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东龙山遗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走马岗遗址
走马岗遗址
2023-06-18
走马岗遗址位于韶关市五里亭良村。年代为商时期。1960年、1985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两次进行发掘。发现不规则圆形竖穴窑两座,半地穴式居住址一处,有火塘、柱洞等遗迹。出土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类,器种有釜、罐、盘等,形制以圜底或圈足器为主
暖水窑遗址
暖水窑遗址
2023-06-11
暖水窑遗址元代占窑址。位于汝城县暖水镇瓯江西北岸下游村的三角园、任前头和上蒋村方圆角一带,面积约两平方公里。此处以盛产白膏泥著称,窑具也普遍使川瓷土制成,胎质细腻,色泽白中微灰,釉色介于青瓷与黑瓷之问,而接近于棕黄色
山城台遗址
山城台遗址
2023-05-30
山城台遗址位于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镟子村北约4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存。面积约2.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1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褐陶片,夹砂陶饰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宽带纹、垂帐纹、叶纹、变体蛙纹等
明海城遗址
明海城遗址
2023-09-09
明海城遗址位于肃代南县明海乡上井村北5公里。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55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墙基宽7、顶宽3、残高10米。四角筑圆锥体角墩。南墙正中辟门,门外筑方形瓮城,面积约560平方米,门向东。地表散见灰陶片、砖块,采集有五铢钱币、铜簇等
镇南关起义遗址
镇南关起义遗址
2023-09-03
镇南关起义遗址位于友谊关右侧右辅山,炮台是清边防提督苏元春于18871892年修建,分镇南、镇中、镇北三台,砖石砌筑,内为拱顶容洞,分上中下三层和前后厅、库房、通道等,炮台安装德国伯鲁克大炮7门,二炮台互为犄角,海拔590米,四面陡壁,居高临下,形势雄伟
临江窑遗址
临江窑遗址
2023-08-13
临江窑遗址(含马蹄窑,釉料淘洗池、蓄泥池,陈腐池,蓄釉池,灰坑,品字形淘塘)五代至明末瓷窑。窑址在江西省吉安市天玉镇临江村簸箕岭,与永和窑隔江相望,走水路十五公里,是吉州窑的窑场之一。即为《景德镇陶录》记载的吉州分窑
半山书院遗址
半山书院遗址
2023-08-11
半山书院遗址半山书院始建于北宋时期,在村东明珠峰东南半山腰,原名为云峰书院,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去世,安石随父亲王益从韶州返故里居丧,曾在云峰书院就读三年。因王安石号半山,后人则更名为半山书院。王安石在书院就读时,曾吟七绝一首,题为《云峰早照》。
七里碉遗址
七里碉遗址
2023-08-01
七里碉遗址位于龙潭乡杜埠村七里组15号东侧1米处。寨墙皆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沿山脊自北向南伸及河谷。山脊北高南低,地势险要利于扼守,军事防御作用十分显明。该石墙为南北走向,墙高2米,总长约1100米,厚0.8米,其中,一段长100米的寨墙保存较好
南林木遗址
南林木遗址
2023-07-05
南林木遗址,位于定襄县季庄乡南林木村北约400米处。在滹沱河北岸台地上,东西长400米处,南北宽5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有夹砂灰陶,夹砂灰褐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饰绳纹、划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可辨器形为盆,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狮山古海蚀遗址
狮山古海蚀遗址
2023-06-25
狮山古海蚀遗址位于沙溪圣狮村,属白垩纪红砂砾岩。其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最为典型,是珠三角地壳上升最为完整的标本,是目前全省保护最为完整、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更是不可再生的、非常有价值的自然遗产,狮山古海蚀遗址,狮山古海蚀遗址简介,狮山古海蚀遗址中山市狮山古
淖马战斗遗址
淖马战斗遗址
2023-05-12
淖马战斗遗址位于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北。整个淖马要塞包括淖马主阵地和周围小山头组成的1号至9号阵地。
吴王墓遗址
吴王墓遗址
2023-11-08
介绍吴王墓遗址,在长沙城北。吴芮,秦时为番阳令(即后之鄱阳,今之波阳)。楚王项羽封吴为衡山王,刘邦即位,将临江改长沙,加封他为长沙王.吴芮在位时,为政以德,很得民心。死后臣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传说吴王墓高22米,墓旁立一祀庙,叫吴王庙
岳州窑遗址
岳州窑遗址
2023-05-16
地段(原县政府大院后门,现岳州窑商业街西端),耸立着一座仿古城楼,它就是2003年兴建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打开中门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映人眼帘的是正面墙上嵌挂的用黑色蒙古石阴刻的《岳州窑记》及岳州窑精美器物的展橱
白马战斗遗址
白马战斗遗址
2023-06-19
白马战斗遗址位于东源县义合镇白马村。1948年10月,国民党护航大队护送11艘物资船从河源沿东江而上,我部得知情况后,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严尚民及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领导钟俊贤、郑群等经过周密分析后,决定组织力量在义合白马税站附近伏击他们
长城烽燧遗址
长城烽燧遗址
2023-05-30
长城烽燧遗址烽燧也叫烟墩或烽火台,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陲、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曰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曰燧(俗称狼烟),故曰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