,极为瑰丽~

有人说,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澡楼就是以洪崖洞为蓝图,但若然以时间来推算,也许以重庆江边吊脚楼为蓝图这个说法会更贴切一点。但不管宫崎骏是不是真有参考吊脚楼,我都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有宫崎骏动画的味道,尤其是晚上的夜景,简直美得一塌糊涂~

龙门浩

青石梯,青砖墙,天青色里青衣裳

龙门浩老街位于南滨路中段,面对长江、背靠南山,将渝中胜景尽收眼底。老街依山而建,上下落差近50米,山城特色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青砖黛瓦、青石甬道,远远望去,每栋建筑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格调和品位。

“浩”,自然亲水,老街自然亲山。从下而上唯有顺着陡峭的石梯坎气喘吁吁地爬啊爬。当然也可以坐电梯但就无法品味什么叫重庆了——那个给你艰辛又给你酣畅的重庆,那个叫痛快的重庆。爬到半山腰,仿佛一切豁然开朗,路旁有不少参天的古树,如果从高处俯瞰,会发现整条老街都掩隐在这浓密的绿荫之下。这些百年前种下的老树与老树之间,间或穿插着些许房屋,它们是意大利使馆旧址、美国大使馆武馆处旧址、重庆海关别墅旧址……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垂直高度达40米的山坡之上,构建成了“万国建筑博览园”。

这些曾经爬满青藤的“垂垂老者”,在近几年龙门浩老街的打造中,返老还童了,继续不带偏见、公正客观地叙述着自己的身世。我们真的不要小觑这些用石头、砖瓦、木头建起来的房子。别以为它们没有体温,更没有如簧的巧舌,就任人摆布。殊不知,只要它们仍伫立于那里,就是真实的历史在娓娓道来,容不得虚构和演义。

正因为如此,龙门浩老街的修复打造者们慎之又慎,整体采用了倚山就势、退台式的建筑风格,蕴含一种对这方水土的尊重、珍爱、包容、执着、退让、求和与留异,让它很山城、很重庆,并聘请了一流的文物修复工匠,用各地收集起来的160万块老建筑旧砖、40万片旧瓦、3万吨条石。修旧如旧,“为重庆打造了一条能贮藏这座城市历史、人文、事件、民俗、传说综合性博物馆式的街区”更让我庆幸的是,工匠们没有去惊扰这里的大树,这些树的根还是缠绕着一百多年前的旧时光。

这精心拼凑的一砖一瓦,还是努力在维持着老建筑原有的样子,就像墙下面那蜿蜒着沿各种缝隙穿行的黄葛树的根,固守着,支撑着,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和大多数景区比起来,这里还真挺安静,毫不拥挤。再往上攀登,便至老街的“峰顶”。这里,是重庆最美的城市阳台,远景是整个渝中区半岛的宛如游龙,近景是东水门大桥的翩若飞鸿。

大多数古镇都只有中式建筑,而龙门浩却有不少西式元素,只因这里曾是个码头,当年汇聚了不少外国使馆。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纷纷在此设点,也留下了这些西方人来过的痕迹。

然而,与龙门浩老街最勾肩搭背的接触方式是找一个地方真正坐下来,喝点吃点,辟如就坐在这里~

东水门大桥下,不时有轨道交通列车呼啸而过;传统与现代,就这样激烈而又融洽地碰撞在了一起。

不同于大多数古镇一条街千篇一律的商铺,这里更多的不是售卖那种纪念物件,而是餐饮美食。有吃有喝的,依山临江看风景,不可谓不惬意。

龙门浩有个“福门”,就在老街中央,门楼右边厚重的城墙上镂刻着一个大大的康熙御笔的福字。走过福门,顺顺利利

寻一家餐厅,坐在露台,抬头便能看远处的长江索道从江面上缓缓滑过。一条索道、一座大桥,连通两岸;一岸是繁华热闹的渝中半岛,一岸是静谧柔和的南岸老城。不用精致装扮,也无需刻意经营,自有时光点缀其中。

磁器口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

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距离繁华的主城区仅有3公里。主城到古镇的交通相当方便,或许是因为重庆近几年发展太快,出了站台,我们丝毫没有觉察到已进入城郊,仿佛仍在繁华的市中心。沿磁童路往前走百来米,左转穿过人行横道,便可见古镇入口处之牌坊。可能受磁童路街道宽阔建筑高大的视觉影响,与古镇建筑颇为协调的牌坊则显得小巧。倒是牌坊上的对联,更是引人入胜,“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不仅字写得龙飞风舞,且形象生动地记录古镇千百年来的繁荣景象。

