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中牟南寺遗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东吉多卡寺
东吉多卡
2023-04-20
东吉多卡东吉多卡,藏语全称为东吉多卡旦尼达吉林。位于甘德县柯曲镇的赛日滩,距县城12公里。1837年,宁玛派加布官昂欠·杰热布多杰初建为帐篷寺院,至今已历经五代
宕昌牛头寺森林公园
宕昌牛头森林公园
2023-03-10
牛头位于陇南宕昌东部50公里处良恭河畔韩院境内的南麓群峰之中,平均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总面积4平方公里。牛头始建于唐玄宗时期,至明代以来经多次维修,保存了千年古刹之丰姿,文革期间无人维修,几欲坍塌
赏析|宝泉寺北魏石造像塔
赏析|宝泉北魏石造像塔
2023-12-10
赏析|宝泉北魏石造像塔:石造像塔甘肃省庄浪县于宝泉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石造像塔,身呈方形,为楼阁式,由五块方石雕刻后依次叠起而立,今塔基与塔顶已遗失,仅留塔身,残高2.06米,每层每面均雕佛、菩萨、弟子、力士、飞天、供养人或佛传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具体内容
上方山诸寺及云水洞
上方山诸及云水洞
2023-03-19
上方山诸及云水洞在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隋唐修建,金末毁于兵火,元代恢复。
乾县杨庄遗址
乾县杨庄遗址
2023-10-02
杨庄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汉地址:咸阳市乾县阳洪镇杨庄村保护范围:遗址周边各外延20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200米。2014年,乾县杨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乾县杨庄遗址,乾县杨庄遗址简介,乾县杨庄遗址咸阳市乾县杨庄遗址旅游指南
郁家汇遗址
郁家汇遗址
2023-07-20
郁家汇遗址位于河山镇张渚村郁家汇组,年代为崧泽、良渚、商周,类别为古遗址。2003年12月15日,郁家汇遗址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郁家汇遗址,郁家汇遗址简介,郁家汇遗址嘉兴市桐乡市郁家汇遗址旅游指南
董家桥遗址
董家桥遗址
2023-07-20
董家桥遗址位于石门镇墅丰村董家桥、坟头村,年代为良渚、马桥、商周,类别为古遗址。2003年12月15日,董家桥遗址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董家桥遗址,董家桥遗址简介,董家桥遗址嘉兴市桐乡市董家桥遗址旅游指南
朱家坝遗址
朱家坝遗址
2023-07-20
朱家坝遗址位于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朱家坝组,年代为商周至汉,类别为古遗址。2010年9月14日,朱家坝遗址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朱家坝遗址,朱家坝遗址简介,朱家坝遗址嘉兴市桐乡市朱家坝遗址旅游指南
鲤鱼嘴遗址
鲤鱼嘴遗址
2023-09-06
鲤鱼嘴遗址位于广西柳州市区南部大龙潭公园内的大龙潭东北、龙山南麓的岩厦下,北距柳江河约3公里。遗址面积约200余平方米。1980年初,柳州市博物馆罗秀英和桂林市文管会谭发胜在大龙潭周围进行摩崖石刻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并采集到少量夹砂陶片
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
2023-07-27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年,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中文名:双墩遗址所属时代:新石器时代所处地区: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占地面积:约25200m²
郑墩遗址
郑墩遗址
2023-07-18
郑墩遗址位于宿豫区新庄镇郑友村瓦庄组,北距新庄镇政府约2000米。遗址在一个呈凸形的墩子上,直径约为130米,顶部比周边地形高出约1.5米,据当地村民讲述为郑墩。该遗址分为耕土层、汉代文化层和新石器文化层等,发现有汉代古墓葬和新石器晚期的灰坑等
荆村遗址
荆村遗址
2023-07-10
荆村遗址荆村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万荣县万泉乡荆村西北500米地处峨眉岭北侧,西南紧靠孤山,北望汾河,东北逐渐下降,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平缓坡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性质为仰韶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存的遗址。1931年进行过发掘
湖芳遗址
湖芳遗址
2023-06-18
湖芳遗址位于韶关市始兴县城城南镇周前村委会湖芳村后山岗上。该遗址位于清化河的左岸,是一处山岗遗址,面积约34163平方米。采集到有石器、陶片等遗物,其中,石锛二件,石铲一件(残),方格纹和蝇纹陶片数片。属于新石器晚期人类居址,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集东遗址
集东遗址
2023-05-27
集东遗址是一处史前遗址。呈南北走向,中间高四周低,地势高出周围地表约1.5米,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25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盘、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遗物,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表多为素面,少量饰有弦纹和细绳纹
四方墩遗址
四方墩遗址
2023-04-20
四方墩遗址位于民勤县昌宁乡阜康村东北4公里处的荒滩上。遗址东西长2220米,南北宽2000米。文化层厚3米,其表面散布着大量的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绿釉陶片以及铁犁、铜饰、小玉片等。遗址中存一方形墩台,经考证为汉代修建,沿用至西夏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