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地址 建筑打卡点推荐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远家窝洛遗址
2023-05-01
远家窝洛遗址地址:胶州市里岔镇远家阿洛村西南时代:新石器时代保护范围:东至生产路,南至红旗水库,西至小河沟,北至王家阿洛村。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各外扩50米,远家窝洛遗址,远家窝洛遗址简介,远家窝洛遗址青岛市胶州市远家窝洛遗址旅游指南
杭埠岭汉墓
2023-05-01
杭埠岭汉墓地址:胶州市里岔镇杭埠岭村东南时代:汉代保护范围:东、南以墓葬封土边缘为界各外扩30米,西至杭埠岭村,北至水库。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各外扩50米,杭埠岭汉墓,杭埠岭汉墓简介,杭埠岭汉墓青岛市胶州市杭埠岭汉墓
宣宁故城遗址
2023-06-03
宣宁故城遗址(第五批省保)云岗石窟云岗石窟时代:辽金地址: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拒墙堡村堡子北墙以南区域遗址处于拒墙堡北墙以南区域,以堡子北墙为遗址北边缘,向东、西、南三向延伸,平面大致长方形,东西约1千米,南北约2.4千米,面积约240万余平方米
乔寺碑楼
2023-07-10
乔寺碑楼(第三批省保)时代:清地址:绛县东山底乡乔寺村乔寺碑楼位于绛县横水镇乔寺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乔寺碑楼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面宽六间,单檐歇山顶,檐下饰砖雕仿木斗栱
西曲樊遗址
2023-07-10
西曲樊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周地址:盐湖区金井乡西曲樊村北据《平阳府志》载,曲樊村为古郇城遗址,分布较广,遗址纵横超过一公里。普通文化层堆积均超过4米,出土了大量东周、西周、汉代陶片,遗址的位置、规模、堆积厚度、出土遗物以及文化性质基本上都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金胜庄遗址
2023-07-10
金胜庄遗址时代:新石器地址:芮城县大王乡金胜庄村西50米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断面暴露有三层间隔7—14厘米的白灰面。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红陶及夹砂陶片,采集有尖底瓶、钵、盆、罐、豆、鬲等器物残片
上党西岩寺塔(丈八寺塔)
2023-07-09
丈八寺塔丈八寺塔(第二批省保)时代:唐地址:长治县荫城镇桑梓村寺内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垛殿及东西配殿,皆为清代所筑,唯寺内西南隅的丈八寺塔,为唐代原物。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
南宋村秦氏民宅
2023-07-09
南宋村秦氏民宅南宋村秦氏民宅(含南宋高楼)(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大院建于明代中叶,为当地一商人住宅。现尚存4处院子、六进院落,其中东、西院较为完好。大院平面布局紧凑合理,院与院既分隔又相通,且在建造中刻意注重防火、防盗等功能的设计
曲沃方城遗址
2023-07-08
方城遗址方城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曲沃县曲村镇西南距县城约17公里北靠塔尔山,南临滏河,和襄汾陶寺遗址仅一山之隔。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山洪的长期冲刷,地面形成多条大小不等、基本上垂直于塔尔山呈南北走向的沟窪,为典型的黄土地貌。遗址于50年代末发现
什贴墓群
2023-07-07
什贴墓群什贴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地址:榆次区什贴村西北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该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无封土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
盂县大铁钟
2023-07-06
大铁钟大铁钟(第一批省保)时代:宋地址: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原为盂县县城内西寺大殿之物,后移至大王庙保存,现悬挂于藏山祠南洞钟亭。宋宣和六年(1124年)铸。高210厘米、口径286厘米、围长900厘米、壁厚4厘米,重约2000公斤。龙纽身躯盘曲成环状
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
2023-09-02
1、地址: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内2、简介:留庄英雄民兵营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兵队伍。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留庄民兵与马住、毛岭、蓼坞、连地、乔沟、杜年庄、杨大庄等八个行政村联防抗敌,先后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400余次,打死打伤敌人320多人
于家垛岚墓群
2023-08-14
编号:编号42042014时代:宋地址: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西念村保护内容: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墓园、墓室、墓道、陪葬坑、随葬品、碑刻、石像
十五道沟墓群
2023-03-29
十五道沟墓群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长白县十四道沟镇战国西汉类别:古墓葬管理单位:长白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墓群位于十五道沟河两岸台地上。十四道沟电站墓群现有8座墓葬,形制为圆形积石墓,沿十五道沟河两岸排列,大小相仿,直径约1518米
乐清东塔
2023-11-18
时代:宋地址: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北宋熙宁间(1068—1077)九牛山尖古塔被雷震圮,邑令葛逢以青龙有声井邑兴迁建于此。时有僧曰梅塔主者,建塔九层,并建塔院,设钟鼓。南宋淳熙间(1174-1189),县令赵彦晖、袁采续建。塔高约18米,系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