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连云港的非遗项目有哪些 非遗项目名单

2024-11-11    284 浏览

连云港虽说是国内比较小众的旅游城市,但在连云港内也有不少的非遗项目,那么具体的非遗项目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了解了解吧!

1.梨园曲艺

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地以淮海戏、花船表演、工鼓锣、苏北琴书、童子戏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当地各类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成果,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省淮海剧团在春节期间于线上开展“荷香四溢贺新春——淮海戏经典剧目”展播活动,共推出《天下民心》《秋月》《节妇吟》《玉镯记》《秦香莲》《白蛇传》等18个经典剧目。

1f217fn3ai3gm91gl6i3.jpg

2.徐福传说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已久,最具影响的是《徐福东渡的传说》。据民间流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梦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并抓来许多方士,因他们无法保证从三神山得到仙药,结果都被杀了。徐福听后,便主动要求出海寻找仙药。秦始皇非常高兴,便命徐福出海。不久,徐福回来说,他见到了神仙,神仙嫌礼太轻,需要漂亮的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具与粮食种子作为献礼,才能得到道。秦始皇遂派500童男童女随徐福再次出海。次年,秦始皇二次东巡,没找到徐福。等到他第三次东巡时,已是十年后,终于见到了徐福。徐福说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但是海上有大鱼护卫仙山。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鱼搏斗,杀了一条大鱼,就回去了。徐福带着求仙船队又复漂洋过海,从此,再未回到中原。早在汉代赣榆县金山镇就建有徐福庙,庙边还有徐福村,一些关于徐福传说如《徐福河的传说》、《留福村的由来》、《秦始皇与绣针女的传说》等世代相传。

3.花果山传说

2009年6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东海孝妇传说

东海孝妇传说是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讲的是汉代东海孝妇窦娥的故事,在连云港地区以口头方式世代相传。汉代连云港市称东海郡,孝妇故事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东海孝妇临刑场景的详细记载:“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让东海孝妇感动苍生、震撼九州的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为素材而创作的不朽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使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乡间少妇,成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典型。不仅国内有近百个剧种移植演出,还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剧本被国外16种文字翻译,使窦娥的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5.姐儿溜(歌谣)

《房四姐》是流行有于东海县马陵山区的一首《连哩罗》千行长歌。它“打破了苏北无长歌的定论”。小曲《连哩罗》当地又叫《姐儿溜》。贫苦的山区农民为图快活,多靠唱《姐儿溜》谋生。因此口述文化特别是民间小曲相当丰富,至今伤流传有谱小曲近200种。长歌来源,传说是少女马姐儿为救全家性命,不惜以自身为题材,编唱应付隋炀帝的艳曲360首,以致羞愤而死,变为“姐儿溜”(即蝉)长鸣,倾诉其羞耻和不平。乾隆下江南路过听到悦耳的《姐儿溜》小曲声,信口皇封:唱着吃罢!故留下俗语:小媳妇大闺女都会唱《姐儿溜》。

w6n9as60b7i0b025z2dr.jpg

6.海州五大宫

海州五大宫调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

7.鼓吹乐(海州鼓吹乐)

民间鼓吹乐曲属民间习俗中的一种吹奏乐曲。有传统曲目,现在已沿袭成传统乐曲与流行乐曲相结合的形式。清朝至解放前,苏、鲁、豫等省交界地区,广泛用于庆祝寿诞、结婚、生子、节庆日演奏。发展至现代,基本上专用作为当地民间丧事乐曲,其次是节庆、结婚等喜事演奏,已被当地群众所接受,至目前为止无其它艺术形式所替代。该曲广泛传布于苏北东海县和赣榆县境内以及鲁东南的广大艺人。目前,活跃于吹鼓乐届的有房山镇山后村的熊胜龙,属祖辈沿袭传承。

8.竹马 扩展(南辰跑马灯舞)

南辰“马灯舞”源于明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盛传、曾在1983年参加连云港市民间舞大赛获二等奖。每年初一到正月底“马灯舞”做为当地老百姓一项重大节日娱乐项目,广场上或体育场上都能看到。“马灯舞”它反映了本土本地的民风、民情、历史生活具有区域性和古朴性。如小场里的挑花挑就展现当地妇女的一种纯朴。给人以亲切、乡土怀古思念的心理感受。

9.童子戏

海州(今连云港市)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海州自古巫风盛行,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发现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场面,海州童子戏艺人至今仍自称为“乡人傩”,而乡人傩正是古代每年乡间举行的驱鬼除疫的重要仪式。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傩戏的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由“娱神”向“娱人”方向发展,渐渐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海州童子戏。

7359jhbv9ha5jpe5429f.jpg

10.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淮海戏的形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海州(今连云港市)一带流行由秧歌号子发展而来的【太平歌】和猎户所唱的【猎户腔】,有邱、葛、杨(一说张)三人将其加工润色为【怡心调】和【拉魂腔】,并以此来演唱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后邱去淮北,葛去山东,杨留在海州,他们各自吸收了当地民歌和语言的特色,遂形成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

11.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苏北大地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研究,它的原始形态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争奇斗妍。

12.汤沟酒酿造技艺

“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是我国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洪昇在309年前为汤沟酒写下的不朽诗篇。正是汤沟酒,使灌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北小城名声鹊起,蜚声中外。汤沟酒起源于北宋年间,成名于明朝末年,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历史名酒之一,几百年来,汤沟酒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博得众多文人墨客的讴歌赞颂。

更多与连云港的非遗项目有哪些 非遗项目名单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