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上退干村毛泽东旧居 相关信息共 7500 条
龙源口大桥
2023-11-13
龙源口位于永新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与三湾改编旧址和贺子珍故乡相邻.1928年6月23日,毛泽东,率红四军将进攻井冈山根据地的江西的3个团击退到龙源口桥附近,歼敌1个团,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池生,杨如轩).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龙源口大捷.50年代中国
油攒虾
2024-01-04
油攒虾:主料:大明虾辅料:培根、香菇、干葱、百里香、香菜、葱、红椒调料:盐、白糖、胡椒粉烹制方法:1、将大虾背部切开,去掉沙线,加入盐腌制3分钟;2、将培根、干葱、香菇、红椒切末,加入盐、白糖、胡椒粉、百里香拌成馅,放入大虾中,将虾摆盘后蒸5分钟,出锅后浇热油
竹荪银耳汤
2023-12-09
竹荪银耳汤:原料:干竹荪25克,干银耳20克,冰糖200克。刀工成型:用冷水将竹荪、银耳分开泡发,摘蒂去泥洗净;将竹荪切成5厘米的长段,混合银耳用温水漂洗几遍。烹调方法:煮。冰糖用水溶化,撇去浮沫放入竹荪、银耳煮熟,装碗即成。风味特色:汤汁清亮,竹荪松脆,银耳
红梅
2023-11-27
梅果可以加工成陈皮梅、梅干、糖干、糖乌梅、汁梅等果品,是配制夏季清凉饮料的好原料。未成熟的梅果,含有苦味酸、氢酸等物质,在医药上有医疗价值,可以医治内外症状。乌梅入药为收敛
生晒桂元肉
2023-11-23
生晒桂元肉:现代医学、营养学分析证明:龙眼及其制品龙眼干、龙眼肉、龙眼膏、龙眼酱等,具有开胃健脾、补虚益智、养血安神之功效,桂元干可作为治疗病后体虚、贫血痿黄、神经衰弱、产后血亏的佳品。龙眼的医疗价值早在《本草经》中已有载:龙眼甘平、无毒、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
封开辣木
2023-11-08
封开辣木:封开辣木干叶封开辣木干叶,经过风干工艺,可大程度保存营养成分;可用于制茶、提取、保健等。辣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多功能植物,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营养丰富而全面,每100g叶粉中的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日摄
清汆火肉丸子
2023-08-31
清汆火肉丸子:清汆火肉丸子用料:金华火腿肉碎料、猪五花肉、鸡蛋清、葱丝、火腿丝、红椒丝、清汤、料酒、白糖、精盐、味精、干淀粉、熟猪油。做法:猪肉切剁成肉末。火腿斩成粗末,与肉末一起加鸡蛋清、白糖、盐和干淀粉稍拌,加入料酒和清水适量,顺一个方向搅上劲。炒锅置旺火
涉县柿子
2023-08-03
特点:除鲜食、干食以外,以其酿制的酒和醋等,品味也极佳,胜过粮制酒和醋。它还可用以医病,对于痢疾、干热咳嗽、牙龈出血、贫血等均有一定疗效。个大、色红、丰腴多汁、醇甜如蜜。(邯郸)涉县大柿子产中国,约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河北省
拔丝莲子
2023-07-18
拔丝莲子:主料:水发莲子200克辅料:红绿樱桃、面粉、干淀粉各适量调味料及腌料:清油50克,白糖50克制作步骤:1.红绿樱桃洗净切丁。将水发莲子洗净,粘上面粉和干淀粉。2.炒勺放油浇至五六成热,将莲子入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控油。3.锅中放白糖,加温水,烧开熬至浅
罗汉菜
2023-06-22
1.先把泡好的木耳、冬菇、黄花菜用凉水清洗干净,控干水分。黄花菜用刀改成3.3厘米长的段。莲子、红枣、胡萝卜依次放开水中焯熟,控干水分。2、锅放在旺火上,倒油,八成热,除黄瓜、胡萝卜、红枣之外剩余的原料全部入锅煸
旋粉
2023-06-09
旋粉:原料花椒黄花香菜木耳口蘑姜末酱油精盐味精明矾芝麻油干淀粉掌故说明北京夏令传统的风味小吃。旋粉粉皮青白色,半透明状,质地柔软润滑,清凉爽口。制作方法将干淀粉与明矾一起用凉水澥成稀糊状,将芝麻油用旺火烧热,下入姜末煸成黄色,再下入酱油口蘑汤、黄花、木耳、精盐
沙锅屯金代石塔
2023-05-22
沙锅屯泰和女真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村东北处一道山口中央突兀而起的石岗位于之上。塔的形制为六角五级,高约5米,就地取材,用十八块石材雕刻接砌而成,置于山岗突起上面的一块沉积岩上。中文名:沙锅屯金代石塔拼成:三块石料特点:系有铃铛,神态各异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
佛母塔
2023-06-09
佛母塔位于黄梅县黄梅镇东禅村,元代建筑。为麻石仿木结构,三层楼阁式,高2.15米。方形塔基,上置六边形须弥座,束腰处线刻壸门。每层塔身南面凿佛龛,浮雕莲花座佛。一层龛的右侧上镌:大元延佑改元岁次甲寅三月二十五日等字,为楷书阴刻竖写三行
李彬及其家族墓
2023-05-29
李彬及其家族墓级别:县级时代: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地址:港南区新塘乡上澜村白象岭(又名石柱岭)上保护范围:以李彬墓墓顶为中心,东至后土龙神石碑外延10米,向南外延40米,向西外延50米,向北外延55米。建控地带:以保护范围至四周边缘为基线各外延15米
涞水庆华寺
2023-07-02
涞水县龙宫山庆华寺座落在涞水县永阳镇北洛平村北的龙宫山山腰,据现存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汉代,原寺院占山地数百亩,有树万余棵。其寺极盛时分上、中、下三院。(现只存上中两院),原寺院数十间,僧众百余人。是华北一带有名的古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