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城寨村是中国最神秘的村落,也是历史极其悠久的传统古村落,至今保留着大量的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的建筑物,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是一个不错的旅游观光胜地。
城寨chengzhai,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
在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城寨村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在这一批村落中,诸如大理喜洲、云龙诺邓、沧源翁丁、腾冲和顺、剑川寺登、建水团山、景洪曼春满等等都是鼎鼎大名,早已是云南乡村旅游的代表。而城寨的偏远与无名,却又能够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使得这个小村越发神秘起来。城寨,一个古老神秘的村落。
城寨之远在于距麻栗坡县城都有130多公里,城寨之神秘在于生活在那里的白倮人。我们一行从昆明驱车南下,整整8个小时以后,才到达这个边地小寨。城寨被喀斯特的群山所环抱,茂密的原始森林将其藏在其中。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穿过一道神秘的古寨门,再经过一段林荫下的石板小路,便进入了密林中的神秘村落。
透过参天的古树密林中,隐隐现出一幢幢一楼一底的干栏式木楼。沿着崎岖的石板小路,钻过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寨门,再向下走几百米便是城寨村民的聚居地。
村里全部都是木结构的建筑,五六十根立柱支撑起整幢房屋,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也许是古老的传统,再加上用心地保护,村里即便是盖新房,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方式,除了用水泥抹抹地面,就再也见不到什么现代的建材。城寨村共有150多户人家,其中传统多柱形杆栏式建筑142户,占总户数94.1%。有些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整体倾斜到让人惊叹的地步,但主人照样生活在里面,丝毫没有“危房”的感觉。
从房屋中间的楼梯上到二楼,楼上窗户很小,显得很昏暗。屋里分为里外两大部分,外屋主要是客厅,而里屋主要是居住。每户人家客厅里用泥土做的火塘都长年不熄,生活取暖做饭都靠这个火塘。火塘上简单地铁制三脚架,安口锅便可煮饭,晚上就在火塘旁的地板上铺上草席睡觉,早上起来又将铺盖收好存放起来。白天很少有人呆在屋里,大多在外走廊下活动。站在走廊上放眼望去,村中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建筑似一道独特的风景,显示着白倮人的建筑美学。
其实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并不少见,傣族、佤族等民族都居住在这种建筑里。但奇特的是白倮人属于彝族,而全国再没有一种彝族的支系使用干栏式建筑。而且白倮人其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文化传承因子,给白倮人抹上了几丝神秘色彩。有关彝族白倮人的文献记载较晚,最早在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中有所提及,至《清职贡图》卷七说:“白罗罗、砖夷为贱,云南等府及开化、景东皆有之,居处依山管,或居村落。”这个神秘的部落来自哪里?在这个深山密林里居住了多少年代?这些都没有半点文字上的记载。目前,在云南省内还有广南、富宁两县各有一个白倮人群落,目前世界上白倮人的总人数仅有2000余人。而城寨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为古老的白倮人村落。
在古老的传说中,白倮人来自遥远的昆仑山,何时而来已难以考证。在迁徙的过程中,白倮人受到饥荒的威胁,正当悲痛欲绝的白倮人一筹莫展时,有一个人发现地上倒扣着一只碗,翻开一看,碗下竟罩着几两荞籽。后来,倮人们为感谢祖宗赐给他们的这碗救命荞籽,便在每年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即荞麦成熟的时候,欢庆“荞菜节”。全村男女老少换上新装,抬来古老的铜鼓,敲响欢快的鼓声,尽情地欢乐,尽情地歌唱,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另一个传说中,白倮人过去曾经有食人的习俗,家里老人去世了,全寨人都要来分食尸体。后来逐渐改变为老人死了,就要杀一头牛,邀请全寨来聚餐。
吃饱喝足后,高高兴兴地跳铜鼓舞。久而久之,以舞狮等为主要内容的铜鼓舞也成了现在白倮人逢年过节的习俗。铜鼓舞也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城寨,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家家户户的妇女,每有闲暇,就在家门前,走廊上,拿起针线箩,用针点上烤熔的蜡,径直在布上点着花。古老的蜡染艺术,在夕阳下就是一幅美丽的村寨画韵,让人陶醉。
白倮人制作一套衣服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种棉、采棉、纺纱、水煮、洗晒、上色、再煮、再洗晒、拉线、成锭、上机织布、蜡点图案、缝制成衣,每一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
如此做好一套成衣,一般要花费白倮妇女一年的时间。白倮姑娘从五六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学刺绣和针线活。粗犷、洒脱的干栏式建筑,诉说着白倮男人的淡泊和坚韧;细腻、大方的白倮服饰,则展现着白倮女人的柔和与精巧。
我们没有赶上“荞菜节”,自然也无缘看到节日的盛装与粗犷的铜鼓舞。但能够走进城寨,一睹这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也算是收获。也许再过几年,城寨也会被游客占领,城寨也不再充满神秘,好在这座真正的古老村落保存下来了,没有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被同化,也算是庆幸!
更多与麻栗坡城寨村介绍 麻栗坡城寨好玩吗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