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从天长观到白云观——北京第一道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蜀山陶器
2023-08-26
蜀山陶器:蜀山陶器是江苏无锡的名特产。宜兴以陶器和紫砂闻名中外。宜兴的丁蜀镇是我国的陶都,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人称五朵金花的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享誉海内外。在海外,青瓷被称为东方的蓝宝石,称彩陶为穿华丽衣服的陶器,誉精陶餐具为摔不破的瓷器,均
猪肉烩酸菜
2023-06-16
猪肉烩酸菜:俗话说亲不过的姑舅,香不过的猪肉。据说猪肉烩酸菜流在河套地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堪称河套一绝。许许多多的磴口人在猪肉烩酸菜的滋润中成长。每年10月,河套人家,无论城乡,都要腌酸白菜(青麻叶、平头白、卷心白均可),将白菜放入瓮中,瓮的大小以菜的多少而定
水库鲜鱼
2023-06-10
水库鲜鱼:人类把鱼当作食品,那是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事。这里讲于桥水库鲤鱼,主要是讲蓟县一带的群众十分讲究食鱼的鲜美。此外,据调查,人们加工库鱼的方法主要有蒸、煎、煮、炒、焖、涮、炖等,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看顾客的口味需求。比如:鳗鱼、鲇鱼,鲶鱼等
敦煌罗布麻茶
2024-01-03
敦煌罗布麻茶:罗布麻,又名夹竹桃麻、茶花麻、茶棵子等,属多年野生植物,在黄河口地区分布广泛,其性微寒,味苦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罗布麻入药历史已逾千年,《本草纲目》等历代医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有记载,经有关药理研究证明,其对人体有降压、降脂、强心、平
漾濞大泡核桃
2023-12-23
漾濞大泡核桃:大泡核桃(又名漾濞核桃、棉核桃、茶核桃、麻子),原产漾濞县,现广泛分布于大理、丽江、怒江、保山、临沧、楚雄、红河、昆明、曲靖、景东、昌宁等州(市),以及贵州、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为云南和贵州早期无性优良品种,已有300多年栽培历史。1979年在
大姚核桃
2023-12-17
大姚核桃:大姚历史悠久,两千多年的历史核桃。又名胡桃、长寿果,属胡桃科,是一种落叶乔木。核桃植株全身是宝,其果仁富含蛋白质、卵磷脂、核黄素、胡罗卜、亚油酸甘油脂、亚麻酸、氨基酸、磷、镁、铁、锰等人体所需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长期食用有助于益智健脑,美容养颜,温
青城山茶
2023-12-08
青城山茶:青城山气候温润,培育茶树和茶叶制作均有上千年的历史。贡茶多于清明时节采摘,经十余道工艺而成。成品形如眉,汤色清澈明亮,味道香浓持久。主要成分有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微量元素。如配以青城高山矿泉水冲泡,更是别有风味。青城山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花色品种丰
黄花山龙眼
2023-11-10
黄花山龙眼:黄花山龙眼龙眼俗称桂圆,是南亚热带名贵特产,历史上有南方桂圆北人参之称。龙眼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据分析,果肉含全糖12.3822.55%,还原糖3.8510.16%,全
临武香芋
2023-11-01
临武香芋:临武香芋临武县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产品,经蔬菜科研部门精心选育提纯而成。单个重量在1.5公斤以上,集多种维生素于一体,富含活性钙和多种微量元素,常食用可祛脂降压,养颜美容。1999年11月获湖南省首届农产品博览会银奖。临武香芋在临武县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
胡辣汤
2023-10-18
胡辣汤:胡辣汤是洛阳别具风味的小吃,已有百年历史。精烹细作,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方便群众、闻名城乡。始于老城,现遍及大街小巷。主料精粉面、粉条、肥猪肉。配料、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葱花、蒜片、面筋泡。调料:糖色、花椒、茴香、干姜、桂籽、胡椒、精盐、酱
洛阳猕猴桃
2023-10-17
洛阳民间栽植猕猴桃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目前,洛阳市野生资源达10余万亩,人工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总产量达200万公斤以上
寿光樱桃西红柿
2023-10-08
寿光樱桃西红柿:寿光市古城街道,美誉西红柿之乡,有着悠久且闻名的西红柿种植历史,西红柿生产主要有大果类型、樱桃类型、中果类型三大类,其中,樱桃西红柿是该街道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街道樱桃西红柿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培育樱桃西红柿种苗1亿株,年产优质樱桃西红柿20
岚芹
2023-10-08
岚芹:有百余年载培历史,产于岚山头办事处等范围有限的地带,株高一般70CM,叶柄直径1.2,单株鲜重150克左右,每株叶柄910个。岚芹叶小,叶柄实心,纤维板小,质地良好,不论爆炒或凉拌,均味香无清,清脆可口,为外地芹菜不可比及。(日照)
邹平水杏
2023-10-05
邹平水杏:邹平水杏历史悠久,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雍政年间,曾为皇帝之贡品。邹平水杏以其早熟、优质、丰产而著名。该杏个特大,单果重70—80克,最大可达120克,果实为桔红色,肉厚质细,甜酸可口,品质上乘,是老少皆宜之佳品。
元宝篮
2023-09-25
元宝篮:贵溪塘湾镇的传统手工艺品元宝篮,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该篮用小水竹篾编制,篾丝细如棉纱,光滑晶亮,成品酷似元宝,清朝至明国年间,该镇有制作工场20余家。1970年广交会上,一次成交2000套。1976年有工匠百余人,年产量逾万套,为国家创汇710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