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仙洲黄氏宗祠潮州七日红前后潮安县委驻地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东莞余氏宗祠
2023-06-17
余氏宗祠,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长53米,宽17.4米,总面积约922平方米。红石青砖构筑,分四进。正门横匾书余氏宗祠,第二进有一木匾,正面书风采流芳,背面书两朝良弼,为浦江阮尚忠题。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
西马陈氏宗祠
2023-10-11
西马陈氏宗祠地址:安化县大福镇西马庄村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保护范围:以围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四向各延伸10米公布日期: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西马陈氏宗祠,西马陈氏宗祠简介,西马陈氏宗祠益阳市安化县西马陈氏
华塸方氏宗祠
2023-07-26
华塸方氏宗祠,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宗祠建筑,前后二进对合天井式。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彻上露明造,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两双步梁后船篷轩,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前三双步梁对后双步接船篷轩
梅氏大宗祠
2023-06-24
陈涌梅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陈涌居委小陈涌路2号。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同治四年(1865)、光绪均重修,存清代早、中期建筑风格。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14.7米,进深三进45.4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花鸟屋脊,青砖墙,红砂岩石脚
南山马氏宗祠
2023-08-04
清流县赖坊马氏宗祠赖坊南山马氏宗祠位于南山村中部偏南,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祠中供奉福建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灵位。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木构建筑,由山门(又称风水门)、围墙、大坪、正堂、左右配厝等几部份组成。正堂坐西朝东,堂门外八字开
大理马氏宗祠
2023-04-15
马氏宗祠坐落龙尾古城内中丞街下段,现中丞街18号,占地约二亩左右。原有宗祠已倒坍,仅遗存大门、围墙内是散落的瓦砾。1937年族人马崇六出资重建,建成后规模是出檐大门,门上面横匾书刻马氏宗祠,是时任玉龙书院校长的族人马明远书并刻制的老匾
正和谌氏宗祠
2023-08-13
正和谌氏宗祠年代为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位于全南县陂头镇正和村塞下村小组。2018年12月4日,正和谌氏宗祠被公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面外墙向外延伸5米至山,南面院门外墙向外延伸10米,西面外墙向外延伸6.2米至民房
上车潘氏宗祠
2023-08-13
上车潘氏宗祠位于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年代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寻乌吉潭镇上车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纳风水,又是消防水源
瓦屋刘氏宗祠
2023-09-20
瓦屋刘氏宗祠。瓦屋刘氏宗祠位于瓦屋乡瓦屋村北,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当时施溪长官司正长官刘绍基和黄道长官司正长官刘绍勋联络当时的各地族人集资而建,原为二进式院落,整栋建筑依山势,拾阶而上
石明堂王氏宗祠
2023-10-17
石明堂王氏宗祠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石明堂村103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石明堂王氏宗祠,石明堂王氏宗祠简介,石明堂王氏宗祠金华市义乌市石
王莲塘王氏宗祠
2023-07-25
王莲塘王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380号旁边,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王莲塘王氏宗祠,王莲塘王氏宗祠简介,王莲塘王氏宗祠金华市义
何宅何氏宗祠
2023-07-26
何宅何氏宗祠位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中22号,时代为清光绪,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21号,何宅何氏宗祠,何宅何氏宗祠简介,何宅何氏宗祠金华市义乌市
潮安林氏家庙
2023-06-23
林氏家庙位于潮安县庵埠镇宝陇村,俗称青窗祠。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始建,原为二进建筑。天启五年(1625年)户部侍郎林熙春续建后座,使之成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家庙坐南向北,总面宽48.3米、总进深37.4米。庙前10米处有牌坊一座,四柱三间砖石结构
浦江张氏宗祠
2023-10-18
张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占地面积为12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厅、中厅、穿厅、拜厅和寝堂,与两侧的厢房构成吉字形布局,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较精致
阳新梁氏宗祠
2023-06-29
梁氏宗祠位于阳新县白沙镇黄塘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700),后历有扩建,光绪二十三年(1898)形成现有规模。坐北朝南,因地势建筑自前至后各进房屋依次抬高,平面略呈长方形,面阔45米、进深55米,砖木混合结构,硬山灰瓦顶,穿斗抬梁混合构架