步入镌刻着“磁器口”三个大字的高大石牌坊以后,便是一条铺着青石板、狭窄而悠长的石板路。人在路上走,偶尔会听到清脆的“咔咔”脚踏石板声。石板路两旁一幢幢二、三层小楼拥挤在一起,彼此紧密相连,独具特色。小门脸、木门窗,小青瓦的屋顶,木结构的廊檐,古色古香,尽展渝派建筑风格。石板路边,石阶缝隙,楼脚一隅生长的青苔藓,散发着霉气味,仿佛在讲述着小镇悠久古老的历史,给古镇增添了古朴厚重的风貌。

走在石板路上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偶见三两只家犬跟随在各自主人身后,摇头摆尾,姿纵来来。难得一见的是,在低矮门市房的屋檐下,一位老妪倚靠在躺椅上,她满头银发,面容清癯,额头上布满了皱纹,双目微闭,旁若无人,像是在静心倾听小镇上过往匆匆的历史脚步声,又像是在默默守护着磁器口里的古老文明。

在磁器口努力寻找着曾经带给这个小镇繁华鼎盛的旧瓷器痕迹,来佐证它昔日的荣耀与辉煌。然而岁月留给磁器口的瓷器却并不多见,仅在几个不显眼的店铺里见到了现代版的匙碟盘碗等瓷器,古老的瓷器已是凤毛麟角,磁器口已经演变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古镇门口也早已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们纷纷在磁器口牌坊前摄影留念,更多的年青人则摆出各种姿势玩自拍。看来,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早已不只是磁器口古时的繁荣景象,也正是当今磁器口的热闹盛况。步入古镇,街道骤然变窄,显得特别拥挤。两侧商铺林立,紧紧相拥,行人摩肩接踵,移步艰难。身临其境,仿佛就置身于繁华拥挤的大都市,又仿佛正在赶年前的最后一个场。如有人站在商铺前询价或照相,后来者就只好停步等待。

在磁器口这条石板路商业街上,好几处挂着“陈麻花”招牌的门店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很有耐心的在等候购买“陈麻花”。据说这种麻花是重庆知名的特色小吃,从清朝末年起就凭其香酥、脆爽的独特口味、“嚼着惊动十里人”的夸张比喻而名扬巴渝。所以来到磁器口的人无论排多么长的队,等待多么长的时间,也要带上几盒“陈麻花”离开磁器口的。

对麻花不感兴趣的我,却被一个茶馆吸引了。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茶馆。百来米长的老街,开有十几家茶馆,古风犹存。据介绍,当年镇上茶馆最多时达百余家,袍哥、水手及闲杂人等都爱进茶馆喝茶、摆龙门阵,甚至达官贵人、名人学者也喜来此了解民情。古镇茶馆的特色是配套有说书服务,各家茶馆纷纷邀请说书艺人登台挂牌说书,招徕生意。有的还配套有川剧坐唱、四川清音、四川竹琴等艺术表演,故称“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

当我来到一家茶馆的楼下,仰头观望,楼上另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的写着这样八个字:“喝茶、休闲、观景,打望,吹牛,发呆”,很贴地气。茶馆在重庆、在瓷器口随处可见,是当地一张闪光的名片,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茶文化。茶文化在不同的茶馆里有着不同的解读,我想楼下那八个字就是店家传递给茶客的理念吧。

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的重庆人爱喝茶。"以茶会友”,"以茶聚友”,体面方便。大家聚在茶馆里,泡上一碗“下关沱茶”,慢拂盖碗,茶香四溢,细细品茗。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历史的回音与现代的文明在茶馆里相汇交融,构成一道风情雅趣独特的巴渝茶文化风景。

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一条石板路,千年瓷器口”。从小小的磁器口镇走出了许多的著名人物。抗战时期曾就读于磁器口嘉陆小学的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全国知名的美术大师、美学家都曾聚集于磁器口的凤凰山上。

一条油光发亮的青石板路,迎来送往了多少的商旅游人,见证了磁器口的千年兴衰。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明朝时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开始繁荣,清末民国时为鼎盛时期。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码头的搬移,以及公路运输业的发展,热闹了千余年的磁器口终于安静了下来,并逐步开始衰落。

