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新窑土墙遗址简介 新窑土墙遗址历史介绍

2024-10-29    146 浏览

新窑土墙遗址是一处近期被发现的重要考古遗迹,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底蕴,这里存在大量的文物和珍藏品,令人感到无限欢喜和惊喜,收获还是很大的,以后也可以建立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的参观了。

301c81918yphh3b85x5m.jpg

文物爱好者胡恒鹏作出3项大胆推测

日前

胡氏后人、文物爱好者

胡恒鹏通过对相关史料考析

作出了如下推测

猜测一:土墙遗址可能始建于五代时期

据《松溪县志》载:“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闽富沙王建安镇安军节度使王延政夺吴越国之东平乡大部地方,于天福六年(941年)立为松源镇”;

据《庆元县志载》载:“夺大半古松源乡之地”;据《太平寰宇记》卷101载:“本建安地,旧为闽越之界,戍兵所屯,号松源镇焉”,这“松源镇”是今松溪县旧县乡所在地,距离新窑仅几里路,无疑土墙遗址是建立松源镇时的戍兵所屯之地。

be19wo98f7vg64077md8.jpg

据《松溪县志》载:“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年),八月南唐围建州,克建州,闽主王延政投降,南唐灭闽,松源镇属南唐永安军”;

“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年)即南唐保大九年,南唐政权升松源镇为松源县(951年至975年),县治设今旧县乡政府所在地,属南唐忠义军”。

泰顺县以及庆元多地的《胡氏村谱》记载:“当时钱氏之世,建安屡叛松源接连境界,乡民苦遭于虏掠,故以排为先锋,彖为都统,堂弟都为元帅,率貔貅之勇备守,伏义秉忠,助国安民,戮贼剿寇一境。

于是,斯时盗夥不敢入寇松源,赖之建安王氏不敢至。晋之,天福郡守马公闻而嘉之;请于朝,赐封彖为都统、排为先锋、都为元帅之职,诰命自此,名耀乡帮,三传而逮,排、彖二房封立自此绵远,富贵相瓜瓞,相承衍派于今。”

s3nn96c8zh2584v672j1.jpg

| 泰顺县山前村胡氏村谱中的相关记载 |

从《胡氏村谱》等记载及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吴越国仰仁诠、薛万忠率主力军溃逃,国境依赖地方乡勇协助防守,时龙泉县松源乡石龙山下胡排、胡彖、胡都三兄弟带领乡勇在两国境界处率众多次力战,保住了松源乡今庆元县属地。

上述《胡氏村谱》记载,是贴切吻合于吴越国、闽国相关战争情境的。“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屡叛松源接连境界,戮贼剿寇一境”这“松源接连境界”,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吴越国、闽国分界处。

从地理位置上看,逆松溪县旧县乡旧县一村而上不足3公里,便是浙闽省际边界村——竹口镇新窑村。巧的是,而今的浙闽界碑离日前发现的“1号土墙遗址”也不足10米远。

根据上述史记,“吴越国”公元940年4月至公元945年8月和“闽国”处交战期;公元945年八月南唐灭闽国之后,“吴越国”和“南唐”处交战期。

“吴越国”和“闽国”、“南唐”均打过仗,和闽国为邻时间长达6年,和南唐为邻时间长达30年,而且边境兵锋之地就在国与国边境线,即今浙、闽省界。

077bdn27fl02ao4xd6uu.jpg

| 地图来源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 |

据前述史记推测:新窑土墙遗址可能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五年五月十八日吴越宁国军仰仁诠溃逃,至闽国天福六年立为松源镇之时(公元940年5月18日至公元941年),即富沙王建安镇安军节度使王延政夺吴越国松源乡大半激战之时。立“松源镇”后至南唐为邻期间,防御土墙有可能继续拓展加固(公元941至公元975年)。

猜测二:土墙作用可能是军事防御

关于这3条土墙遗址,经查询庆元、松溪、龙泉三个县相关史料,目前未见到有文字记载,但根据现场考察此土墙可能的作用:一是军事防御工事墙;二是行政区域界墙;三是民间耕地、林地界墙;四是工场、村舍围墙。

8coy234a8w416c65dv0d.jpg

通过分析作为行政区域界墙的可能小,因为附近其他地方没见到古时行政分界墙,再说行政分界墙只要一条即可,没有必要布设多条,而此地是平行存在多条土墙;

作为民间耕地、林地界墙更是不可能,因工程量浩大,耕民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建筑这么宏大工程,这土墙的建设非国家集体力量莫属;

作为工场或村舍围墙应是四面围合,可这土墙是平行开口往陡坡山顶建筑,基本上可排除工场或村舍围墙的可能;作为开荒种地,围拦野兽野外设建筑而言,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可能性不大。

37r37mcj843vnif1r54m.jpg

1号土墙遗址和3号土墙遗址是隔河相对,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同一条防线。2号土墙遗址可能是梯度防御墙,是第二道防线。如果4号土墙遗址也确定的话,就是有三道梯度防线,于是推测:新窑土墙作用可能是军事防御工事墙遗址。

猜测三:土墙后期可能利用修复

新窑土墙遗址虽有可能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但后期流动式短暂战事也有可能临时利用或修建过此土墙防御工事,所以土墙中可能有后期器物遗存也不足为奇。

例如:元末明初胡深攻打陈友定;“太祖称吴王,以深为王府参军,仍守处州。陈友定兵至,破之,追至浦城,又败其守兵,城遂下。

进拔松溪,获其守将张子玉。”(见《明史胡深传》)。此次战乱主战场在浦城建瓯,胡深军队主力是从浦城攻入松溪获其守将张子玉,不是从龙泉新窑方向攻入松溪,交战时间不长,防御土墙不会是此时始建。

73p3058pow9d2j0w32oe.jpg

而明代中期正统年间叶宗留起义军攻打松溪,是从政和方向攻入松溪,新窑不是两军交战地。“正统十一年九月,叶宗留率锦屏银矿矿工起义。

义军攻占政和城,旋向松溪、浦城进发”(见《政和县志》·大事记)。倭寇曾围攻松溪,倭寇从政和进入,没有攻打庆元的历史记载,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即农历壬戍年(1562年)冬十一月,倭寇自浙海入犯,陷泰顺,屠寿宁,残政和,于十二月初侵入松溪县河东。

倭寇来势凶猛” (见《松溪县志》),其实松溪还存《明代松溪抗倭纪念坊牌》铭碑记载。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五代之后几次战乱新窑不是主要战场,没有双方兵陈此境界长期固守背景,所以土墙防御工事不会是此一时期始建。这些历史事件时期都曾有可能临时利用或修筑过土墙的可能。

65td274oy6cdi77r2g7s.jpg

竹口镇竹下村民:

“白将军”传说或许与“土墙”有关

关于新窑土墙遗址,竹口镇竹下村村民也向记者提供了线索。日前,记者在竹口镇竹下村采访,听当地村民许广岳等介绍,该村洋头古庙中至今仍供奉着的“白将军”,或许与新窑土墙遗址有一定关联。

村民说,相传该“土墙”是唐末时期吴越王派手下“白将军”抗拒闽王留下来的挡墙。后来,“白将军”带领的官兵成为竹口的肇基者,后人便在竹下村建“白将军”庙,以示纪念、敬仰。

更多与新窑土墙遗址简介 新窑土墙遗址历史介绍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