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亳州古地道 相关景点共 7388
亳州钓鱼台遗址
亳州钓鱼台遗址
2023-05-27
钓鱼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
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馆(亳州市古井文化园)
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馆(亳州市古井文化园)
2023-02-24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亳州古井镇,包括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古井酒工业生产观摩区、魏井园和古井园等四大部分。2007年被省旅游局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
亳州利辛县烈士陵园
亳州利辛县烈士陵园
2023-07-27
介绍原名路集烈士纪念碑,位于利辛县路集。这里埋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遗骨。198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兴建,2003年12月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县烈士陵园
亳州安徽古井集团
亳州安徽古井集团
2023-07-27
介绍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座落在魏武帝曹操和神医华佗的故乡亳州市,地处大京九铁路沿线,1992年在其核心企业古井酒厂(现已改制为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属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全国轻工行业的重点骨干
亳州丹城古城
亳州丹城古城
2023-07-27
介绍位于涡阳县丹城镇。丹城于南北朝时始建县。《魏书?地理志》载:临涣郡有丹城县。《隋书》载:开皇元年(581),省丹城入临涣。《清统志》载:丹城集在宿州西南仁义乡,即故丹城县也。《宿州志》载:周朝太子王子晋炼丹于此,故名丹城
亳州义门古镇
亳州义门古镇
2023-07-27
介绍位于涡阳县城西22.5公里处的涡河北岸。据《颍州志》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唐天宝10年(751),安禄山血洗真源县,县衙仅剩一仪门,因此改真源为仪门,涡阳建县时,将仪改为义。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大小庙宇72座),名胜众多,故称庙集
亳州三国览胜宫
亳州三国览胜宫
2023-07-27
介绍建于1992年,原为曹操纪念馆,后因全国停建楼堂馆所而改为旅游项目。三国揽胜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仿汉建筑群旅游项目,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再现了三国时期十个精彩的历史事件,现又增添了皖北书画研究中心,进一步扩大了景点的文化内涵安徽池州市
亳州白衣律院
亳州白衣律院
2023-07-27
介绍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
亳州义门清真寺
亳州义门清真寺
2023-07-27
义门清真寺位于涡阳县义门镇,大门朝东,是阿訇为回民讲经和主持教义的场所。占地3600平方米,创建于元朝初年,曾一度毁于战火,后又重修。现存礼拜大殿5间(正殿),重梁起架,明柱走廊,花格门窗,立于80公分高的崇台上,房屋高大宽敞明亮
亳州辉山烈士陵园
亳州辉山烈士陵园
2023-07-27
介绍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
亳州汤王陵
亳州汤王陵
2023-07-27
位于亳州市谯陵北路东侧,涡河北岸,是商汤王的衣冠冢,又称汤王墓。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王墓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著的《皇览》: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
梅城古城址
梅城城址
2023-07-27
亳州志》云:梅城故城在州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故梅城,在谯县南四十里,梅伯国,今为梅城集。现故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城近正方形,周长约4里,东南近一里处有一高坡,高2米余,面积近万平方米,相传为梅伯墓。
亳州华佗纪念馆(华祖庵)
亳州华佗纪念馆(华祖庵)
2023-07-27
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由庙祠、故居、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庙祠内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神医塑像,热诚慈祥倔降飘逸,神采奕奕
古鹤古村
2023-05-25
中山市三乡镇鹤村是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文化村,相传时有许多雀鸟在鹤村山林中栖息,众多鸟类中以白鹤居多,由此得名古鹤。现在的鹤村是一条自然村,与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古朗古村
2023-06-25
朗村位于顺德杏坛镇,离镇中心西北5.5公里,面临甘竹滩,面积5.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00余人。朗村素有西江水先到朗的说法,村内水道纵横,古桥座座。和顺德很多村一样,朗也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朗开村于宋末元初,鼎盛时期有万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