磁器口因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而初名白崖场,后因明建文帝曾在场上的宝轮寺隐匿四五年,世人遂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崖场也因此改称为龙隐镇。清朝初期,龙隐镇盛产瓷器,远销蜀外,名声远扬。后商人们因方便顺口,慢慢地就把龙隐镇叫成了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后又被叫成磁器口,一直延用至今。

沿街建筑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极具川东民居特色。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看起来铺面不大,但里面却很深。古旧的老屋里大多经营着颇具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名小吃,以及全国各景点大同小异的旅游商品,或水果糖画、棉花糖等,偶尔也有书画、服饰等商铺,无不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街两侧是密密排列着的店铺,多为平房或两层建筑,青砖灰瓦,红柱白墙,典型的巴渝建筑风格。店铺卖什么的都有,服装鞋帽、工艺术品,应有尽有。尤其是小吃,随处都是,热的凉的,肉的素的,煎的烤的,都带有地方风味,馋得人流口水,赶紧买来,当街食用,顾不得矜男淑女形象。

有些店铺还特意将食品的制作过程安排到门前,你看,这个人站在门旁,拿着长长的捣棒打糍粑;那个人立在门前把粉糊制成米线;这边店铺里用机器摇晃面糊锅,还做成人拉锅动的样子;那边台阶上还有人表演川剧变脸招徕顾客。

古镇的小吃美食颇为闻名,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已成为享誉四方的“饮食三宝”。古镇鸡杂、手工酸辣粉、手工糍粑等百吃不厌。

总被说商业化,却一直都是人们很爱去的地方。

重庆人爱搓麻将,上到耄耋老者,下至稚嫩的娃娃,他们技艺娴熟,搓起麻将来乐此不彼,通宵达旦,沉醉于搓麻将所带来的无比快乐中。

闲散唠嗑的老人,打麻将的街坊,奔跑玩耍的孩童,年代久远的建筑,伸着懒腰的猫狗……整个画面散发着一派浓厚的老重庆味道。

鹅岭二厂

带着老重庆的基因,打开新世界

重庆是一个神奇之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风景,建筑,都独具一格。另外重庆更是各大电影的拍摄取景地。《变形金刚》取景地仙女山,《火锅英雄》同学联盟火锅店……而《从我的全世界路过》电影中的取景之地,就在重庆的鹅岭二厂。

一大早来到这里,店铺都没开门,也鲜有游客,入口处有卖冰淇淋的小店,旁边有大家所熟知的网红店铺。

1939年建立之初,这里被称为“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专印钞券、税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和政府文件。

这里曾是重庆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的彩印巨头,据说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重庆,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是从这里被印刷出来的。

青石阶、生锈的栏杆、长满苔藓的瓦片、斑驳脱落的外墙,老旧的木制楼梯……有文艺的气息,也有网红的气质。

实话实说,这里很小,真的很小,一大早过来,真的难以想象这里人多的时候,在几个“景点”排队拍照的尴尬场面。这里和全国很多的创意园一样,硬生生的摆了一些拍照的元素。若一定要集邮打卡,那就来吧,没时间就别来了,很多城市很多创意园比这里好很多

长江索道

山城中的空中公共汽车

长江索道比“网红重庆”的走红还早一步,它通过各大影视剧作品广泛露脸,最后落脚到江上缆车这一独特的空中体验性而出名,在早期的重庆都市游中占据绝对C位。

随着城市新型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车、索道、轮渡这些传统时代的工具逐渐失去部分功能。由于重庆地形地貌特殊,“立体交通”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具他城市的特色,是山城一个强势的外形符号。在两江索道(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双剑齐发的年代,这两道空中风景线成了重庆最早期的城市名片。但凡有电影电视剧来重庆拍摄,往返穿梭于两条江上的索道,必然会进入导演们的镜头。外地来渝的背包客和摄影爱好者会专门抽时间前来按下快门。

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索道第一次让重庆人民体会到什么叫“飞一般的感觉”。尽管当时的长江索道不管在外观还是设备方面都没有如今这般发达,但却是那个年代独一无二的记忆。

在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重庆人眼里,长江索道无非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职能和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并无不同。但对于许多外地游客来说,索道是一种了解重庆本地人文风土的方式。毕竟一低头就能俯瞰繁华的重庆市区,欣赏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象,也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曾经,长江索道因为运营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等局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现在它俨然成为重庆的发展象征,每天搭载无数人横穿长江,饱览山城风光。对于老重庆人来说,长江索道永远都带有一层美好的滤镜,是记忆里最难忘的过去。

更多与重庆旅游攻略重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