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乡土铅山——铅山武夷山桐木关风景如画 相关特产共 340 条
小关柿饼
2023-10-18
小关柿饼:具有个大肉厚、无籽霜多、含糖高、久储不干、生津、润肠、清咽利喉等特点。相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途中经巩义时,还要求品尝过巩义的柿饼。(巩义)
昭关翠须
2023-09-10
昭关翠须:昭关翠须产于风景秀丽的含山县昭关山所在的长山山脉腹地,由当代中国茶圣、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教授陈椽指导研制,含山县名优茶开发公司开发成功。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昭关翠须具有色清、片小、嫩匀、味浓的特点,在江北茶叶中独树一帜。
铅山河红茶
2023-09-25
铅山河红茶:类别:茶叶产品名称:铅山河红茶登记证书编号:AGI01105农业部部公告号时间第1925号(13.4.15)人文历史简介铅山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铅山茶就成为贡品。《铅山县志》中记载:早在宋代铅山就出产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明代宣德、正德年
克长关拱鱼
2023-11-21
克长关拱鱼:关拱的特色菜——关拱干鱼是关拱最好的菜,在隆林也很有名。这种鱼,因为出自关拱,所以叫关拱鱼,发大水时特别多,多数是椭圆形的鲤鱼,是从地下河中冒出来的,最大的才有八两重,长度只有十来公分,干鱼前年卖到80元/斤,去年涨到120元/斤,今年已经涨价到2
昭关翠须茶
2024-01-09
昭关翠须茶:昭关翠须"茶产于风景秀丽的含山县昭关山所在的长山山脉腹地,由当代中国"茶圣"、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教授陈椽指导研制,含山县名优茶开发公司开发成功。,昭关翠须茶,昭关翠须茶简介,含山县特产
七星关魔芋
2023-07-08
七星关魔芋:魔芋在全世界有130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我国有30种,其中13种为我国特有,能食用的只有13种。其主要产自于中国、日本、印度、缅甸等国家,其利用价值高,可加工魔芋面条、糕点、果酱、小香槟等系列化食品以及药物。因此,大量开发魔芋的前景十分广阔。20
北关饸饹
2023-12-16
北关饸饹:北关饸饹是铜川北的特色小吃,一般有白面、荞面和玉米面三种。其做法是先把干面加水弄成絮状,用专门的机子压成粉条样的饸饹,然后煮熟后盛在碗里,浇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噪子,再放上韭菜、葱、辣椒、花椒之类的调料,就可以吃了。北关饸饹好吃在筋道
黄岗山玉绿
2023-07-01
铅山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铅山茶就成为贡品。《铅山县志》中记载:早在宋代铅山就出产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明代宣德、正德年间(14261521年)
关家尾头菜
2023-07-20
关家尾头菜:黄圃镇关家尾坊出产的头菜也是一种饮誉省港澳的特色食品。民国初期,坊人周安康用晒干、盐渍的方法,制成一种清香甘爽的食品,名为关家尾头菜。自此以后,这里的群众都习惯于秋冬季节加工头菜出售。时至今日,仅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关家尾坊,每年秋冬时节便可制作销售
关岭达尔粑
2023-12-10
关岭达尔粑:关岭达尔粑关岭达尔粑,又叫尔块粑,是关岭人民的传统年品佳食,其特色是洁白柔韧,切细不断,柔和爽口,经煮不烂,下锅有煮头,进嘴有嚼头。每年冬腊月,销往省内外的达尔粑达万公斤以上。达尔粑用山毛米、硬米,加上关岭特有的水质制作而成。旧时用碓舂米法制作,花
“昭关翠须“茶
2023-09-10
昭关翠须茶:昭关翠须茶产于风景秀丽的含山县昭关山所在的长山山脉腹地,由当代中国茶圣、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教授陈椽指导研制,含山县名优茶开发公司开发成功。
荆紫关神仙凉粉
2023-12-05
荆紫关神仙凉粉:荆紫关神仙凉粉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的特色小吃。神仙凉粉是用境内猴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夏季吃了以后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崂山关爷脸杏
2023-10-11
崂山关爷脸杏:【崂山关爷脸杏】又名大红杏,因成熟后果色深红似关公脸而得名。该杏为崂山农家品种,在当地已有上百年栽培历史,主要集中在夏庄、惜福镇、沙子口、北宅等乡镇,是崂山县的主要果树之一,也是青岛杏子的代表品种。关爷脸杏6月下旬成熟,单果重36.3~50克,果
铜川北关饸饹
2023-07-25
铜川北关饸饹:铜川老区,过去名为同官,曾是铜川政府所在地,一般的政府所在地饭店较为集中,天南地北各种美食汇聚于此,地方小吃便淡化了许多,但饭店的光芒依然掩盖不住铜川饸饹的美名,以北关饸饹为代表的铜川饸饹有人说它:堪比兰州拉面,故此可见铜川北关饸饹名气也不在一般
邯郸洺关熏肠
2023-08-02
邯郸洺关熏肠:洺关熏肠,又称驴肉香肠,是河北邯郸地区永年县临洺关的特产。其肠皮呈栗子色,光亮透明,其风味清香可口,油而不腻,确实别具一格。驴肉香肠,已有100多年的历相传清朝末年,山西东南一带发生了蝗灾和旱灾,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