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机场是亚太地区最为繁忙的机场之一,每天的客运量都非常大,早前香港的机场修建了不少卫星厅,但是现在已经逐步取消了卫星厅,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机场的卫星厅是指独立于机场主航站楼之外的小型航站楼。有些机场在设计之初,为了充分利用地皮,规划有卫星厅。有些机场是随着业务发展,被迫在主航楼之外扩建新的小型候机楼,成为了卫星厅。被称做“卫星厅”的航站楼,大多需要使用摆渡大巴前往。如果修建了地道或者天桥,原则上就不应该再叫做“卫星厅”了。
全球很多机场都有卫星厅,我国的香港、浦东、深圳、成都等也都有卫星厅(或者在建)。因为没有地道或天桥相连,在繁忙的机场,卫星厅的效率是很糟糕的。
卫星厅的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需要使用摆渡巴士。摆渡巴士把一群乱哄哄的乘客拉到卫星厅之后,这些人还得再次等候和排队,才能逐一登机,所以需要提前很久就将他们从主航站楼转移到卫星厅。但如果有个别乘客没赶上,也使用专门巴士拉到卫星厅的话,费时费力不划算,还不如扔掉他。所以如果你有误机的经历,多半与这个有关。总之,不如廊桥方便。
就算有小火车相连的“卫星厅”,其效率也没有主航站楼高,这是因为小火车一般不能24小时运作。晚上旅客太少的时候,使用小火车也不划算。因此就算是在新加坡或者香港这样的大型枢纽机场,夜间也会停止小火车,改用发车间隔很长的巴士。如果你在夜间需要跨航站楼转机,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如果要真正地提高效率,那当然还是修条路让乘客能直接走过去。
我国在机场建设方面追求面子,喜欢将主航站楼搞得超级庞大,因此不太需要卫星厅。在我国内地,机场都拥有很多“远机位”。乘客在主航站楼里候机,时间差不多了就提前塞车里拉到远机位去登机,购物吃饭统统就不要想了。因为不注重效率与乘客体验,提意见的人很少,也基本上没有建设卫星航站楼的必要。
只是由于近些年来客流增长的实在太快,有些枢纽机场开始兴建新的航站楼,有些外行媒体将这些新航站楼也叫做“卫星厅”。但实际上,除了双流机场的卫星厅是真实的卫星厅以外,其它的都是“冒牌货”。
我国最著名的机场卫星厅在香港。它建成于2010年,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和提升体验。当时的香港机场日渐兴旺,宽体机增长迅速。为了将主航站楼宝贵的廊桥资源保留给宽体机使用,香港机场在T1北侧修建了这座“卫星厅”。它提供10个窄体机的停机位,里面商场厕所一应俱全,有效地提升了客户的候机体验。
但是要说到效率,很是令人失望。因为香港机场过于繁忙,往来主航站楼与卫星厅之间的巴士总是需要等候过路的飞机,很难保证按时将乘客送至卫星厅。同时因为接驳的上车区空间狭小,候车时拥挤不堪;摆渡中巴排放的尾气在低矮的空间无法消散,常常被乘客投诉。
所以改造这个卫星厅,很久以前就被提上了议程。
为应对客流增长,2016年香港机场建成了“客运中廊”,极大地缓解了卫星厅的压力。客运中廊与主航站楼有地下小火车连接,乘客可以在数分钟之内穿梭来往,非常方便。
但为了彻底解决卫星厅的效率问题,香港机场并没有在客运中廊启用后放弃卫星厅,反而提出了大胆的想法:修一座天桥将它与主航站楼连起来!
现在,这座天桥已经初具雏形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敢于这么在飞机上修建一部天桥的机场不多。比较著名的有吉隆坡的第二机场(KLIA2),那里有一座“飞机天桥”连接KLIA2两条长长的平行指廊。因为KLIA2主要供亚航使用,亚航最多的是A320飞机,因此这座天桥只需要能让A320这种中型客机穿过就行了,并不是十分高大。
与之相比,香港机场卫星的天桥可谓“高大”。香港机场是全球重要的枢纽机场之一,空客A380和波音747都是常客,为了不影响效率,这座天桥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依拉总看来,A380可以轻松地穿过,届时肯定将成为一景!
只是,这么一个大工程,要花多少钱哇?
香港机场为了提高效率做了很多建设与规划。在前几年,国内三大航的窄体机主要停靠在卫星厅。但是因为国内航班糟糕的准点率拖低了香港机场的效率,现在几乎都被扔在了远机位了。所以现在香港机场的格局是:重型机在T1,客运中廊主要由香港航空、香港快运和东南亚廉航们使用,大陆来的窄体机因为总晚点,被安排在效率最低的远机位。
香港机场的卫星厅现在主要供国泰港龙公司的窄体机使用。因为是基地公司,安排廊桥时比较轻松,有利于提高效率。所以,在“天桥”建成之后,如果你乘坐国泰港龙的窄体机出入香港机场,你将有体会这座高大无比的“空中天桥”。
效率从来不是靠天吃饭。为了提高效率,香港机管局不仅操碎了心,也真舍得花钱。
更多与香港机场为何取消了卫星厅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